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國家的東邊,有着一個和我們隔海相望的撮爾小國“日本”。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這個小小的國家卻生出了狼子野心,逐漸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他們的種種非人行徑,給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所以,說到日本,我們很多人應該都會咬牙切齒地說一句“呸,日本人!”
在我們的印象裡,“日本人”這個稱呼似乎并不好聽,而且還帶有一絲貶義。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自己不這麼覺得呢?日本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大漢賜名“倭國”,日本人欣然接受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國家,在古代,可以說是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就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
那時,周圍的小國都對這個龐然大物充滿了崇拜和向往。
日本與中國最早的官方交往可追溯到公元57年。
這時的中國,正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執政時期。
據《漢書》記載:
“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意思是,在大海之中,有一個倭人聚居的地方,分為大大小小幾百個國家,這一年要來朝貢。
這一年,作為“百餘國”之一的倭奴國派遣使節帶着供品到洛陽朝賀,獻生口(奴隸)百六十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候,我們稱呼日本人,是叫倭人,稱他們的國家就叫倭國。
這是因為當時前往中國朝貢的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因為“我”與“倭”發音近似,所以華夏的史官便以“倭”稱日本。“我國”也就成了“倭國”。
劉秀因此賜給了當時的日本人一枚金印,上面刻有 “漢倭奴國王”五個字。
而那時的日本使者拿到金印以後,完全不知道“倭國”是什麼意思,就高高興興地拿回去當寶貝供着了。
從那以後,由于中國經曆了三國、魏晉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國的亂世紛争,無暇顧及遙遠的倭國,所以這段時間官方的往來很少。
“日本”之名的由來公元607年,由于聽說中國從亂世紛争中走了出來,建立了強大的隋王朝。日本向隋朝派遣了第一個使團朝貢,使團的首領是日本著名的外交官小野妹子。
小野妹子在隋的漢名為“蘇因高”,為其名的漢語諧音。雖然名為“妹子”,但卻是男性。
使者稱炀帝為“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并說他帶了一批佛僧前來學佛法。
然後小野妹子交給了隋炀帝一封信,信的開頭就是“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提出“日出之國”的概念。
隋炀帝看完信後勃然大怒,說隻有中原之主才可稱為天子。
公元609年,小野妹子又作為送隋使回國之使再度來中國。此次的國書擡頭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因此日本才有了天皇這一稱号。
隋朝滅亡後,唐朝取代了大隋朝。
由于唐朝的空前繁榮,日本在對中國充滿了崇拜之餘,源源不斷地派使者到唐朝學習和交流。
如此一來,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和文字越來越了解,也明白了“倭國”的含義,逐漸開始讨厭“倭國”這個稱呼。
因此,他們修改了國号為日本。據《隋書》記載:
“日本國,倭國之别種,以其國在右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新唐書》也有記載:
“鹹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
因為有學過一點漢語,所以他們讨厭“倭”這一名稱,然後就把國号改為日本。
使者說,這是因為他們的國家更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改名“日本”的一段轶事其實,早在隋炀帝時期,當時的倭國就不斷上書政府請求改名,但是隋炀帝就是不同意。
話說,最開始日本使者在朝拜之時,說日本在東方日出的地方,希望改名為“東國”。
因為在小野妹子帶來的那封信上,日本居然敢稱自己為“天子”,并将其更名為“東方國家”,隋炀帝很生氣。
于是,這一要求被直接拒絕了,日本使節吓得不敢說話。
直到唐朝高宗(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時期,才同意日本的對外國名可以稱為“日本國”。
這樣一來,就有人說“日本”國名是中國皇帝賞賜的了。
前些年,就因為“日本”國名是中國皇帝賞賜的,現代有些日本學者非常不爽,有一段時間,他們吵得非常厲害,甚至提議更換“日本”這個國名。
理由就是自己國家的名字應該自己來取,讓中國人取太沒面子了。
但是,更換國名,事體重大,最終吵了若幹年也沒更換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