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教你用經方 苓桂術甘湯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方法、中藥、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鑒、應用。)
黃煌(1954年-),男,生于江蘇江陰,1982年7月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現任江蘇省中醫院普内科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擅長疑難雜症的診治及體質調理,主要從事中醫學術流派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尤以經方的方證與藥證為研究重點。
苓桂術甘湯:
茯苓四兩(20g)桂枝三兩(15g)白術二兩(10g)甘草二兩(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
苓桂術甘湯是桂枝類方中的利水安神劑,适用于水飲證。中醫認為,凡長期疲勞、緊張、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陽氣受損,體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緻病。
其主要表現有:眩暈、動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脅支滿、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時,中醫常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傳統用于治療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暈、動悸,經常與白術同用。桂枝與甘草溫陽定悸,能治療心動悸、汗多、胸悶者。合而成方,苓桂術甘湯可以治療眩暈、動悸伴小便不利、浮腫的病證。
苓桂術甘湯證如下:
1.心下動悸、或氣上沖胸、或眩暈;
2.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見到患者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無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證。此外,本方證有發作無定時、時好時壞的臨床特征。即發作時各種症狀甚劇,來勢頗猛,但去後則相安無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勞等常是引發本證的誘因。
白術
本方證常出現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暈為主訴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等。規定:“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金匮要略》規定:“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可見眩暈的同時尚有胸脅逆滿、動悸身搖等症狀。此外,以藥測證,當有小便不利。有報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術30g、甘草6g)治療耳源性眩暈10餘例,症狀平均在5~10劑内基本消失。其見效的指征,首見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狀消失。
——以心悸為主訴的疾患:如風濕性心髒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心肌炎等。臨床表現尚有疲勞感、汗多、胸悶、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症等。患者當有動悸、眩暈、小便不利等症狀,胃鏡檢查可以發現胃内潴留液。
——以咳嗽、胸脅支滿為特征的疾患:如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等。臨床尚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對寒冷敏感,并有眩暈、動悸等。筆者曾以本方治療1例診斷為支氣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現為咳嗽的同時,胸腹部有氣上沖,痰稀白,胸脅支滿,惡風,晨起臉呈浮腫貌。前醫投小青龍湯等無效,視體型瘦、面色黃白無華,舌質暗、苔白滑,用苓桂術甘湯7劑即效。
與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劑有三:
一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為本方去白術,加大棗而成。原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棗有緩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對動悸、沖逆等證最為适合。心髒病、神經症、貧血等多用此方。
另一方為五苓散:豬苓20g、茯苓20g、澤瀉30g、白術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較苓桂術甘湯強。臨床見浮腫、小便不利、嘔吐、眩暈、動悸等證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還有一方為桂苓甘露飲(《宣明論方》):肉桂5g、茯苓15g、豬苓15g、白術15g、澤瀉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于發熱性疾患中伴見小便不利、嘔吐、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