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一次在各類古代文獻上多有出現,其本來是“多少”的意思,但是随着語言的興衰更替,在日常用語中已不大使用。但是在上海郊區本地以及一些吳語區域,日常問事物多少,還是使用“幾何”一詞來表示“多少”,比如:年底丈夫回家,老婆會問:今朝你們單位年終獎發了幾何?從超市回來,媽媽會問,侬買了幾何肉?可以說這是本地上海話和吳語區表示多少的标準用語。正因為如此,在古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上海人将“幾何”這個詞,用在了翻譯西方數學專業術語中,他就是--徐光啟。
徐光啟,上海人,上海徐家彙是徐光啟的故鄉,徐家彙本名法華彙,後來為了紀念徐光啟改名為徐家彙。徐光啟明朝萬曆進士,官至崇祯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内閣次輔。他不受傳統禮教儒學的影響,放眼看世界,師從利瑪窦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緻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翻譯、撰寫了大量的曆法、農學、軍事、數學方面的著作,為明朝末年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和利瑪窦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徐光啟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書。徐光啟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專指研究空間結構及性質的一門學科,《幾何原本》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的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到20世紀初,中國廢科舉、興學校,以《幾何原本》為主要内容的初等幾何學成為中等學校必修科目。從而使用至今的上海本地話詞彙“幾何”成為了通行全國的一門數學類學科的名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