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打斯諾克很多年,苦于多年前沒有斯諾克教學資料,網絡也不發達,球技進步較慢,但随着這幾年與很多高手的請教、學習(但是很多高手的說法也不一)自己就慢慢總結出一套擊球的經驗,感覺對自己擊球的穩定性提升很大,現與大家分享,不對之處請各位高手指正。一、從入位到站位入位是站位前的準備動作,是否有正确的入位,關系到目标球能否打進。換句話說,就算出杆再直,入位不對,也是打不進球的。入位前,先将身體離球台一步遠的距離,同時确定目标球的下球點(下球點的确定方法這裡就不贅述了),确認好後,右腳向前邁一步,将右腳的腳尖(以右手握杆者為例)對準目标球的下球點,即很多高手講到的踩在下球線上;左腳向左前方(11點鐘方向)邁一小步,類似于軍訓中的稍息動作,與肩同寬。右腿自然直立與地面成垂直,身體以右腿為重心,右腿支撐身體力度占比大約70-80%。上身趴下時右腿仍然直立,左腿微微彎曲。将左手五指盡量分開,平攤在距離母球625px左右位置,拇指與食指夾緊成V字型,手掌微微隆起做好手架,同時身體微微向左傾,讓出一拳的距離,方便後手的運杆。頭部下颚貼在球杆正中間,力度适中,雙眼平視前方。右手自然握杆,拇指、食指與中指稍稍握緊球杆,确保虎口與球杆間沒有縫隙,其餘兩指自然放松,剛剛碰觸球杆即可。小臂與地面垂直(注意:此時,皮頭的位置盡量貼近母球而不碰觸),面部之中線與球杆和後臂處在同一平面上,即與下球線重合。同時确保球杆與台面盡量保持平行(無論擊打母球的哪個點位,都盡量保持平行,打點的高低利用手架隆起的高度來調整,而不是靠後手來調整母球的擊打點位高度)。另外,這裡要強調的是三點固定球杆的方式:即手架固定球杆,有一個向上支撐點;下颚壓住球杆,有一個向下的下壓點;胸口貼住球杆,有一個輔助固定球杆的依靠點。這三個點能全方位固定球杆的運行軌迹。三個點的力度的固定力度要适中,以能起到固定球杆不晃動而又不阻礙運杆流暢的力度适宜。此時,完成入位到站位的動作。
二、運杆(1)确認母球擊打點和目标球下球點(前停)
身體趴下去之後先停頓,不要急着運杆,此時确認杆頭是否指向想要擊打的母球擊打點位以及目标球的下球點,同時保持身體不動,用視線餘光再次确認目标球與袋口的進球線路及位置關系,做好運杆前的準備。(2)運杆節奏(中停)運杆時,始終保持大臂不動,小臂成鐘擺運動,但很多高手沒有說明的一點,在這裡我要重點強調:我這裡說的小臂成鐘擺運動僅僅是指的擺動節湊,并不是擺動軌迹。為了确保球杆始終在同一直線(下球線)上來回運動,我們需要在拉杆到後點時,調整握杆姿勢,即無名指與小指自然松開,目的是通過這樣的調整,就好像是将小臂拉長了,才能确保球杆在同一直線上來回運動。這句話可能不好理解,可以換一種方式理解:我們知道鐘擺運動中,擺球的運動軌迹是以鐘擺的長度為半徑的形成的一條弧線,因為鐘擺的半徑始終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我們模仿這種運動方式運杆,勢必造成球杆在水平高度上的晃動,杆頭也會在運杆時,成弧線運動,這種運杆方式勢必造成母球擊打點的不确定。所以,我們在運杆到後點時,放松無名指與小指的握杆力度(注意:放松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感覺就像是拉長了小臂的長度,以确保球杆的直線運動軌迹。(表述水平有限,不知道我是否說明白。請各位見諒!)運杆節湊建議養成三次或四次運杆次數的習慣(我個人已習慣三次)。第一次運杆時,将球杆以中速平穩向後拉杆,注意後手不要左右晃動,拉杆距離以375px為宜,最長不要超過500px(因為前面講述的手架位置為距離母球625px),然後以同樣的速度向前送杆,至杆頭到運杆前的起始位置,注意是要盡量接近母球而不碰觸到,此時,小臂又與地面成垂直。第二次運杆與第三次的運杆速度與第一次基本一緻,但運杆距離不同,三次運杆的距離大約為:第一次375px,第二次187.5px,第三次93.75px。我這裡用數字描述,并非是要這麼精确,而是要表達後一次的運杆距離大約為前一次的一半左右的概念。我把這個動作比喻成皮球垂直于地面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感覺,大家在運杆時要找到這種感覺。我們知道JohnHiggins被譽為“巫師”、“控球大師”,我個人認為他的母球控制世界第一,非常精細,大家去看看他的運杆節奏,就是我說的這種方式。
三次運杆要保持速度一緻,運杆确保流暢,不要有拖沓、猶豫,如果沒有做到,請起身重新從入位開始做起。每一次運杆時需要注意,随着杆頭的拉回與送出,此時視線在母球與目标球之間來回切換,具體做法:當杆頭接近母球時,視線重點放在母球的擊打點上;當杆頭慢慢離開母球時,視線由母球慢慢轉向目标球的下球點,當運杆到後點時,視線剛剛好停留在目标球的下球點上。最重要的是第一次運杆,視線的轉換一定要嚴格做到位,第二次與第三次的運杆可以稍微放松。這裡還要強調的是,視線轉換時一定要确保頭部及身體的固定不動,不能随着視線的轉換而使頭部和身體産生上下起伏,這也是造成很多人有在出杆前有起身毛病的原因。要避免身體上下起伏的壞習慣,就要做到上身盡量下壓。完成三次運杆,當杆頭回到運杆前的起始位置時(此時,小臂仍然與地面垂直),這時候也需要有一個停頓,這就是我所講的“中停”,有很多教學視頻和資料上并沒有強調,我個人覺得也非常重要。中停所需要注意的細節是,再次确認母球的擊打點以及目标球的下球點,此時與前停的作用是一緻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運杆時擊打點與下球點發生了細微的偏離,從而影響進球。運杆的節湊非常重要,新手訓練時需要長期的、刻意的固定一套機械性的動作,并确保每次擊球都保持此節奏不變,以養成肌肉記憶。一旦形成記憶,在與他人對抗時,就不需要刻意注意自己的運杆節奏了,注意力全部都是放在母球的運行軌迹及杆法、力量的控制上了,因為這一套動作已融入你的身體之中。三、擊打(後停與延伸)
擊打前的最後一次拉杆,速度比運杆時稍慢一點,但不宜過慢;至于拉杆距離,建議新手在練習時,要比運杆時稍長(即後點更靠後,杆頭可與手架的虎口接近,距離大約為75px為宜),目的是為了養成一個很好的發力習慣。當然,在實際對抗中,拉杆至後點的距離可根據發力的大小而調整,同時需要結合出杆速度(因為兩者結合的方式,太多、太複雜,這裡也不做贅述。隻有當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再去研究兩者的關系,我個人感覺先養成一個好的發力習慣後,建立自己的擊球感覺,随着日積月累,怎麼适宜的結合拉杆距離和出杆速度,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當球杆拉到後點時,再做第三次停頓,即後停(我把後停比喻成拉弓射箭時拉滿弓,蓄力的一個過程),後停時視線是死盯着目标球的下球點,切記:是死盯!死盯!死盯!(重要的話說三遍)這時的死盯下球點,要求視線不要任何被外界因素所幹擾,也不要将視線再拉回母球的擊球點,總之,就算是天塌下來,視線也要死盯着目标球的下球點,眼神不要飄忽不定。死盯的目的,顯然是能更精确的擊打中下球點,尤其是對那些對長距離直線球感到恐懼的人,有非常大的幫助(俗話說“高手怕直球”也是有原因的)。當最後一次确認完目标球的下球點後,後停即完成,毫不猶豫地迅速出杆,當杆頭接觸母球後可延伸250px左右的距離,延伸的長度也是需要根據所需杆法效果而決定的,并非一成不變。很多人常常說自己發力不透,發死力,或者是杆法沒效果,我這裡不想給大家灌輸“AK”點的概念,尤其對于新手,會弄得大家一頭霧水。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關于“AK”點的解釋。要想把力發透,我覺得隻要記住三點即可:第一,最後一次拉杆,盡量拉滿至後點;第二,一定要有後停。第三,要把母球當成一個“蘋果”,想象着自己要用球杆把這個“蘋果”刺穿,即我們常說的把母球擊穿的那種穿透感。這裡說一句題外話,我女兒十歲,因為自己癡迷斯諾克,我也嘗試着讓她學習打斯諾克,看看她是否有打球的天賦。第一次打球,基本上很難打中母球的擊球點,十杆裡面至少有八杆是打呲杆的,更别說什麼把力發透,如果跟她講什麼“AK”點,肯定是沒辦法理解的,我也講不透。當我告訴她,要把母球當做一個“蘋果”,要有把它刺穿的感覺,她立馬就領悟了,第二次練習就進步很大了,感覺發力很輕松,第三次就能發出很透的力,讓我非常驚訝,比我剛接觸台球時好了不知多少倍!我所附的圖片就是她第三次練球時的運杆照片(因為是第一次發帖,還搞不懂怎麼發視頻,能不能發視頻,所以就發幾張照片将就一下)。我想,可能正是基于她之前從未接觸過台球,就像一張白紙,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運杆節奏與擊球習慣,所以很容易調整。我自己是走了很多彎路,畢竟我是很清楚要改動作、改運杆節奏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總結出來希望能幫到大家,尤其希望能幫到新手!以上是我這麼多年打斯諾克所領悟到的細節,畢竟我也隻是一名業餘愛好者,表述得不對的地方還請高手指正,同時請各位見諒!祝大家都漲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