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鴨0.0,
今天小白讀的是《詩經·召(shào)南》的第一首詩《鵲巢》。
歌頌的是你們每天熬夜喝的咖啡。
……
好吧,首先我們看看原文、注釋和翻譯。
原文:
《鵲巢》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之子于歸,百兩(liàng)禦(yà)之。
·
維鵲有巢,維鸠方之。
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
維鵲有巢,維鸠盈之。
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被小白删減過的注釋:
維:語氣詞。
居:侵占,後面的"方"、"盈"姑且可以理解成一樣意思。
之子于歸:女子出嫁。
百兩:很多輛車,百是虛指。
禦:迎接。
将:送。
成:結婚禮成。
度娘提供的翻譯:
喜鵲築成巢,鸤鸠來住它。這人要出嫁,車隊來迎她。
喜鵲築成巢,鸤鸠占有它。這人要出嫁,車隊送走她。
喜鵲築成巢,鸤鸠住滿它。這人要出嫁,車隊成全她。
然後,讓小白站在大佬們的肩膀上試着從三個方面分析分析這首詩:
1.
情理。
這首詩講了什麼?要表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這首詩講一個女子出嫁,場面盛大。
為什麼說場面盛大?
答案就在"百兩"這個詞上:有很多輛車在送她、接她、參加她的婚禮。
想象一下,你出門要過馬路,有一隊送新娘的禮車陸續從馬路上開過,你隻能停下來等他們先過去,其實等一會也沒什麼,可是你足足等了一個小時!
彼時你心裡想到的是什麼呢?
我想到的是:"擋爺路,草泥馬……"
不是哒了我想到的其實是:"陣勢真大真有錢!"
陣勢這麼大,這寫的應該是有錢人家,甚至是公侯世家在嫁女兒。
所以這首詩就是單純在描寫婚禮場面的盛大而已嗎?
我們看看詩的第一句就會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鸠占鵲巢",作為現代人,隻要不是傻瓜,都不會不懂得這個成語意味什麼。
所以詩人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分析作者的身份入手我們推測出可能的作者:
詩人是拍公侯馬屁的下官
如果這是公侯家的婚禮,作為下屬沒有理由不去捧場,在觥籌交錯之際,領導喝多了一開心點你的名:"那個誰誰誰,聽說你文采不錯,今天我們家這麼大的排場,不讓鄰國那幫二缺知道一下我都不好意思,你寫首詩來描述描述!"
然後就有了這首詩。這樣一看,鸠占鵲巢在當時并不被人們看成壞事。詩人寫這首詩除了拍馬屁之外,可能多少也表達出對當時婚禮現場盛大喜慶氛圍的歡樂心情。
詩人是打醬油的路人
一個過路人被送禮的車隊擋在路邊,在惱怒之餘不禁感慨有錢人家的排場,于是寫了這首詩,單純想表達"我被震撼到了!"
詩人是一個棄婦
把"鸠占鵲巢"看作壞事。
剛講完鵲巢被鸠侵占,馬上筆鋒一轉,寫婚禮場面的隆重,這分明是一個被丈夫抛棄的婦人諷刺那個小三奪走了自己的幸福。詩人無論是棄婦自己還是替她說話的旁人,都無疑懷着非常怨恨憤怒的情緒。
詩人是新郎的好基友
仍把"鸠占鵲巢"看作壞事,但出現在這首詩裡并沒有什麼負面情緒,它隻是朋友一句簡單的玩笑。就像你的好基友要結婚了,你對他說:"你奮鬥這麼多年才打下這一片天下,現在好咯,要把賬本交出去咯!"或者反過來,一個單身女獨自打拼多年才成功晉升為單身富婆,然後包養一個小白臉,讓人家一下少奮鬥二十年。
所以詩中才會調侃一句"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現在來說一下小白的理解:
我認為,鵲築巢鸠來住,我的勞動成果你來受,古人再怎麼笨也不會把這現象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還是用這個現象來比喻婚嫁這樣和祥的事。
所以,我個人認為,悲觀的看這是一首棄婦詩,樂觀的看這是一首略帶調侃的婚嫁詩。
2.
手法。
作為《詩經》大家庭裡的一員,在《鵲巢》這首詩裡你能看到兩個見慣了的非常經典的手法:
①表現手法比興,
鵲築巢鸠來占,我的幸福你來奪,或者是你的家業她來管。
無論是怨婦用來抱怨比興出被小三搶走了幸福,還是新郎好友用來調侃比興出新娘的到來,都是很合适的。
②表現手法疊章,
你看全詩一共有三章,每章除了動詞,并無變動,"一二、一二、一二",一唱三歎。
如果這是首棄婦詩,一句話說三次,那怨恨可就深了。如果這是首用來調侃的詩,那這人一個玩笑說三次,未免太無聊了點,但他除了調侃外還要祝福友人,那就不是一個玩笑說三次,而是一句祝福說三次,情義是很深哒。
3.
語言。
"維"是詩人用到的發語詞。
"之子于歸"是一句熟語,讀者一看就知道要講婚嫁,并不是詩人獨創。
"百兩"用了虛詞,如果實際沒有這麼多車,那這語氣就誇張了。
句末都是"之",隻能說讀起來順口,并不能說他押韻。
"居"、"禦"、"方"、"将"、"盈"、"成"六個詞是全詩唯一的變動,六個都是動詞,隻能說它們對減緩詩的單調有一定的作用。
就這麼多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