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現在的北京),南到餘杭(現在的浙江杭州),一共分為四段:
第一段是通濟渠(又叫做禦河)。公元605年,隋炀帝征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戰國時期,魏國就已經開鑿了鴻溝,就是引黃河水到汴水,再折向南循沙水入穎水。通濟渠是在鴻溝和下遊的汴河(現在已湮塞)兩水基礎上,加以疏浚拓寬而成的。
通濟渠從洛陽西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再從闆渚(闆城渚口的簡稱,在現在的河南荥陽汜水鎮東北黃河側)引黃河水入汴河,又經河南開封東南引汴水入泗水,最後再入準河。
此外還有一段是永濟渠。公元608年,隋炀帝征發河北諸郡壯丁百萬,開鑿永濟渠。男丁不夠,就征發婦女補充。
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引沁水、淇水東流入清河(衛河),再到現在的天津附近,最後經沽水(白河)與桑幹河(永定河)到涿郡(現在的北京)。永濟渠是專門為對遼東作戰而開鑿的。
隋朝大運河全長達2000多千米,河面寬30米到70米不等,北通涿郡,南達餘杭,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以及浙江等廣大地區,使得南北的物資可直達長安。
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我國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之後,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的經濟、文化的交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但在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隋炀帝征發了大量民夫,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