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腸胃有多脆弱?吹空調、吃冷飲、撸串……過後都可能被“拉肚子”突然找上門。
腹瀉帶來的不僅是腸胃難受,長期如此,還可能是腸癌信号。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提醒你慢性腹瀉比急性更兇險,教你4招遠離腹瀉“糾纏”。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醫師 劉禹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熱帶病科副主任醫師 王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師 吳小琴
夏天拉肚子,不光是冷飲的錯
人們常說的“拉肚子”,在醫學上被稱為腹瀉。腹瀉的判斷标準是,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膿血、黏液等,并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适、失禁等症狀。
由于每個人的排便規律都不一樣,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都是正常範圍,因此,腹瀉症狀經常被忽視。
不少人夏天更容易發生腹瀉,通常和以下原因有關:
1.天氣炎熱多雨,為腸道緻病菌提供适宜繁殖的環境。
2.夏天出汗較多,飲用大量水,稀釋了胃液濃度,降低胃的抵抗力。
3.飲食貪涼,比如食用冰鎮水果、冷飲、涼拌菜等,加重胃腸道負擔,并且涼食未經過加熱,更有利于細菌、病毒的繁殖,導緻腹瀉。
急性腹瀉,主要跟“吃”有關
臨床上大多數急性腹瀉主要和“吃”有關,食物或餐具中攜帶的常見病原體是:
急性感染性腹瀉
急性感染性腹瀉起病急,通常在感染兩天内就會發病,一天排便次數達3次以上,甚至一些重症患者一小時内就可排便10餘次。
除了腹瀉,還可能伴有嘔吐、發燒、畏寒、腹部陣痛、渾身乏力等,排出的黏液膿血便以黏液為主,排便後還存在一直想排便的感覺。
寄生蟲感染性腹瀉通常比細菌性、病毒性腹瀉起病稍慢,患者可能在感染幾天後才出現腹瀉,腹瀉次數也比較少,甚至大便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若懷疑體内有寄生蟲,及時到醫院做檢查。
急性非感染性腹瀉
這種類型的腹瀉主要由3個原因引起:
慢性腹瀉可能“拖”成腸癌
和急性腹瀉相比,慢性腹瀉不僅隐藏更深,帶來的後果更加嚴重。這種腹瀉主要有幾大特征:
通常病程可達2個月以上;
起病緩慢,很少見急性發作的患者,腹瀉的次數與頻率不易察覺;
患者的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或發作期症狀逐漸加重。
慢性非感染性腹瀉
通常由腸道炎性疾病引起,常見的炎症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等。腸道感染炎症後,會刺激腸蠕動,導緻腸吸收障礙,患者每日排便2~3次,或腹瀉、便秘交替進行,重則可達每日數十次,糞便中的膿血較多。
慢性非感染性腹瀉的兇險之處在于,它和腸道腫物有密切關系,比如結腸息肉(腺瘤)、結直腸腫瘤等。
這類人會出現長期緩和型腹瀉,通過抗生素與腸道菌群調節治療無效,便中會帶血,而且排便習慣變化,比如便秘和腹瀉交替進行。
雖然很多人排便後觀察糞便中并沒有膿血,但經過大便隐血試驗後,會發現呈陽性,因為大便中帶有5毫升以下的血時,肉眼很難觀測到。在慢性非感染性腹瀉的患者中,有些人會被診斷為結直腸癌。
此外,慢性非感染性腹瀉還與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尿毒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關系密切。
慢性感染性腹瀉
這種腹瀉更加複雜,它通常由腸道真菌感染引起,患者會因為免疫力低下、器官移植、艾滋病、抗生素使用不當等出現持續長達幾個月的腹瀉,而這種腹瀉的表現形式多樣,還會伴有其他部位感染。
4招遠離腹瀉“糾纏”
在一些人看來,拉肚子或許是個小症狀。事實上,它除了會引起腸胃不适,更危險的地方在于會造成脫水、電解質紊亂、腎功能異常、酸中毒、休克等。
預防腹瀉,尤其是夏天,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忌貪涼、做好腹部保暖
夏天吃生冷食物的機會多,一定要根據身體素質适量食用。另外,吹空調、風扇時一定要注意腹部保暖。
和食物接觸的區域保持幹淨
注重廚房用具和餐具的清潔,加工食物的刀具和餐具要生熟分開,不能混用。另外注意,飯前便後、接觸食材都要洗手。
注意冰箱衛生
冰箱食物尤其需要生熟分開,避免被一些“嗜冷怕熱”的細菌污染;冰箱冷藏室内的肉類最好不要超過2天,蔬菜最好不要超過5天。
食物要煮熟煮透
不要食用不新鮮、不潔淨的瓜果、變質或過期的水和食物。一定要保證水、海産品的衛生,在正規渠道購買。
一旦發生腹瀉,建議根據症狀輕重程度正确應對:
需要提醒的是,以下幾種腹瀉必須盡快看醫生: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