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說情節叙述手法
1.叙述人稱和叙述視角
2.叙述方式
(二)小說情節構思技巧
1.制造情節波瀾技巧
名稱 |
釋義 |
作用 |
抑揚 |
對寫作對象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後陡然一轉,出乎讀者所料。 |
使文勢曲折多變,使文章産生峰回路轉、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
懸念 |
是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采取的一種積極手段。通俗地說,它是指在小說的叙述中先設置一個謎面,藏起謎底,在适當的時候再予以點破,使讀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滿足。 |
設置在開頭,引領下文,引人入勝;設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設置在矛盾處,勾連情節,深化内容。 |
誤會 |
即在文章的開頭部分有意識地設置誤會,把讀者的思維引向相反的方向,從而造成懸念,到文章結尾時才點明真相。誤會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誤會。即本來是好人好事,誤會為壞人壞事。②一般誤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某事産生誤會,由此産生故事情節。③互相誤會。即甲誤會了乙,乙誤會了甲。 |
①引起讀者閱讀興趣。②使文章情節富有戲劇性,波瀾起伏。③凸顯人物形象,服務于文章主題。 |
對比 |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
渲染氣氛、表現事物或突出主題。 |
襯托 |
通過描繪某一事物來表現另一事物的藝術手法。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
使文章更生動,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題更鮮明。 |
突轉 |
在小說結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轉的方法形成情節的某種“巧合”、某種意料之外的反轉,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劇改變”。 |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對表現小說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
2.情節安排嚴密技巧
名稱 |
釋義 |
作用 |
線索 |
是貫穿整個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發生的空間、時間。尋找線索時,可以借助小說标題、關鍵詞(體現“人物出場”“時間變化”“事件演變”的詞語)等。 |
使情節更加集中緊湊;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豐滿;使主題更加豐富,得以深化。 |
照應 |
是篇章間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關照與呼應。 |
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
伏筆 |
作者對将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
使全文前後呼應,結構更嚴謹,情節發展更合理,前後因果更分明。 |
鋪墊 |
也稱鋪叙襯墊,它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鋪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襯墊。 |
蓄積氣勢,突出主旨。 |
鋪墊與伏筆的區别
①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點卻是主要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将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節不讓讀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②從形态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讀者看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一般來說,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隐蔽,因而,伏筆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③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于文章中間。
④從着墨多少上看,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隻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林黛玉進賈府》中在賈寶玉正式出場之前,王夫人的話:“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裡的‘混世魔王’……”在情節手法上屬于鋪墊。
[典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冷暖島事
王福日
時至三月,天氣乍暖還寒。
這天陽光很好。
老順财沿着山坡上滿是雪水的泥濘小路,一呲一滑地趕向山坡下已廢棄的打谷場。
他的許多老夥計已經等在那裡——六冠叔、張大炮、鳳舉……他們散落的這個小島上,能聚起來的老人也就這十幾個了。
隻要天氣好,這十幾個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場上攏一堆火,吊起大茶壺,一群老人擺桌放凳,邊喝茶邊打牌,時間就在絲絲啦啦的水沸聲中悄然過去了。
但這天的氣氛有些壓抑,昨天就說身體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還沒有來。
“我們去看看吧!”老順财說。
衆人互相攙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沒走出幾步,就聽見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老順财心裡一緊,這不年不節的,鞭炮聲在這個島上隻有兩個意義——一是喜,一是喪。若有喜事,早該籌劃了,大家應該有耳聞,若不是,那隻能是……
老順财腳下一踉跄,“有田叔!”幾位老人面色驟然緊張,腳步也快了起來。
快到有田叔家的時候,一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隐約遞進了老順财的耳朵,空氣中飄蕩着濃重的火藥味道,老順财覺得一顆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與泥濘抗争的雙腿已經耗盡了他的體力,他不得不張大嘴,用直竄進肺管的寒風把這股情緒壓下去。
一轉彎,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門了。門開着,有田叔的小孫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号哭,旁邊站着他氣鼓鼓的父親。
“亮子,出啥事兒了?”
“順财叔,你們來啦!這孩子,過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來放了,這不年不節的,您說該不該打?”
“哎呀,這算個啥啊?城裡過年不是不讓放鞭炮嘛!對了,你們啥時候回來的?”
“昨天回來的!”
“你爹他……”
“在屋裡躺着呢!”
“他身體好受些沒?”
“啊?我爹病了嗎?他沒說啊?!”
“他……”
老順财剛想說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見有田叔挑開門簾走了出來,紅光滿面的,哪有半點病态?
“好你個有田叔!”老順财忽然想通了,“謊稱生病原來是為了回家等兒子啊!”
“我不是怕你們嫉妒嗎?!”有田叔笑着賠禮,“你們的兒子過年不是都沒回來嗎?”
“你個老東西,我們還以為你……”
“哈哈,兒孫都在身邊,我就是去了,也沒啥遺憾啦!”有田叔開着玩笑。
“你!……”老順财忽然感覺周圍暗淡下來,寒風冰冷刺骨。
隻剩有田叔家院子裡的陽光,有些刺目,溫暖得讓他想哭。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7年31期)
題目:這篇小說是運用什麼藝術手法安排主要故事情節的?這樣寫有什麼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6分)
答:
[解析] 題幹中“藝術手法”“安排主要故事情節”的限制和提示,明确了應從情節安排手法的角度切入思考和作答。“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兒子回來看望父親;“冷事”則指老順财等老人的兒子過年不回來看望老人,讓老人們心冷。文章含蓄地揭示了作品主題,即空巢老人問題,同時也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的和諧溫暖的主題。而這個主題的表達,則借助于情節的安排,特别是文章多次設置懸念(誤會),讓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使得人物形象和主題在這情節安排中凸顯。答題時首先要明确情節安排的手法,然後分析文本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最後闡述運用這種手法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 ①這篇小說是運用懸念法(或“誤會法”)安排主要故事情節的。有田叔謊稱身體不舒服,提前回家,第二天又不來聚會(懸念一),老順财他們誤認為有田叔有病。(2分)聽到鞭炮聲和孩子哭聲(懸念二),便誤認為有田叔病亡。到了有田叔家,事情才真相大白。(2分)②這樣寫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波瀾叠起,曲折有緻,引人入勝,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2分)
(2015·全國卷Ⅰ)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别是什麼?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馬蘭花》)(6分)
[品思路] 本題考查分析小說情節手法和表達效果的能力。小說的主人公是馬蘭花,故事情節也是圍繞馬蘭花借給麻嬸錢,看病人不提錢,為錢與丈夫産生矛盾,收到麻嬸女兒的信和錢來展開的。所以明線是馬蘭花一家為借款而引發的沖突。而另一條線索則是麻嬸借錢、記賬、住院、去世,女兒還錢感恩。明暗線設置的作用,可從人物塑造、情節設置、主題表達等方面考慮。比如,雖然麻嬸母女還錢為暗線,着墨不多,但還是表現出了她們知恩圖報的美好品質,豐富了小說的主題。而在表現馬蘭花一家因借錢而引發沖突的同時,将馬蘭花樸實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則和麻嬸母女知恩圖報的美好品質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樣明暗線交織,使故事情節更為集中緊湊,也更突出了馬蘭花這一人物形象。
[品答案] 第一問:明線是馬蘭花一家為借款而引發的沖突,暗線是麻嬸母女的還款過程。(找出一條線索,1分,共2分)
第二問:①設置麻嬸母女還款這一暗線,雖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現她們的品質,豐富小說的主題;(暗線的作用,2分)②明暗線索交織,使小說情節更為集中緊湊,突出了主人公馬蘭花樸實善良、善解人意等形象。(明暗線交織的作用,2分)
(2017·全國卷Ⅰ)閱讀《天嚣》(文本見本講“題型一”)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原創)小說以“水”為線索,寫了不同的人物,情節跌宕起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水”的作用。(6分)
答:
參考答案:①“水”貫穿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自試驗隊被困隊員們嚴重缺水始,到蒙古族同胞送西瓜讓隊員們吃終。②豐富了人物形象,蒙古族同胞的執着善良、慷慨援助,試驗隊被困隊員們的扶危濟困,都得到充分的表現。③凸顯主題,幫助别人,也是幫助自己,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每點2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