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萬變不離人性》,主要思想跟我所認為的比較吻合,大概是說人性不是本惡,也不是本善,人性的本質是利益和自私,利益和自私不一定就是惡,是中性的。
雖然主要思想比較簡單,但是全文看下來還是有很多新穎的點。
任何一個曆史朝代,都有2套知識:一套是門外知識,一套是門内知識。門外知識教的是如何做一隻更聽話的羊,謂之【愚民術】。門内知識教的是權謀、手段、人性謀略,謂之【帝王術】。
接下來開始講人性的權謀。
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開始講起。
文章将諸子百家的思想解讀為大大小小的國家研究怎麼搞死對方。諸子百家的流派很多,主要分為三派,其他都是在這三派中排列組合。
第一派是儒家,主要是支持傳統。
第二派是法家,主要是反對傳統,支持革新。
第三派是道家,主張出世。傳統不傳統無所謂,亂世是因為大家功利性太重。
而傳統就是儒家提出的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簡而言之,【三綱五常】是一套等級森嚴的禮儀約束,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标準。
法家認為要用【法】取代【禮】,簡單理解就是法治,律法。
而道家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文章寫在亂世,法家有用,結束了春秋戰國,并用法家的思想統一了六國,而本質上,法家的法治是讓人們去私利,趨公利,将私利的方向引導到公利上。為公即為私,所以人人都熱衷于為公,為國家出力。
而統一國家後,再用法家就不合适了。法家在亂世戰争中有用,安定的天下就不一定那麼有用了。所以秦國滅亡了。然後迎來了劉邦,劉邦采用的是道家的思想治國。再後面漢武帝采用的是儒家的思想治國。從此中國差不多2000年的帝王統治的基本政治形态就形成了。
從此,國家對百姓廣泛宣傳儒家思想,三綱五常,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讓老百姓遵守禮儀、聽話,服從管理。但在制度設計上走的依然是法家思想。這樣,用法家思想治理百姓的效率有了,用儒家思想愚化百姓的手段也有了。
儒家主張人性本善,強調【承擔】。儒家所提出的三綱五常、倫理相處之道,有利于推動人承擔社會責任和維護個人家庭、社會的和諧。
法家主張人性本惡,強調【結果】。法家重法制,重獎罰,激發人的潛能,有利于推動人開疆拓土、建功立業。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強調【看淡】。道家提出讓我們效仿大自然,一切事物、天地自然運轉。
青少年适合學習儒家思想,完成【從無到有】的原始積累。中年适合修煉法家思想,完成【拿起來】的人生突破。老年适合修煉道家思想,完成【放下去】的人生使命。
真正的高手,亦正亦邪,對好人用儒家,對壞人用法家。
真正的高手,一半欲望一半豁達,家庭中用儒家獲取家庭幸福感,事業上用法家建功立業,心态上用道家順其自然。
真正的高手,半佛半魔,既有佛祖心,也有帝王術,兩者缺一不可!
說完這三派思想。接下來開始講人性的真相。
人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沒有思想,沒有價值觀。然後慢慢的在成長過程中,被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塑造、灌輸形成思想。【生理基因】是遺傳的,而【思想基因】是被種植的。經過後天的教化,形成觀念和思想。
你出生後開始遭遇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教化,按照“洗腦”後的認知去看人、識人、了解人性、判斷人性。這就是你早期對人、對人性的認識所形成的過程。
對95%以上的人而言,大部分你認可的觀念,都是2000多年來不斷宣揚、不斷灌輸、不斷傳承的儒家思想、觀念、禮教。
高層人用法家思想,即陰的、暗的、黑的,主張人性本惡,而高層人宣揚儒家思想,即陽的、明的、白的,主張人性本善,讓底層人學習儒家思想,仁義道德。
儒家思想教化的主要結果:讓人越來越聽話,守規矩,不逾矩,接受自己的命運,服服帖帖。對于底層人而言,無異于做一隻溫順的羊。
而法家思想則認為:“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人與人之間本質上隻存在一種關系,那就是利益關系。隻要有利益,關系再疏遠的人都能夠捆成一團;一旦傷害到利益,連父子之間也會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
對于90%以上受過幾十年儒家教育和影響的普通人而言,道德羁絆和感情束縛幾乎是他們終生突破不了人性魔咒。而在高手和僞君子眼裡,道德和感情正是駕馭普通人的工具和手段!。
洞穿人性的黑暗,目的是走向人性的光明。看清人性的醜惡,目的是保持人性的善良。
看到這裡,好像在說要成功就不要有道德。比如資本家的壓榨,他不知道這樣不道德嗎?他知道,但是他不會因為不道德而過不去心裡那一關,相反,他覺得為了成本為了利益很正常。
其實文章不是說不道德才能成功,而是說要辯證的看待人性,人性是趨利的。法家道家和儒家我們要分開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亦正亦邪,在什麼場景用什麼方法,對什麼人用什麼手段。而且當你遭受這些人性的陰暗面的時候,不要覺得整個世界崩塌,對人性不抱有過高的期望,也不過分貶低人性。
接下來是第二篇,叫着《人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潛藏着5種不同層次的需要:
本質上,人就是一團需求、一團欲望,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從物質欲望到精神欲望。
按照層次劃分,就是物質、精神、靈魂。大多數人上升不到靈魂。大多數人能夠追求并滿足靈魂需求已經算是幸福圓滿有層次的人生了,
人性中最基本、最深層次的需要隻有兩點:【生存】和【繁衍】。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個體的生存、繁衍和群體的繁榮、衰退,有着互為因果的複雜關系,多年的進化之後,人類的社會屬性部分漸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和準則,這套規範和準則就叫做【道德】。
道德是用來約束個體的人性,達成群體繁榮的目的。個體願意接受道德,是因為群體的繁榮,最終讓個體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之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約束。
道德需要引導,通過教育、宣傳、輿論譴責等緩慢但長效的手段,便形成了文化、價值觀等等。而道德的社會規範,每個時代都會人為地劃一條最底線。這條最底線就是法律,一旦觸犯必然受到懲罰。
【外儒内法】的社會治理結構,本質上就是社會治理結構外化為儒家倡導的道德規則,内化為法家倡導的法律規則。
因為人性中的本能需要,催生了人【趨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自私】。趨利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避害的本質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每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個懂得趨利避害的【法家】,隻是經過後天長時間的道德教化(記住,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反人性),你的人性塗上了一層厚厚的【儒家】色彩。
但是,社會本質上就是一個血淋淋的叢林世界,弱肉強食是唯一颠撲不滅的規則。
人性并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惡的。最本質的人性是什麼?最本質的人性就是【自私】,就是【欲望】。
利益越大的地方,人性就會越自私;當自私達到一定程度,人性就變成了惡。
很多人說小孩子是世界上最單純的,這裡的單純好像是說正義。其實我一直不這樣認為,小孩子的人性未經過教化,是最原始的。他們的趨利避害跟成年人沒有任何區别,隻是成年人經過道德和規則的教化,變得有些擰巴,一邊因為後天的教化,認同禮義廉恥,一邊因為基因裡人性的本能要趨利避害。
小孩子太“單純”了,可以單純的“善”,也可以單純的“惡”,你對他好,他就喜歡你,你對他不好,他就讨厭你,他本能的知道怎麼選擇能夠生存。
自私是人的天性,自私是人的本能。無論後天如何教化,人的本性永遠不可能改變:人的天性就是首先關注自我,其次才是他人。
自私沒有對錯,但實現自私的出發點和途徑卻有對錯。
也是因為人性本私,因此每個人都骨子裡既有為善的潛能,又有作惡的傾向。這些作惡的潛能和傾向經過外在環境的刺激和内在利益權衡的驅動,便會釋放出來。
人是一個複雜又簡單的生物。複雜到每個人擁有多面性,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裡的。而人又是簡單的,簡單到人的本質就是追求利益,所有的行為規則都可以概括為人性本私。
接下來是說人的四類,沒手段的好人,就是老好人。有手段的好人,沒手段的壞人就是單純的惡,有手段的壞人就是僞君子。我們應該去做那個有手段的好人。
其中講到老好人有一點:本質上,老好人是自己深陷于道德、感情的束縛,反過來又試圖以道德、感情要求别人。這一點我有點認同,大多數或多或少有點這種情況,比方說出軌這個事,我們内心不認同,以這樣的道德标準要求自己,但是自然而然的要求别人也要有這樣的道德标準,一旦看到那些不道德出軌的人,就很生氣,甚至謾罵和詛咒對方。如果見多了類似這樣不道德的事情和人,慢慢的開始崩潰,甚至黑化充滿戾氣,自己也變成這樣的。
這就跟前面提到的,對人性有了過高的期望,一旦發現人性沒有那麼好,便人生觀崩塌。
後面的内容就是有點推崇黑厚學了,不太認同,所以沒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