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自古有兩種斷句的争論。
第一種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解釋為: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
第二種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解釋為:常沒有欲(欲可理解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觀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觀察到其規律及目的。自從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後,大家更趨于第二種斷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或非常讨厭一個人的時候,你往往能發現他的缺點。
或,當你與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非常近的時候,常常能夠發現他的不足或缺點。
反過來說,當你與一個人或一個物非常遠的時候,你發現的恰恰是優點。這就是常無欲觀其妙。
不信,你觀察一下你的周圍就知道了。
東方人多數是常有欲以觀其徼。
西方人多數是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我們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态來觀察微妙的清淨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無欲無求則是休歇妄想。佛家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世間一切罪惡紛争無不源于欲望,此乃衆生相。欲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衆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欲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複始。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有玄妙深遠的含義。有的人以為無欲就是以一個欲望壓抑另外一個欲望,那是以妄抑妄,還同二妄。老子說的無欲是指無邪欲,非無正欲,既不可以妄抑妄,也不是無所事事(禅家謂不可落入無事坑中)。正欲者,回光返照,觀照自心是也。如憨山德清禅師說“無念者,隻是無邪念,非無正念,念有無善惡是名邪念,不念有無善惡是為正念”。老子在此則明确提出必須有欲望,但這個欲望不同于普通人的欲望,而是觀察玄妙深遠境界的欲望。換言之,就是觀照休歇妄想的工夫。
老陽評價: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于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于本來“無”的邊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