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
生活常常讓人焦慮,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餘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人就是這樣,常常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去。歲月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患得患失中流逝,其實是一種大損失。倒不如放下,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任我從容自若。這話說的輕巧,想要做到又是何其的難啊!
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得失”,讓我們一起走進“得”“失”這兩個字的前世今生,去一睹“得失”的廬山真面目。說不定會讓我們學會放下,放下也并非所想象的那樣難。
所謂“得”。就是得到了,得到了想要的,面包,學曆,職稱,權位,利潤,愛情,時間,空間等等!怎麼樣才算得到呢?
那就從老祖先創造“得”這個字去領會古人的智慧。
“得”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貝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貝,意指有所收獲。從“得”字的創造來看,收獲需要親手去争取,獲取自己所需要等,自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這雙手應是勤勞的手,有技能的手,“貝”指有價值的寶貴的東西,不然也不值得去抓。
籀篆
随着社會的發展,“得”字演變增加“彳”旁,表示行走,行動時有所得。“得”的意思更深刻起來。想要有所收獲,需要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去過去,獲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還會很漫長,需要堅持不懈的行動才能達到收獲的目的,就在這漢字演變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做一件事要主動,要勤勞,還要堅持勤勞。
“得”字簡化後左邊是“彳”,右邊是“旦”加“寸”。也很好解釋通,“旦”本意是太陽升出地平線,指早晨。一個能掌握早晨,做好規劃并行動的人,一天定會有所收獲。正好應了古話“一日之計在于晨”。漢字不斷簡化,簡之又簡,可意思卻更加豐富,不能不讓人贊歎。
“得”甚至還可以拆出一人需有一日的“付”出,不然豈能有所收獲呢?
歐顔柳趙
多勞多得,不勞不得是古人流傳至今的美德,是質樸無華的美好思想。而不勞而獲讓人不齒,也不能長久,更不能心安理得。
“得”本義是獲得、取得,一旦得到了所願的,自然會心滿意足,得意之意便自然而然了。
“得”的意思十分豐富。
《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這“得”字是求取芳心之意。
《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得”,表示貪得,今有成語“貪得無厭”。
而“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得”字表示演算産生的結果。
老家方言常羨慕别人說“看您得的”,對自家滿意也會情不自禁的說一句“現在真得啊”,教育後輩也會說“現在都得的沒法,還不知足”。表示很滿足,很舒服,很惬意,很自在,也有對已得到的珍惜之意。
“得”的對象不僅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得意、得志、得人心,等等。
明白了“得”,方知“得之不易”。我們再看看失,便知“失”之有因。
什麼是“失”呢?“失”就是失去了,不能擁有了。
通過“失”字的創造便很好理解“失”的含義,就是手裡有的東西掉下來了,不能再掌握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失,縱也。”指失去,丢失。段注:“在手而逸去為失。”
“失”還有一種解釋是根據隸書字體的解釋,“失”字與“矢”是一對關系字。所謂“關系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形狀相似,字義相關的字。“矢”指飛向目标的箭。“失”指沒有飛向目标的箭,引申出丢掉目标,錯過目标。再引申出丢掉、錯過。
正所謂有得有失,得是人人所想,失是人人所厭,這是人之常情。可人不能一直隻得不失,若無所失,從字面可以會意,手已抓滿,怎麼還能夠再抓新的東西。想要得到新的東西,就必須失去現在所有的,也正是有失有得。有得有失即使有失有得,有失有得也是有得有失,是古人辯證思維的很好體現。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式此理。
為什麼是“得失”,而不叫“失得”。
生命本身已經給出答案,隻是我們視而不見。答案是什麼呢?人來到世間就是最大的“得”,以後隻能一點點失去,生命就是一個由得複失的過程,這就叫“得失”。
從心理學上來說,“得”在前“失”在後更符合心理需要,人常想得到,想先得到,并不想失去,更不想先失去。先“得而複失失”的感覺要比“失而複得”更強烈,“得而複失”前者是挫敗,遺憾,殘缺,具有破壞性;“失而複得”是幸運,有受驚後的不确定以及會不會再“得而複失”的隐憂。
所以我們常說“得失”,而不說“失得”。
古人創造“得失”這個詞,對我們有莫大的啟示:就是要在失去的過程中學會珍惜“所得”,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幸福。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雲:“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陶淵明借五柳先生之口以訴己志,先生風度,令人心向往之!
明得失,知得失,忘懷得失,方不會患得患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