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民話中秋

全民話中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3:51:54

蔡升元整理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魏晉時,有“逾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也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

何為“中秋”,唐·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曰:“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雲中。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别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中秋節,又稱月夕、月節、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八月半、迫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北京又叫“兔爺節”、湖北武漢叫“太太節”。中秋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産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關于中秋的由來,我再給大家講四個傳說。

(一)中秋“胡餅”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2

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持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将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商人應景獻上了“胡餅”。唐高祖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将胡餅邀蟾蜍。”唐高祖遂将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胡餅習俗由此而來,并由宮中傳到民間。

(二)貴妃起名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3

在早期,人們并不把月餅叫做“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官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為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衆,其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于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擡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三)月餅“傳書”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4

在元末,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鞑子)。當時要有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醞釀起義,相約“殺鞑子”,推翻元政權。南方的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四)嫦娥奔月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5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相傳,遠古時候,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再無法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隻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他等後羿外出狩獵,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挂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到家後,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着夜空呼喚着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在後花園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春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乞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節日習俗

中秋節是流行于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經曆了各種變遷,各地均産生了不少帶有濃烈地方特色的中秋習俗。下面給大家介紹漢族和少數民族關于中秋節的特殊習俗。

中秋祭月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6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随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7

中秋賞月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曰:“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争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8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前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少數民族,中秋節盛行這不同的祭月、拜月風習。

傣族“拜月”。相傳,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赢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上山打獵,姑娘、媳婦們忙着到池塘裡抓魚,老阿媽則忙着舂糯米做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9

土族“打月”。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0

壯族“請月”。每年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蔔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1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2

藏族“導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3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于奔到了月亮上。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4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5

彜族“跳月”。人夜,該族各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為撩人的還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妩媚皎潔。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6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衆沐浴着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7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着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8

侗族“偷月”。湖南侗鄉流行着“偷月亮菜”的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隻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19

鄂溫克族“供月”。鄂溫克族同胞過中秋節以合家歡聚、供月為主要内容。節日期間還探親訪友,互相宴請。中秋夜晚,人們聚集于篝火旁,歡歌曼舞,直到深夜。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20

朝鮮族“望月”。人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全民話中秋(八月十五話中秋)2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