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同事糖糖卻磨磨蹭蹭不想回家。問她原因,她說,真的是好煩呀。隻要一回家,快3歲大的兒子保證第一時間過來找她,纏着她不放不說,還動不動就哭,弄得她特别惱火。
兒子由自己的親媽帶,不可能讓他受委屈,就是想不通,兒子為什麼總纏着她。
和她有同樣感觸的寶媽不在少數,面對“粘人”“有事沒事哭一場”的孩子充滿了無奈。
1“養兒方知父母恩”,作為寶媽最深的感觸就是自己生的娃,不管多少人幫着帶,最累的那個人還是自己。
隻要孩子離開媽媽一會兒,再看到媽媽,肯定要纏綿一會兒,甚至哭上幾場。老話說的“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一點都沒錯。娃不知此時的“娘”有多累,再被娃一糾纏,心情别提多煩悶了。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長輩們會說,孩子長大了就好了,都是這麼過來的。可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經專家們研究,答案已經找到了。
據阿德勒對兒童心理需求的研究結果表明,孩子最需要的目标是歸屬感和獲得感。同成年人一樣,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在熟悉的人身邊,安全感會特别強烈,有歸屬感。
孩子最親的人是母親,在母體的10個月裡,母子之間已經建立起了血肉聯系。雖然孩子出生後和母親分離開了,但母親哺乳、撫慰孩子的時候最多,仍然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母親的懷抱依然是孩子最可靠的港彎。
孩子即便在外人面前表現得非常懂事,在母親的面前卻會放下所有的“僞裝”,想要“賴”在母親的懷抱裡尋找能夠讓他放松的感覺。
在母親面前哭鬧,不過是在尋求母親的關注和關心而已。
明白了這個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隻要滿足了孩子的目标需求,使孩子有歸屬感和獲得感,那孩子有事沒事就想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2艾米·麥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一書中,給出的第一個良好行為養成術就是身心靈時間。
具體一點來講,就是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每天都跟孩子有一個親密接觸的時間段,一般為10分鐘。
在這10分鐘之内,父親或者母親要放下手機,放下一切雜事,專心緻緻地和孩子呆在一起,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讓孩子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在情感上得到滿足。
當然,如果一個10分鐘不夠,可以再加一個。這個時間段,最好就是兩個人的親密時光,其他人不要參與進來。如果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這份“身心靈時間”就要分開進行,絕不混在一起,保證讓孩子獨享。而“身心靈時間”這個名詞,也可以由兩個人共同制定。
3《媽媽有空》一書的作者瑞秋·瑪茜·斯坦福說:“在我們日程滿滿、忙忙碌碌、被媒體包圍的生活中,願意花時間真正了解一個人是愛的終極表現。”
這份愛的表現,孩子很容易接收得到,并很輕松地感應得到。
美美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曾有一階段,每天回來家就抱着媽媽哭,哭得媽媽心煩意亂,甚至狠心地推開她,自己走到一邊去。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她哭得更厲害,哭得媽媽心疼了,抱着她說一會兒話,安慰她一會兒才行。
慢慢地摸到了規律,再接她回家時,美美就和她慢慢地走一段路,聽她說一些幼兒園裡的事,和她說笑一會兒。她的心情若好起來,回到家裡,會立即撲向她的玩具,也就不纏着媽媽了。
“身心靈時間”就這樣被引入了美美媽的生活,孩子沒事纏着媽媽哭鬧的情景也很少發生了。
成人其實也有這種體會,和自己信得過的人深層次地聊上10分鐘,會身心愉悅。
給孩子一個10分鐘的“身心靈時間”,可以設定專門的時間段、固定的地點,甚至設置一個暗号,就像和孩子有了一個秘密約定,讓孩子對這一時間段懷有一份期待,具有儀式感。
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身心靈時間”,每天隻需要擠出來10分鐘,天長日久,收獲的就是一個快樂、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已經從自己的媽媽身上,獲得了足夠的安慰和力量,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剩下時間裡的任何人與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