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桐城派後期的中心人物是

桐城派後期的中心人物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3:11:49


桐城派後期的中心人物是(霸占清代文壇的)1

姚鼐書法

“桐城派”獨占清代文壇二百餘,為中國文學史所獨見。這一局面,是怎麼形成的呢?

桐城派的思想主張

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方苞對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潔”。

劉大櫆進一步探求了散文的藝術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劉大櫆師事方苞,又是姚鼐的老師,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啟後者。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就是我們熟悉的六個字:義理、考據、詞章。義理,内容合理;考據,材料确切;詞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同時,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要求。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這種語言上的追求,無形中割裂了不同的階層,所以後來倡導平民白話,必然與“桐城派”發生激烈的沖突。

桐城派以“道統自任”,梁啟超有一段分析,他說:“桐城派又好述歐陽修‘因文見道’之言,以孔、孟、韓、歐、程、朱以來之道統自任,而與當時所謂漢學者互相輕。”這一主張,必然與漢學發生沖突。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這一特點特點,與科舉之間形成了利害關系。

“桐城派”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隻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骈句,力求“清真雅正”。桐城派要求泾渭分明,散文是散文,骈文是骈文,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就像我們看網絡文章,一會書面語言,一會口頭語言,一會外文,一會表情符。“桐城派”在風格上,是相當苛嚴的。

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評價“桐城派”:“桐城古文運動,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繼續、發展、終結。”這是從文學史的角度上來說的,實際上“桐城派”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桐城派”的影響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内。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适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桐城派”的“義法”理論,能為“科舉之文”所利用,不能真的認為“桐城派”是純文藝性的,稍作處理也就可以用來應付科舉,這恰是“桐城派”生命力所在。從文學史的角度,“桐城派”又矯正了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的文風,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桐城文派的作家,籍貫幾乎分布全國,以江南省(安徽、江蘇)居多,廣西、河北、湖南、福建等地也盛極一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河南、貴州等地都有。如廣西即有“嶺西五家”:永福呂璜、臨桂朱琦、平南彭昱堯、臨桂龍啟瑞、馬平王拯。“姚門四傑”中,梅曾亮、管同,都是江蘇南京人。“曾門四弟子”中,張裕钊,湖北鄂州人;薛福成,江蘇無錫人;黎庶昌,貴州遵義人。

桐城文與桐城人也是需要區别的,清代最著名的桐城人,是張英、張廷玉父子,民間稱其為“父子宰相”。但張英、張廷玉的文章,恰恰不能歸入“桐城文派”。

縱觀“桐城派”的發展,以清初的社會背景看,沒有桐城文派,也會有類似的其他文派出現。“桐城派”的産生,前提就是這種文派的文學主張,必須符合統治者的文化導向,具有實用價值,為官方和社會同時肯定。否則,難以興盛。

“桐城派”是以“古文”寫作為主的一種藝術流派,對“桐城派”的認識也不能局限于文派本身。桐城還有“學派”與“詩派”,三者互相影響。“學派”強于文派,主要人物方以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桐城文派”在學術思想方面,很受方學漸一方以智的影響。前面我們講,“桐城派”文與詩泾渭分明,方苞不作詩,但劉大櫆、姚鼐則把古文之抑揚頓宕技法,用入詩中,成為“詩派”的特色之一。同時,又把詩歌的美引人文中,使散文詩化,這又成為“桐城文”的藝術特色之一。三派相互影響,然又非完全一樣。

“桐城派”的命名,是地方文化興盛的重要表現,但也存在不同看法。如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即因方苞文中把“桐城”寫作“吾桐”或“桐”加以鄙棄,認為“不足觀”。其理由是,當時各省中以“桐”為縣名的很多,如“桐廬”、“桐鄉”等等,共有五縣,僅稱一“桐”字,那怎能知是“桐城”呢?但是,方苞寫的是文藝性散文,且作者是桐城人,他文中的“桐”自不會被人誤解為“桐廬”、“桐鄉”,事實上,桐城古代也稱“桐鄉”,宋代張孝祥詞中的“桐鄉”,其實就指安徽桐城,不是浙江的桐鄉。

張孝祥是南宋狀元,考中狀元後,全家人吓得半死,因為這一年的狀元,普遍認為是秦桧的孫子秦埙(xūn),但秦埙隻考了個探花,第三名。秦桧如果報複,張家又有把柄。張孝祥當時沒有成婚,但與桐城少女李氏同居,還有個私生子。張家沒辦法,便将李氏與兒子送回了桐城老家。張孝祥與李氏很有感情,時常填詞,有一首《念奴嬌》: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臯暮。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君子,李氏,浮山人;桐鄉,就是桐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