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意思是認認真真,努力幹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今中外,許許多多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因為勤奮,才從衆多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所佩服崇敬的人。但勤奮和成就,無法劃上等号。大多數人,一輩子忙忙碌碌,卻沒有做出什麼有成就的事情來。勤奮是成就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其充分條件。低層次的勤奮往往是消耗大量的體力在重複昨日的勞動,缺少創新性思考與創造性行動。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生存。正所謂吃飯是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能隻是為了吃飯。要努力做一個高品質的勤奮者,在思考中勞動,在勞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成功,诠釋出人生更高的價值。
做好發展規劃,把握前行方向
一項工作的突破,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單位的振興,都需要做好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是一個超前思考、集體謀劃、系統思維、科學行進的行動要領、路線軌迹,其方向明确、路徑清晰、目标清楚、措施得力,能激發起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激發起人們奮勇前行的潛在能力!
一個完美的長期學習計劃讓學習變得井井有條。學習計劃的制定可以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學習變得緊張而有序。一個适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必須具備下列幾項條件:A.明确的目标;B.達成的方法;C.清楚的階段;D.每階段有具體成效。完美的長期學習計劃制定後,有了詳細的學習行為要求,有了清晰的時間安排,有了科學的學習流程,有了明确的學習目标,讓學習的過程循規而行、嚴謹務實、科學有效、勞逸結合、激情奮鬥,創建有規律的學習生活,培育良好的自律習慣,必将促進自已在學習的道路上高質發展、愉悅前行!
一項完美的人生戰略規劃讓生命綻放魅力。一個人首先需要思考自己七十歲的時候在哪裡?身邊有什麼樣的人?身體狀況怎樣?有哪些人生成就?為祖國、為他人、為家人做出了什麼成績?還能做出點怎樣的貢獻?回想自己的人生是無怨無悔,還是後悔莫及呢?當你想明白這些的時候,你就可以推算六十歲的時候應該怎樣,已經打好了哪些重要基礎?五十歲的時候已經行走到了哪裡,發展到什麼程度?四十歲的時候應該有何作為、有何貢獻?三十歲的時候已邁步至何處,能為七十歲的目标打下了必要基礎嗎?以至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如何起步,如何行進?這就需要在走上工作崗位前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戰略規劃,建立終點結果的起點思考,繪就出生命藍圖,讓生命有前行的方向,堅定目标不動搖,矢志不渝、昂揚向上、激情奮進、高歌猛進,讓生命之花開得鮮豔、結出碩果!
遺忘無用記憶,學會創新思考
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相匹配、有質量的家具裝進去,才能彰顯閣樓的風格與價值。隻有不用心的人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兒都放進去。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去,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等你要用的時候,就感到困難而不能信手拈來。就像狼的獵捕促進鹿群的質量提升一樣。羸弱的、瘸腿的、老邁的和掉隊的鹿,最容易被狼所捕到,這樣也促進鹿群生命力的提升。所以,我們要盡快忘掉那些不重要的知識、老化的知識和死記硬背的知識,要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智慧、新思維,要善于用新的視角觀察問題,用創新的思維、創造的行動去分析解決學習與工作中的各種複雜問題。
在類似文科類的學習中,創新思維可以讓你展開想像力的翅膀;在類似理科類的學習中,創新思維可以幫助你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讓思維多向發散,立體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移植是比較快捷、簡便的創造。睿智的學習者善将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移植過來,加以适當的改造,與實際問題科學結合變成适合本學科應用的研究方法。常有人認為,學習者隻要記住老師教給他的知識或者記住書本上的知識就可以了,别的東西,對學習來說都不是主要的。其實,這恰恰是那些灌輸式教育者最大的悲哀。他們沒有意識到,一個隻是機械地将老師教授的内容,将書本的知識記憶下來,不會用創新思維來進行獨立思考的學習者,隻能成為學習的奴隸。同樣,一個學習者如果不具有創造能力的話,不管他具有多麼豐富的知識,也永遠是在模仿和抄襲,也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成果。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思考方式的差異。優秀的人往往有獨特的思考方式,他們善于思考、獨立思考、系統思考、創新思考。我們平常總是不假思索的使用“思考”一詞。這讓我們以為,我們是肯定了解思考的含義的。而深究起來,所謂的思考到底是什麼呢?跟單純的”想想”有什麼區别?跟泛泛的“了解”又有什麼關系?思考需要遵循什麼樣的順序嗎?
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思考的局限。我們似乎也從未對自己擁有相當的思考能力這一點産生過懷疑,即使有時會因為無法得到結論而而感到焦慮、悲觀。思考這種能力仿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學校既沒有教過我們關于思考的方法,我們自己也沒有特别下功夫去研究。不知不覺間,我們就已經在思考問題了,并且逐漸擁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然而,我們也會發現:當我們換用一種思路來思考,取得一些思考上的突破時是如此困難。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被他的思考模式限制住了,而我們對這些限制并沒有感覺。這時,我們不妨借鑒一下他人優秀的思考方式,這樣做可以有效的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以何種方式在思考,自己的思考存在那些缺陷。
把思考當作一種奢侈的享受。思考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思考本身能帶給人幸福與安全。當一位同志接受一份新的工作後,他有怎樣的感覺?會怎樣去做評價?當一位教師教兩個班級時,他會用怎樣的思維去看待相對薄弱的班級?他傳遞給同事的,給同學的是什麼信息?人家會怎樣評價他?我們的習慣思維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問題,容易用消極的眼光去看事物,很少用積極欣賞的眼光去看别人、去看待身邊的事。比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與“火大無濕柴”到底誰對誰錯呢?問題學生可能破壞班風,好的班風也能轉變問題生。到底哪一句是真理呢? 再比如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維方法上,一個好學生忽然和某個問題學生交往增加,教師提醒學生:“你小心學壞(近墨者黑).”為什麼教師不反過來想一想,這位好學生可能使那位問題生“近朱者赤”呢?改變思考的方式,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我們就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我們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吸收新知,提升智慧,拓展思維空間,學會創新思考。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召集人們,要求他們提供木材、準備工具,分配任務。你應該号召他們,然後激起他們對無邊無際的海洋的熱望。
不要閉門造車,善于開放交流
做任何研究都不能閉門造車,要多看多學多實踐,否則事情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們要杜絕有些單位、部門的“閉門造車”,坐在辦公室裡搞調研,靠着憑空想象或者是死闆的文字報告等“為民分憂解難”,殊不知所分的憂所解的難都不一定是百姓需要的。聽取民意很重要,廣開言路是策略,任何單位和部門,都應積極“開門納谏”,集思廣益,這樣才能讓工作真正的發揮實效,實現突破,而不是流于形式,止步不前。
在輸入端使勁,在輸出端發力
中華民族曆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所錘煉出來的優秀品德。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需要有創新創造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一批人勤勉努力,默默無聞,但很難看到與之相對應的 “勤奮結果”。這是因為我們隻重視在輸入端使勁,而沒有在輸出端發力。
什麼是輸入?什麼是輸出?我們先從電能的輸送過程來了解輸入與輸出的概念。輸入是從發電廠的電能通過升壓變壓器輸送到高壓線路的過程,輸出的過程是指高壓線路上的電能通過降壓變壓器送進用戶的過程。從一個人的工作來看,開展工作首先需要工作者儲蓄足夠的能量,因此他首先需要給自己提升能量積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輸入的過程。學曆教育是輸入,專業閱讀是輸入,查閱資料是輸入,聽專家講座是輸入,參加各種社區聆聽大家的教導是輸入,去研學旅遊也是一種輸入,甚至每天上班做的機械性工作大多也隻是輸入。什麼是輸出?研究孩子成長規律,研究教育本身的規律是輸出;課前的教學設計是一種輸出;學會演講、學會激勵、學會評價是一種輸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現學科育人是一種輸出;開展項目管理與實施是輸出;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守望孩子成長是輸出;承擔起導師的工作,引領導生精神成長是輸出。很多人的能力欠缺,并不缺在輸入的能力和知識儲備,而是缺在輸出端的努力不夠與能力較弱。
比如職場中,我們發現有些專業技術強、學曆高、顔值高、成績好、聰明的應屆大學生,到了單位并不一定能很好地發揮他(她)的潛力。因為他(她)以前所有的經曆、所有的努力,都隻能證明他(她) 是個輸入端能力較強及儲備較充足的人。如果讓他(她) 做一個項目,可能會面臨很多輸出端的問題,比如:上級領導意見不一緻,是推動會議解決分歧,還是各個領導逐一協調?相關部門雖然口頭支持,但是實際行動時卻熱情不高,如何争取所需資源?項目幹到了一半,卻發現項目有些基本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是按原計劃進行,還是重新計劃?這個項目需要一個團隊攻關,需要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而你缺少凝聚力、号召力等,這些輸出端的問題搞不定,你技術能力再強、想法再好、資源再豐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的結果。這時候,再來檢視自己的勤奮學習,在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别是什麼樣的比例?檢視完了之後,你就知道你在做低品質的勤奮者了,你必須從低品質勤奮者邁向高品質的勤奮者。
高品質的勤奮者應該構建起“輸入 —輸出 —結果” 的良性閉環。相信有不少人看到這裡,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還伴随着一絲絲的失落感,甚至抗拒。因為這不就是學以緻用嗎?學習了要去運用才有效,要去實踐探究、創新踐行才行。為什麼很多人在學以緻用這一點上做得很差,不是因為動手能力差,不是執行力差,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學以緻用本身就很難,這決定了能真正學以緻用的隻有少部分人,隻有堅持不懈、勇于探究、敢于突破的人,才能真正實現學以緻用。有研究表明,一項技能學習之後,大約隻有7.5%的人能真正學以緻用。為什麼學以緻用這麼難?因為學以緻用中的 “學習”,是一種 “基于能力提升或智慧創造的學習”。
有好的輸入、輸出能力,也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在 “輸入 —輸出 —結果” 的閉環中,有好的輸入、輸出能力,就能帶來好的結果嗎?這裡可能忽略了 “輸入 — 輸出 —結果” 三者之間的匹配、銜接的難度。比如說,你捧着一本《談判力》在研讀,你的學習能力很強,全面理解了書中的内容,輸入端很棒。另外,你的口才與表達能力也不錯,輸出端也強大。但是,這并不能保證你談判能力就優秀。很多人不能學以緻用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她) 不知道相應的輸出端是什麼?你需要開展什麼樣的實踐體驗?你如何獲得這樣的實踐機會?獲得這樣的實踐機會需要哪些重要的資源?這些實踐程序看,應該哪些在前,哪些在後?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度探究與實踐感悟。你學習了溝通能力的書籍,就迫不及待地想找能實踐這個能力的場景,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這需要有持續探究精神,勇于挑戰的勇氣,堅毅果敢的品質,不達目标誓不罷休的堅定追求。
輸入、輸出的能力需要進行科學訓練。輸入、輸出的能力可進一步分解成許多相應的能力進行訓練,逐個擊破、提升。比如,一個銷售人員的客戶拜訪能力,可以分解成産品知識、表達技巧、談判技巧、人際溝通、商業意識等幾方面的能力進行訓練。并且學習者會自動将各種能力進行整合,并在一個綜合性的任務中應用。如:是否隻要掌握表達、談判、溝通的技巧,就能進行一次良好的客戶拜訪了呢?這個也不一定能成功,問題在于把能力逐一分離出來進行單獨的培訓,偏離了能力展現的多樣特點和實際情景。同時,單一能力的培訓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點,與具體任務的結合程度較低,因而增加了學以緻用的難度。最後,各種能力的融會貫通,本身對學習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在大量實踐中體驗感悟、理性總結、不斷升華。
提前做好知識、能力、智慧的儲備,則可“以不變應萬變”。知識、能力、智慧的應用場景有很多,即使你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景能用得上。但是,提前做好知識、能力、智慧的儲備,則可“以不變應萬變” ,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實踐,需要分析自身起點、特點,有針對性地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管理知識、思維知識、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屈原小時候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大腦是個人工作的決策指揮系統,它決定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方式。大腦的整個重量,占人體體重的2%,但是消耗掉的能量卻占人體總能量消耗掉的20%。要不斷學習改善大腦的思維方式,讓其學會思考、善于思考、科學思考、創新思考;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學習狀态,找到一天中自己效率最好的時間段,把精力最好的,意志力最好的時間,用來做最重要的事;要充分使用零散時間參與藝體活動,讓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大腦的精力得到最大的恢複;要努力成為一個高品質勤奮者,真正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在建設強國的征途上,矢志不渝、激情創造,努力實現生命更高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