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傳有大量的遊俠詩,俠義精神構成了唐代詩歌的一幕獨特的風景。劍是俠客常用的武器,因此俠客的形象往往和劍是聯系在一起的。賈島的《劍客》取材受俠文化的影響,内容中也體現出俠者風範,不過更多的是詩人自我形象的投射和隐喻。
《劍客》
唐代: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劍是大俠除暴安良的工具,因此俠客都非常重視打磨寶劍,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吳越時期的夫差、勾踐時期,那時候留有很多名劍的傳說,如幹将莫邪等等。“十年”是虛指,點明劍的打磨時間之長。磨劍尚且費時許久,不難想象,其選材必然更加嚴謹、鍛造必定更加景緻,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寶劍。俠客拿着新鑄造的寶劍,仔細的把玩,如霜一樣透露着寒氣的寶劍,還沒有投諸實踐,言外之意,就是它的威力還沒有人知道。“未曾試”暗含着俠客希望有展示寶劍雄風的機會。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寶劍一直沒能使用,是因為沒有識貨的人,也沒有消除冤屈不平的機會。今天與你相識,寶劍因此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哪有有冤屈的事情,我好上去一試。詩歌中的”君“大概指的是”伯樂“的形象,既能識别出寶劍,也能重視俠客。最後一句以疑問的口吻表達了作者的自信和豪情壯志。
其實俠者形象就是詩人自身。詩人十年寒窗苦讀,學就滿腹才華,既可吟詩作賦,也可馳騁邊疆,但是一直無人賞識,胸懷寶器沉淪至今。現在遇到了識人的”伯樂“,詩人滿腔的報國之志,正期待着施展才華的舞台,如果哪裡有需要,詩人都會義無反顧地沖在前面。賈島的詩以苦吟著稱,多凄冷奇僻之境,如此朝氣蓬勃,氣勢淩雲的詩篇,實屬罕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