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曆史最古的寺廟。被譽為五台山青廟之首、“祖寺”、五大禅處之一。要來五台山,此是必看之處。
看介紹,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洛陽建白馬寺;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并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揭開了五台佛國曆史的第一頁。寺初名大孚靈鹫寺,唐武則天時曾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
要是這樣說,那年二位高僧剛剛忙完洛陽白馬寺的事,就風塵仆仆地跑到五台山,建了大孚靈鹫寺。這事聽着有點玄乎,但不管如何,顯通寺創建得比較早應該是真的。
我們在五台山第二天下午去的顯通寺,寺是82年的二批國保,要說很厲害。五台山這些廟的國保有意思,台外各寺不說,台内國保名單上為“五台山古建築群”,可是82年就顯通寺一個,塔院寺、碧山寺、菩薩頂在六批追加進入。可是羅睺寺又單獨成為2013年七批國保,不知為何。
寺的位置比較顯眼,在菩薩頂的山腳,現在進頭道門往左拐,是一條通道,到頭是山門,進去才是顯通寺正院。
山門兩旁石碑,一邊是大草“龍”字,一邊是大草“虎”字,為雷雨居士所書。
怪了,進院就下起了雨,院子裡許多地方正在修。
正面是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大文殊殿,殿前兩側各有一個碑亭。
右邊的碑亭是康熙的《禦制五台山顯通寺碑》,左邊是無字碑。
大文殊殿是第二重大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也是建于清乾隆年間,殿占地約670平方米,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繪。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
雨越下越大,冒着雨跑到無量殿(無梁殿)。殿是磚構券頂,寬七間深四間,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磚雕精緻。
殿外面看是七間兩層的樓房,殿内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 内供無量壽佛,佛像下面的寶座很特别。上部藻井,華嚴經塔及各種供器都很精美。
雨太大,隻能在裡面避雨,殿裡黑漆漆的,拍了幾張片,效果太差。明代木雕塔,黃色的拍成黑色。
好不容易雨小一點,再想往後去,可能是修理原因,人家攔着不讓過去了。後面是顯通寺主要的寶貝——千缽文殊殿、銅殿和銅塔。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李太後之師妙峰和尚,在湖北荊州鑄成三座銅殿,每座用銅10萬斤,分置峨眉山、南京寶華山和五台山。如今就剩這裡的一座了。銅殿高約5米,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 四壁還鑄有小佛萬尊。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鬼子盜走了三座,僅東西兩塔尚存。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銅殿、銅塔皆飾以金箔。
太遺憾了。隻好出去,更怪的是出了廟門,雨就小多了,看來是我心不誠。
大門口的鐘樓是一絕,明天啟四年(1624))建,面寬進深各三間,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
樓上的大鐘為幽冥銅鐘,鑄于明朝天啟年間,高八尺,最大外徑五尺,厚三寸,重達9999.5斤。鐘口邊緣成蓮花瓣形狀,外皮刻有萬多字的楷書佛經。這口銅鐘是五台山寺廟中最大的。據說撞擊一下,聲音可以傳到10裡之外。
鐘樓還是一個過街樓,磚砌券洞,刻有“震悟大千”橫匾一方。
從顯通寺出來,路邊的清水河明顯的水流湍急。
雨後的台懷鎮晚霞漫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