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美,美在有情。
這情裡,既有“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1]”的酣暢之喜,也有“人在天涯!春在天涯[2]”的浪漫灑脫;
既有“桃李春風一杯酒[3]”的歡聚之慶,也有“終不似,少年遊[4]”的感懷憂愁;
既有“有情芍藥含春淚[5]”的脈脈深情,又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情惱[6]”的怅然幽情;
既有“且芳尊随分趁芳時,休虛擲[7]”的萬般珍惜,又有“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8]”的不盡期許。
“最是一年春好處[9]”,在最美好的季節,“抖擻一春塵土債[7]”“亦道春風為我來[11]”。
-拓展閱讀-
1.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出自五代李煜的《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piǎo)色玉柔擎(qíng),醅(pēi)浮盞(zhǎn)面清。
尋覓春天就應該在春天到來之前,想要欣賞春花就不要等到花枯萎了再去。佳人玉手舉着青白色的酒,杯中的酒漫上了杯口。
子夜歌:詞牌名。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五句。此詞調名《曆代詩餘》中作“菩薩蠻”。
先:《花草粹編》中作“陽”。
缥色:淡青色,青白色。這裡指青白色的酒。
玉柔:像玉一樣潔白柔嫩。這裡指女人潔白柔嫩的手。
擎:往上托,上舉。
醅:沒有過濾的酒。這裡泛指酒。
盞:酒杯。
浮:這裡指酒漫上杯口。
何妨頻笑粲(càn),禁苑春歸晚。同醉與閑評,詩随羯(jié)鼓成。
頻頻開懷大笑有什麼關系,皇宮禁苑裡的春天去的比較晚。醉眼朦胧之中,衆人閑談雅論,觥籌交錯。賦詩随羯鼓的敲擊而完成,羯鼓一響賦詩開始,羯鼓一停詩即賦成。
何妨:王國維輯本《南唐二主詞》中注雲:“二字磨滅不可認,疑是‘何妨’二字。”蕭本二主詞,《曆代詩餘》中均作“何妨”。
頻笑粲:頻頻地歡笑。粲,笑貌,露齒而笑。一說形容大笑的樣子。
禁苑:封建帝王的園林。禁,因帝王所居之處,戒備森嚴,禁止人們随便通行,所以稱王宮為禁,稱宮中為禁中。《曆代詩餘》中作“禁院”。
春歸晚:指春天過去得比較晚。
閑評:随意品評、議論,即沒有固定題目的自由評論。
羯鼓:唐代很盛行的一種打擊樂器,起源于印度,據說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中國内地。羯,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曾附屬匈奴,此鼓因出于羯,所以稱之為羯鼓。《曆代詩餘》中作“疊鼓”;吳本二主詞中作“揭鼓”。
這首詞描寫的是春光融融之中,詞人在花開似錦的宮苑裡,與美人飲酒賦詩、尋歡作樂的情景,充分表現了李後主作為一個文人皇帝沉湎聲色、不思進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全詞結構順暢完整,以意起篇,以景會意,别具特色;語言明白直快,如與人對話,相對而勸,自然樸實,準确生動,親切可人,顯示了詞人駕馭生活和語言的較高功力。
詞的上片,開頭兩句以意起詞,不是寫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實是作者追求及時行樂的人生态度的真實體現。“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是詞人駕車出遊、會賞春光時的經驗之談。早春之際,百花争豔正是看花尋春的好時節,行樂須及春,作者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良辰美景。詞人有如一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滿心歡喜地追尋着世間的快樂。詞人正是如此純真地把遊春時的想法和盤托出,其快樂是那般的真切,全然不似一般俗人的猥瑣,閑散疏放之緻。唐杜秋娘有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李煜詞取其意用,但《金縷衣》是勸人珍惜時光,而李煜在這裡卻強取及時行樂之意。以此作為此詞的主旨,全詞基調确定如此,也使得這首詞的整個思想格調不高。其中的“春”和“花”都有雙重含義,既指春日的良辰美景,又指人之青春美貌,并非當真“尋春”和“看花”。後續兩句承前二句之意,直接描寫飲酒作樂的具體場面,酒美人也美,和下片春光之美相對應。美人勸酒,美在對手的描寫,稱之“玉柔”可見其妩媚多情,“缥”“玉”“清”給人的色彩感受都非常素雅細膩。唐李白《子夜四時歌四首·春歌》中有:“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亦是表現人物手勢與物色之間形成和諧的觀感效果。
詞的下片進一步細寫作者與美人對飲賦詩、調笑作樂的情景,繼續充實及時行樂的具體内容。開頭兩句寫作者與美人都是無拘無束地玩笑作樂,因此覺得春歸也晚。“何妨”一詞寫出宴飲更加放浪,在飲酒調笑之間,甚至覺得連最易逝去的春色腳步都放慢了。詞人在這裡徑自說“頻笑粲”“春歸晚”,即是都肯定了這兩種心理狀态。“同醉與閑評”以下寫酒酣耳熱之際的閑談和賦詩。曹孟德橫槊賦詩,曹子建成詩七步俱是備受後人豔羨的文士雄才。這裡是一種“移情”的描寫,春來春歸本是自然現象,是不以人的情感要求為轉移的。但是在縱情歡飲、恣意享受的作者的感覺中,許多美好的景色似乎永遠不會消亡,明媚的春光似乎永遠都在伴随着作者,這不是錯覺,而是一種“移情”,十分真實地體現出了作者的心态。結尾兩句,醉已成為“同醉”,評也已成“閑評”,作者那種“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性格特點畢現,而作者的大部分追求似乎也隻是“詩随羯鼓成”了。賦詩和評論,以羯鼓聲停為限,也反映了其尋歡作樂的一種方式。
全詞通篇都是描寫飲酒賦詩的閑逸生活,抒發追求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格調是不高的。但是這首詞以意起篇,以景會意,表現結構上順暢完整,别具特色。詞中表現的内容不很豐富,相對比較緊湊,從另一方面也昭顯了作者駕馭生活和語言的較高功力。在語言使用上,全詞都有一種明白直快的特點。開篇即如與人對話,相對而勸,自然樸實,後邊的“何妨”以口語入詞,親切可人。而“同醉”“閑評”等,既明白,又質樸,準确而又生動。整首詞都體現了一種不飾雕琢、自然清新的語言特色。
宮廷的享樂生活是李煜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在花開似錦的宮廷中,與衆美人飲酒賦詩、賞玩美景,充分表現了李煜這個文人皇帝不思進取、沉迷享樂的形象。
創作背景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表現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和後宮嫔妃們在宮廷賞花飲酒的享樂生活,當為李煜在位時前期的作品。
2.若待明朝風雨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出自元代虞集的《南鄉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fù)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開。寄語多情熊少府;晴也須來,雨也須來。
在自已家南面的小山包上有座小小的亭台,在亭台周圍已有少許山花開始随意地開放了。春光明媚,山花盛開,所以特地寫信邀請好友熊少府你無論如何不管是天晴還是下雨,一定要前來遊賞。
南阜:南邊土山。
薄:少。
取次:任意,随便。
熊少府:虞集好友,生平不詳。
随意且銜(xián)杯,莫惜春衣坐綠苔。若待明朝風雨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你來後,你我朋友二人要随意地開懷暢飲,不要顧惜泥土綠苔弄髒新衣盡情地欣賞遊玩,因為一旦錯過時機,風雨一過天氣雖說晴朗了,但到那時,你我朋友說不定又是你東我西各在天涯,再也難得相聚;或者即使沒有你東我西各在天涯,也能再相聚首,但到那時也是春光不待人,早也匆匆的過去了。
銜杯:此處指飲酒。
此詞為作者晚年回鄉後所作。上片先寫家鄉南阜有小亭台,山花取次開放,婀娜多姿,因此邀請好友前來遊賞,不要辜負大好春光。“多情”一詞,道出了彼此間深厚的友誼。
“晴也須來,雨也須來”,表示了邀請之懇切。下片勸好友到來之後,可以開懷暢飲,随意踏青。若待天晴之後再來,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已經時過境遷了。全詞通俗平易,流轉自然。感情真摯,清新雅潔。
3.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寄黃幾複》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我住在北方海濱,而你住在南方海濱,欲托鴻雁傳書,它卻飛不過衡陽。
寄雁”句:傳說雁南飛時不過衡陽回雁峰,更不用說嶺南了。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當年春風下觀賞桃李共飲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對着孤燈聽着秋雨思念着你。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qí)三折肱(gōng)。
你支撐生計也隻有四堵空牆,艱難至此;你治理國家就像三折肱的良醫一樣,不需要去請求别人的經驗。
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為良醫的說法。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zhàng)溪藤。(想見 一作:想得)
想你清貧自守發奮讀書,如今頭發已白了罷,隔着充滿瘴氣的山溪,猿猴哀鳴攀援深林裡的青藤。
瘴溪:舊傳嶺南邊遠之地多瘴氣。溪:文集、明大全本作“煙”。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勢突兀。寫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懷念友人、望而不見之意;各綴一“海”字,更顯得相隔遼遠,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詩雲:“幾複在廣州四會,予在德州德平鎮,皆海濱也。”
“寄雁傳書謝不能”,這一句從第一句中自然湧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兩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見,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傳書”的典故也就信手拈來。李白長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懷李白》詩裡說:“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強調音書難達,說“鴻雁幾時到”就行了。黃庭堅卻用了與衆不同的說法:“寄雁傳書——謝不能。”意謂:我托雁兒捎一封信去,雁兒卻謝絕了。“寄雁傳書”,這典故太熟了,但繼之以“謝不能”,立刻變陳熟為生新。黃庭堅是講究“點鐵成金”之法的,王若虛批評說:“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滹南詩話》卷下)類似“剽竊”的情況當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上面所講的詩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傳書”,作典故用,不過表示傳遞書信罷了。但相傳大雁南飛,至衡陽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雲:“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秦觀《阮郎歸》雲:“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黃庭堅的詩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兒拟人化,寫得更有情趣。
第二聯在當時就很有名。這兩句詩所用的詞都是常見的,甚至可說是“陳言”,談不上“奇”。張耒稱為“奇語”,當然是就其整體說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處,他沒有講。其實,正是黃庭堅這樣遣詞入詩,才創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任淵說這“兩句皆記憶往時遊居之樂”,看來是弄錯了。據《黃幾複墓志銘》所載,黃幾複于熙甯九年(1076年)“同學究出身,調程鄉尉”;距作此詩剛好十年。結合詩意來看,黃幾複“同學究出身”之時,是與作者在京城裡相聚過的,緊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這兩句詩,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别後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别範安成》雲:“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春日憶李白》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
其實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别和别後思念之殷,也不那麼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雲:“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着選了“燈”字。“燈”,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象: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了十年。
晚唐溫庭筠不用動詞,隻選擇若幹名詞加以适當的配合,寫出了“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兩句詩,真切地表現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頗為後人所稱道。歐陽修有意學習,在《送張至秘校歸莊》詩裡寫了“鳥聲梅店雨,柳色野橋春”一聯,終覺其在範圍之内,他自己也不滿意(參看《詩話總龜》、《存餘堂詩話》)。黃庭堅的這一聯詩,吸取了溫詩的句法,卻創造了獨特的意境。“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都是些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其中的每一個詞或詞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現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天地。
同時這兩句詩,還是相互對照的。兩句詩除各自表現的情景之外,還從相互對照中顯示出許多東西。第一、下句所寫,分明是别後十年來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麼,上句所寫,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無須說“我們當年相會”,而這層意思,已從與下句的對照中表現出來。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講的意義之外,還有與京城相對的意義,所謂“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顯的例證。“春風”一詞,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後》詩雲:“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和下句對照,上句所寫,時、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見:時,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開封;景,春風吹拂、桃李盛開;事,友人“同學究出身”,把酒歡會;情,則洋溢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中。
“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這是“樂”與“哀”的對照;“一杯酒”與“十年燈”,這是“一”與“多”的對照。“桃李春風”而共飲“一杯酒”,歡會極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對“十年燈”,飄泊極其漫長。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别,往日的交情與當前的思念,都從時、地、景、事、情的強烈對照中表現出來,令人尋味無窮。張耒評為“奇語”,并非偶然。
後四句,從“持家”、“治病”、“讀書”三個方面表現黃幾複的為人和處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這兩句,也是相互對照的。作為一個縣的長官,家裡隻有立在那兒的四堵牆壁,這既說明他清正廉潔,又說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讀書”,無心、也無暇經營個人的安樂窩。“治病”句化用《左傳·定公十三年》記載的一句古代成語:“三折肱,知為良醫。”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三次跌斷胳膊,就可以斷定他是個好醫生,因為他必然積累了治療和護理的豐富經驗。在這裡,當然不是說黃幾複會“治病”,而是說他善“治國”,《國語·晉語》裡就有“上醫醫國,其次救人”的說法。黃庭堅在《送範德孺知慶州》詩裡也說範仲淹“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埋九京”。作者稱黃幾複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經有政績,顯露了治國救民的才幹,為什麼還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
尾聯以“想見”領起,與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應。在作者的想象裡,十年前在京城的“桃裡春風”中把酒暢談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發蕭蕭,卻仍然像從前那樣好學不倦。他“讀書頭已白”,還隻在海濱作一個縣令。其讀書聲是否還像從前那樣歡快悅耳,沒有明寫,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襯,就給整個圖景帶來凄涼的氛圍;不平之鳴,憐才之意,也都蘊含其中。
黃庭堅推崇杜甫,以杜甫為學習榜樣,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較而言,他的學習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而杜甫的傑出之處主要表現在以“窮年憂黎元”的激情,藝術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廣闊現實。詩的語言,也豐富多彩,元稹就贊賞“憐渠直道當時語,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當然,杜甫的不少律詩,也是講究用典的;黃庭堅把這一點推到極端,追求“無一字無來處”,其流弊是生硬晦澀,妨礙了真情實感的生動表達。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這首《寄黃幾複》,就可以說是“無一字無來處”。但并不覺晦澀;有的地方,還由于活用典故而豐富了詩句的内涵;而取《左傳》《史記》《漢書》中的散文語言入詩,又給近體詩帶來蒼勁古樸的風味。
黃庭堅主張“甯律不諧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諧律是有講究的,方東樹就說他“于音節尤别創一種兀傲奇崛之響,其神氣即随此以見”。在這一點上,他也學習杜甫。杜甫首創拗律,如“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鸠乳燕青春深”,“有時自發鐘磐響,落日更見漁樵人”等句,從拗折之中,見波峭之緻。黃庭堅推而廣之,于當用平字處往往易以仄字,如“隻今滿坐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響新異,具有特殊的韻味。這首《寄黃幾複》亦然。“持家”句兩平五仄,“治病”句也順中帶拗,其兀傲的句法與奇峭的音響,正有助于表現黃幾複廉潔幹練,剛正不阿的性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此時黃庭堅監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黃幾複,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與黃庭堅少年交遊,交情很深,黃庭堅為黃幾複寫過不少詩。此時黃幾複知四會縣(今廣東四會縣)。當時兩人分處天南海北,黃庭堅遙想友人,寫下了這首詩。
4.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出自宋代劉過的《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安遠樓小集,侑(yòu)觞(shāng)歌闆之姬黃其姓者,乞詞于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fù)之、劉去非、石民瞻(zhān)、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同一幫友人在安遠樓聚會,酒席上一位姓黃的歌女請我作一首詞,我便當場創作此篇。時為八月五日。
安遠樓:在今武昌黃鹄山上,又稱南樓。
小集:此指小宴。
侑觞歌闆:指酒宴上勸飲執闆的歌女。侑觞,勸酒。歌闆,執闆奏歌。
龍洲道人:劉過自号。
蘆葉滿汀(tīng)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蘆葦的枯葉落滿沙洲,淺淺的寒水在沙灘上無聲無息地流過。二十年光陰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這舊地南樓。柳樹下的小舟尚未系穩,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為過不了幾日就是中秋。
汀洲:水中小洲。南樓:指安遠樓。
黃鶴斷矶(jī)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在否 一作:在不)
黃鶴矶頭早已荒涼破敗,老朋友如今還在嗎?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黃鶴斷矶:黃鶴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黃鶴樓。斷矶,形容矶頭荒涼。
渾是:全是。
劉過詞能夠在辛派陣營中占據重要一席,并不僅僅是因為那些與辛棄疾豪縱恣肆之風相近的作品,還在于那些豪邁中頗顯俊緻的獨特詞風,正如劉熙載所說:“劉改之詞,狂逸之中自饒俊緻,雖沉着不及稼軒,足以自成一家。”(《藝概》)此詞就是這麼一首具有獨特風格的詞。
這是一首登臨名作。作者借重過武昌南樓之機,感慨時事,抒寫昔是今非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安遠樓,在武昌黃鹄山上,一名南樓。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樓吟》詞紀之。其小序雲“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具載其事。
劉過重訪南樓,距上次登覽幾二十年。當時韓侂胄掌握實權,輕舉妄動,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而當時南宋朝廷軍備廢馳,國庫空虛,将才難覓,一旦挑起戰争,就會兵連禍連,生靈塗炭。詞人劉過以垂暮之身,逢此亂局,雖風景不殊,卻觸目有憂國傷時之恸。這種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詞中。
詞一起用了兩個偶句,略點景物,寫登樓之所見。
但既無金碧樓台,也沒寫清嘉的山水。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隻是一泓寒水,滿目荒蘆而已。這裡的“滿”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蕭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畫面,為全詞着上了一層“底色”。細味這殘蘆滿目、淺流如帶的詞境,不止氣象蕭瑟,而且寫出了居高臨下的眺望之感來,是統攝全篇的傳神之筆。接下去,作者以時空交錯的技法把詞筆從空間的憑眺折入時間的溯洄,以虛間實,别起波瀾。“二十年重過南樓”,一句裡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遠樓落成不久,劉過離家赴試,曾在這裡過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所謂“醉槌黃鶴樓,一擲賭百萬。”(《湖學别蘇召叟》)以及“黃鶴樓前識楚卿,彩雲重疊擁娉婷”(《浣溪沙。贈妓徐楚楚》),這就是他當年遊蹤的剪影。二十年過去了,可是以身許國的劉過卻“四舉無成,十年不調”,仍然一襲布衣。此時故地重經,而且是在這個危機四伏禍亂不遠的時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句中的“過”字點明此行不過是“解鞍少駐初程”的暫歇而已,并為下文伏線。“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轉,極見工力。“未穩”上承“過”字,說明行色匆匆,鈎鎖緊密,見出文心之細。“能幾日,又中秋”,意謂不消幾天,中秋又來到了。一種時序催人的憂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無可奈何的歎喟都從這一個“又”字裡洩露出來。三句叠用“猶”、“能”、“又”等虛字呼應提攜,真能将詞人靈魂的皺折淋漓盡緻地揭示無餘。
過片以後純乎寫情,都從“重過”一義生發。曰“故人”,曰“舊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嚴,風格之渾成,堪稱《龍洲詞》中上上之作。“黃鶴”二句從設問提起,妙處在能從虛際轉身。“矶頭”上綴一“斷”字,便有殘山剩水的凄涼意味,不是泛泛之筆。“舊江山渾是新愁”,是深化題旨之重筆。前此種種灰黯的心緒,所為伊何?
難道僅僅是懷人、病酒、歎老、悲秋麼?被宋子虛譽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氣義撼當世”(《龍洲詞跋》)的劉過是不會自溺于此的,劉過此詞的憂國傷時之感無疑要高于宋玉《九辨》單純的寒土悲秋之感。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對韓侂胄引火的冒險政策的擔憂,就是對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舊日的壯麗江山籠罩着戰争的陰影,而他對于這場可怕的災難竟然無能為力,這怎麼不教人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呢?“渾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層含義。本有舊愁,是一層;添了新愁,是第二層。愁到了“渾是”的程度,極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層。舊愁為何?就是他《憶鄂渚》詩所雲“書生豈無一策奇,叩阍擊鼓天不知”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卒章三句買花載酒,本想苦中求樂,來驅散一下心頭的愁緒。可是這家國恨、身世愁又豈是些許花酒所沖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頓,提出遊樂的意願,接着用“不似”一轉,則縱去也無複當年樂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相對而言。劉過初到南樓,年方三十,故可稱為少年。且可與上片之“二十年重過南樓”相绾合,論其章法,确有草蛇灰線之妙。如此結尾,既沉郁又渾成,令人讀之有無窮哀感。
劉過的愛國詞篇,多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這首《糖多令》卻寫得蘊藉含蓄,耐人咀嚼。與其他愛國詞比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傳甚廣。《糖多令》即《唐多令》,原為僻調,罕有填者。自劉詞出而和者如林,其調乃顯。劉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過南樓”之語,為更名曰《南樓令》。可見此詞影響之大。
賞析二
這是一首名作,後人譽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裡?此寫秋日重登二十年前舊遊地武昌南樓,所見所思,纏綿凄怆。在表層山水風光樂酒留連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暢達流利而熟練的文辭描寫,和諧工整而圓滑的韻律,都好似在這酒酣耳熱縱情聲色的場面中不得不挂在臉上的笑容,──有些闆滞不太自然的笑容。
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滿汀洲的蘆葉,如帶淺流的寒沙,不可勝數莫可排遣。面對大江東去黃鹄斷矶竟無豪情可抒!袁中郎謂,“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讀此《唐多令》應該補充一句:“真則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讀誰相信這是大聲镗鞳的豪放詞人劉過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寫出又一個具有個性獨創性的劉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這新境界的創造上。
論者多說此詞暗寓家國之愁,确。怎麼見得?請看此詞從頭到尾在描寫缺憾和不滿足:“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黃鶴山頭,所見隻是蘆葉汀洲、寒沙淺流,滔滔大江不是未見,無奈與心境不合;柳下系舟未穩,中秋将到未到;黃鶴矶斷,故人不見;江山未改,盡是新愁;欲縱情聲色詩酒,已無少年豪興……。恢複無望,國家将亡的巨大哀感遍布華林,不祥的濃雲壓城城欲摧。這一灰冷色調的武昌蛇山巅野望抒懷,真使人肝腸寸斷,不寒而栗。
韓昌黎雲,“歡愉之詞難工,窮苦之音易好。”其實,憂郁之情,達之深而近真亦屬不易。如果過于外露傾瀉,淚竭聲嘶,反屬不美,故詞寫悲劇亦不可無含蓄,一發不可收形成慘局。此《唐多令》,于含蓄中有深緻,于虛處見真事、真意、真景、真情。情之深猶水之深,長江大河,水深難測,萬裡奔流,轉無聲息。吾知此詞何以不刻畫眼前之大江矣?愁境入情,江流心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武昌為當時抗金前線,了解這,對詞中外松内緊和異常沉郁的氣氛當更有所體會。▲
創作背景
安遠樓,在武昌黃鹄山上,一名南樓。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樓吟》詞紀之。劉過重訪南樓,距上次登覽幾二十年。詞人劉過以垂暮之身,逢此亂局,雖風景不殊,卻觸目有憂國傷時之恸。這種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詞中。
5.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出自宋代秦觀的《春日五首·其二》
一夕輕雷落萬絲,霁(jì)光浮瓦碧參差。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後初晴,陽光投射在剛剛被雨洗過的蒼翠碧瓦上。
絲: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霁:雨後放晴。
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有情芍(sháo)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經曆春雨的芍藥花上飽含雨露,仿佛含淚的少女情意脈脈。薔薇橫卧,好似無力低垂,惹人憐愛。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裡指芍藥花。
春淚:雨點。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卧枝蔓,嬌豔妩媚。這裡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随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征,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
通過對偶形式,拟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态。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态、“無力卧”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緻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态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于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輕雷落萬絲,霁光浮瓦碧參差。”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隻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幹幹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豔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這兩句詩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确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豔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铟》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卧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卧曉枝”。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緻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态中領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詩人由于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創作背景
《春日五首》這組組詩是秦觀于元祐年間(1086~1094年)在京師供職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時所作。這組詩也并非同作于一朝或一夕,而是随時有感而發,信口吟出,随手拈來,同為春時所寫,故曰“春日五首”。本首詩組詩中的第二首。
6.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出自宋代蘇轼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tuì)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花褪殘紅:褪,脫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繞:元本注“一作曉。”
柳綿:即柳絮。
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qiǎo),多情卻被無情惱。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多情:這裡代指牆外的行人。
無情:這裡代指牆内的佳人。
本詞是傷春之作。
這首詞将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绮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轼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于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随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裡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将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轼的曠達于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蔔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轼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緻。最後竟被遠谪到萬裡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随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隻聽見牆裡有蕩秋千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裡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蕩秋千。這一場景頓掃上阕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着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這裡,他隻寫露出牆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隐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産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别重複,竟占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緻,耐人尋味。牆内是家,牆外是路;牆内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伫立良久,牆内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裡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确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并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阕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内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怅。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無窮。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依據《全宋詞》所載的順序,此篇當于蘇轼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
7.且芳尊随分趁芳時,休虛擲。
出自宋代吳潛的《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柳帶榆(yú)錢,又還過、清明寒食。天一笑、滿園羅绮(qǐ),滿城箫笛。花樹得晴紅欲染,遠山過雨青如滴。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
柳樹已是長條如帶,榆莢也結實如古錢 。清明、寒食兩節已過。天晴了,滿園遊玩的仕女,滿城笙歌。陽光照耀,滿樹紅花紅得豔麗;雨後遠山,座座青翠欲滴。向江南問訊:誰會來這烏衣園探尋?是我這個江南的客人。
柳帶榆錢。指柳條飄拂,榆莢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一“氣”。“寒食”是令名,在清明節前一兩日,以禁火做飯,故名。
羅绮:此以衣代人,指遊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烏衣巷(xiàng),今猶昔。烏衣事,今難覓(mì)。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抖擻一春塵土債(zhài),悲涼萬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時,休虛擲(zhì)。
烏衣巷的模樣還似往昔。可烏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難尋覓。隻有春來秋去的燕子年年來此地,看到的也不過是蒼茫暮色中殘陽漸墜西。我來這裡遊賞本想除去為官經曆上的煩意,眼前所見,倒為古今滄桑生出無數悲切和憂郁。且端着酒杯讓我随意暢飲,莫虛度了這天氣晴朗和花紅柳綠的光陰。
烏衣事:指東晉王導和謝安住在這裡,衣冠來往、車馬喧鬧的曆史事迹。
塵土債:指自己仕宦的官務。這兩句是說,本來想借遊園以擺脫繁雜的官場事務,誰知來到園中卻勾引起人世滄桑的無限悲涼。
随分:猶雲随便。
這首詞為感憤時事之作。全詞繪景、吊古、抒情,逐層叙寫,一氣貫穿,自然渾成。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其中“滿園羅绮,滿城箫笛”的熱鬧場景與“花樹得晴紅欲染,遠山過雨青如滴”的美好景緻,皆足以動人遊興,讓人興奮,但卻與宦途不順的吳氏兄弟的郁悶心情不相協調,反而引出了他們的客居之愁。前兩句寫烏衣園及金陵城内遊人如織的賞春盛事,後兩句對仗工整,将此時節的美麗風景描繪得尤為繪聲繪色。“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在這烏衣園内的池閣館榭間遊玩的是些什麼人呢?其中就有我這來自江南的遊客。上片結句以一問答引出自己客中遊園的身份,樂盡悲續,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轉入懷古抒情,郁悶之情貫穿全篇。“烏衣巷,今猶昔。烏衣事,今難覓。”兩句以“烏衣”并提,但巷猶昔,事難覓,對比十分鮮明。王謝的德行已成曆史,不複存在,所以難覓。來到此地,隻見小巷依然,觸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隻有春來秋去的燕子年年來此憑吊一番, “晚煙斜日”景象何其蕭條。燕子當年經曆過烏衣園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體呈現。這裡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但用意不同。劉詩旨在奚落、諷刺,這裡是景仰、懷念。“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迹。”語出辛棄疾《沁園春·和吳子似縣尉》詞中“直須抖擻塵埃”句。“這裡“塵土債”與“英雄迹”對照,顯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淪下僚、塵驅物役的苦悶和憤慨;“英雄”二字顯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的世俗之人,他們悲憤的是壯志難酬,追求的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事業。此二句将懷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多少英雄業績俱已成為過眼煙雲,又不禁心生悲涼。這兩句把這種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現。“且芳尊随分趁芳時,休虛擲。”感情并非消極低沉,而是故作反語,表現自己濟時報國的“英雄”事業難以實現的悲憤。這正言若反手法的運用,使得全詞的感情更顯沉郁凄勁。
詞有沉郁頓挫之緻,感情的抒發由隐到顯,诼弗展開。含蘊深遠。頗耐人尋昧。筆調灑脫凝重,與辛詞風格相近。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寒食、清明兩節期間,當時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淮西财賦總領,與其兄吳淵同遊烏衣園,遂有此作。
8.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端起酒杯向東風祈禱,請你再留些時日不要匆匆離去。洛陽城東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滿垂。大多是我們去年攜手同遊的地方,我們遊遍了姹紫嫣紅的花叢。
把酒:端着酒杯。
從容:留戀,不舍。
紫陌:紫路。洛陽曾是東周、東漢的都城,據說當時曾用紫色土鋪路,故名。此指洛陽的道路。
洛城:指洛陽。
總是:大多是,都是。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為人生短暫的相聚和分别所苦,離别的遺憾久久激蕩在我的心田。今年的花紅勝過去年,明年的花兒肯定會更加美好,可惜不知那時将和誰一起遊覽?
匆匆:形容時間匆促。
這是一首惜春憶春的小詞。寫自己獨遊洛陽城東郊,飲酒觀花時而産生的願聚恐散的感情。這首詞為作者與友人春日在洛陽東郊舊地重遊時有感而作,在時間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
上片由現境而憶已過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遊之樂。下片再由現境而思未來之境,含遺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現出對友誼的珍惜。“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較,融别情于賞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時的歡娛心情,而并非“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鮮豔,但由于是用樂景寫哀情,使詞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誠摯。
上片回憶昔日歡聚洛陽,同遊郊野之樂趣。下片寫惜别之情,感傷氣息濃重。結尾兩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更以今年花勝去年,預期“明年花更好”,映襯明年朋友聚散之難蔔,不知與誰一道重來洛城遊芳,更進一層地深化了這種人生聚散無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無常的傷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總能多少慰藉詞人怅惘失落的情懷,減輕了心頭的傷痛。故而詞人并無劇痛深哀,隻是一種淡淡傷感而已。
賞析二
詞作首先寫道:“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這兩句源于司空圖《酒泉子》中的“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然而,歐陽修在詞中增加了一個“共”字,便有了新意。也就是說,“共從容”如果聯系“把酒祝東風”來說,就是風與人而言的。首先,對東風(春風)來說,就是愛惜好東風,以此暗示了要留住美好的光景,以便遊賞之意。其次,對人而來說,希望人們慢慢遊賞,感受這難得的相聚,珍惜着美好的時光。詞人接着寫道:“垂楊紫陌洛城東。”“洛城東”指出了遊覽的地點。“紫陌”指京城郊外的道路。這裡,詞人描繪的景象是多麼的溫暖,詞人走在京城郊外,暖風吹拂,翠柳飛舞,宜人的天氣讓人惬意。上片最後寫道:“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這兩句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當時”的含義。也就是說,它不僅暗示了詞人對過去的回憶,也照應了下片說的“去年”,使“去年”有了落腳處。“芳叢”說明此遊主要是賞花。意思是說,都是過去攜手同遊過的“芳叢”,今天仍要全都重遊一遍。詞人通過舊地重遊來表現了對朋友的情感的深厚和珍惜。
下片是抒情。頭兩句就是重重的感歎。“聚散苦匆匆”,是說本來就很難聚會,而剛剛會面,又要匆匆作别,這怎麼不給人帶來無窮的怅恨呢!“此恨無窮”并不僅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說,在親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這種怅恨,從古到今,以至今後,永遠都沒有窮盡,都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别賦》)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難受的。這感歎就是對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現。下面三句是從眼前所見之景來抒寫别情,也可以說是對上面的感歎的具體說明。
“今年花勝去年紅”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今年的花比去年開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鮮豔,當然希望同友人盡情觀賞。說“花勝去年紅”,足見作者去年曾同友人來觀賞過此花,此與上片“當時”相呼應,這裡包含着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也說明此别已經一年,這次是久别重逢。聚會這麼不容易,花又開得這麼好,本來應當多多觀賞,然而友人就要離去,怎能不使人痛惜?這句寫的是鮮豔繁盛的景色,表現的卻是感傷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說的“以樂景寫哀”。
末兩句更進一層:明年這花還将比今年開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兩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時,不知同誰再來共賞此花啊!再進一步說,明年自己也可能離開此地,更不知是誰來此賞花了。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立意與此詞相近,可以合看,不過,杜詩意在傷老,此詞則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鑄于賞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較,層層推進,以惜花寫惜别,構思新穎,富有詩意,是篇中的絕妙之筆。而别情之重,亦說明同友人的情宜之深。
清人馮煦謂歐陽修詞“疏隽開子瞻(蘇轼),深婉開少遊(秦觀)”(《宋六十家詞選例言》)。此詞筆緻疏放,婉麗隽永,近人俞陛雲的評價正說明它兼具這兩方面的特色。
賞析三
歐陽修入仕初期三年西京留守推官的生涯,不僅使他文名鵲起,而且與梅堯臣、尹洙等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而洛陽東郊的旖旎芳景便是他們友誼的見證。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梅堯臣由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入洛,與歐陽修把酒言歡,重遊故地,曾寫下《再至洛中寒食》和《依韻和歐陽永叔同遊近郊》等詩,紀其遊曆之盛。歐陽修的這首《浪淘沙》或作于同一時期,詞中同遊之人則很可能就是梅堯臣。這是一首惜春憶春、傷時惜别的小詞,抒發了人生聚散無常的感歎。
此詞在時間上跨了前後三年。上片由現境而憶已過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遊之樂。下片再由現境而思未來之境,含遺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現出對友誼的珍惜。首二句語本于司空圖《酒泉子》“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從容”是兼風與人而言。對東風言,不僅是愛惜好風,且有留住光景,以便遊賞之意;對人而言,希望人們慢慢遊賞,盡興方歸。“洛城東”揭出地點。洛陽公私園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陽名園記》專記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楊”同“東風”合言,可想見其暖風吹拂,翠柳飛舞,天氣宜人,景色迷人,正是遊賞的好時候、好處所。末兩句說,都是過去攜手同遊過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遊一遍。“當時”即下片的“去年”。“芳叢”說明此遊主要是賞花。
下片頭兩句深深地感歎:“聚散苦匆匆”,是說本來就很難聚會,而剛剛會面,又要匆匆作别,這怎能不給人帶來無窮的怅恨。“此恨無窮”并不僅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說,在親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這種怅恨,從古到今,以至今後,永遠都沒有窮盡,都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賦》)好友相逢,不能長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難受的。這感歎,就是對友人深情厚誼的表現。下面三句是從眼前所見之景來抒寫别情,也可以說是對上面的感歎的具體說明。“今年花勝去年紅”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今年”的花比“去年”開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鮮豔,當然希望同友人盡情觀賞。說“花勝去年紅”,足見“去年”作者曾同友人來觀賞過此花,此與上片“當時”呼應,這裡包含着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也說明此别已經一年,這次是久别重逢。聚會這麼不易,花又開得這麼美好,本來應該多多觀賞,然而友人就要離去,怎能不使人痛惜?這句寫的是鮮豔繁盛的景色,表現的卻是感傷的心情,正是“以樂景寫哀”。末兩句意為:明年這花還将比今年開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兩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時,不知同誰再來共賞此花啊!再進一步說,“明年”自己也可能已離開此地,更不知是誰來賞此花了。把别情熔鑄于賞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較,層層推進,以惜花寫惜别,構思新穎,富有詩意,是篇中的絕妙之筆。而别情之重,亦即說明同友人的情誼之深。黃蓼園《蓼園詞選》說此詞“大有理趣”,或許是着眼于其對人生飄泊無定、聚散匆匆的大筆概括。其實由笃于友誼的深情而詠歎出人生長恨的苦調,才是這首詞更為動人之處。
此詞筆緻疏放,婉麗隽永,近人俞陛雲稱它“因惜花而懷友,前歡寂寂,後會悠悠,至情語以一氣揮寫,可謂深情如水,行氣如虹矣。”指出了歐陽修此詞笃于友情、風格疏隽的特點。▲
創作背景
此詞為春日與友人在洛陽城東舊地同遊有感而作。據詞意,在寫作此詞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東同遊。歐陽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後共三年,其間僅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在洛陽,此詞當即此年所作。詞中同遊之人或即梅堯臣。
9.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出自唐代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sū),草色遙看近卻無。
天街上細密的春雨潤滑如酥,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
天街:京城街道。
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裡形容春雨的細膩。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最是:正是。
處:時。
勝:遠遠勝過。
皇都:帝都,這裡指長安。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霭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别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隻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挂着冰淩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記,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人們帶着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顔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着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态。嚴冬方盡\餘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哪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一年之際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鑒賞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确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霭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别出新意。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的早春時節。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
10.荠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春風》
春風先發苑(yuàn)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春風先吹開了京城花園中的早梅,繼而讓櫻杏桃李也競相綻放,令人感到生機盎然。次
第:依次 ,按照順序或以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
荠花榆(yú)莢(jiá)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春的來臨同樣也給鄉村送去了歡笑,春風拂過,田野裡開放的荠花榆英歡呼雀躍,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而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