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 偉 李慧敏
近日,《東八區的男人們》以“油膩”“鹹豬手”等頻頻登上熱搜,遭來一片非議與吐槽。所謂的“四年磨一劍”,絲毫看不出誠意與品質,似乎隻是磨出了懸浮與矯情。
時下,都市群像劇湧現出來的一大問題,就是借着重走青春、颠覆自我、再次出發等名義無病呻吟,貌似充滿情懷的走心之作,實則卻是情節懸浮、故事雷同、内容單薄的模式化、低質化之作。近年的一些都市女性群像劇中,出軌家暴、渣男小三、職場腹黑等情節,已經成為其心照不宣的标配,以正視現實的幌子來打價值觀的擦邊球、制造收視噱頭。而在某些都市男性群像劇中,這種套路和模式演變成了更為明目張膽的“假文藝、真矯情”,劇中的主人公大多為中産階層,卻幾乎無一不遭受婚姻與情感的破碎與打擊、經曆多段情感的糾結與徘徊,劇情虛假又俗套,台詞生硬又尴尬,用中年危機包裹苦情雞湯,背後是偶像劇式的瑪麗蘇和傑克蘇。《東八區的男人們》作為此類劇作的“集大成者”,其間充斥着“下雨的夜晚,冷酷的鐵”這種虛無的台詞,男主人公們動不動就雨中奔跑、機場走秀、自我狂歡,劇中獨立清醒、事業有成的女性們,大都深陷于男主及其朋友們的顔值與所謂的“荷爾蒙爆棚”,以粗俗淺薄的創意和内容,呈現出一種僞文藝和僞情懷。
都市群像劇不僅可作為展現都市男女情感糾葛的載體,更可體現當代都市文化的現狀與重建,透視都市生活中的兩性關系。《東八區的男人們》卻将觀衆束縛進一種設定的性别秩序中,用一種故作深情卻虛假透頂的叙事方式,将女性凝視為一種物化的想象表征。在這種叙述邏輯下,劇中的男性看似占據主導地位,不斷上演着諸如“為國争光”“這是男人該幹的事”“我不喜歡别人在我面前喝紅茶”等霸道總裁戲碼,其實卻淪為一種自我物化,一方面通過不斷堆砌的精美包裝來獲得主體性與滿足感,另一方面也成為喪失自我主體意識的欲望載體,重蹈着以往懸浮偶像劇中有關兩性關系的刻闆印象。
這種創作窠臼不僅存在于《東八區的男人》中,也常見于其他同類都市男性群像劇裡。劇中充斥着出軌戀、老少戀、情感障礙等各種老套的情節,女性形象遊移在純潔天真與精明拜金的兩極,主要人物無論身處哪個人生階段,都仿佛并不為生計與生活所困頓,而始終斡旋在含混糾結的情感狀态中,不見生活的溫度與現實的深度,隻有情緒和情感的拉扯與徘徊。
電視劇可以考慮市場、注重效益,也可以用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去貼近受衆,實現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但不能在處理藝術邏輯和市場邏輯的關系上失度和跑偏,不能為了謀求一己私利而去迎合低級趣味。從《東八區的男人們》的前期宣傳和受衆反饋來看,其不僅錯誤地低估了觀衆的審美格調,還呈現出一種缺乏理智式的盲目自信。劇作不僅很少傳遞出都市青年不斷進取的積極向上精神,還不時流露出人的精神空虛乃至價值缺失。劇中,工程師不見苦心研發,隻見調情打诨;大學老師不見潛心教學,隻見苦情躊躇;銷售精英不見鑽研業務,隻見夜夜笙歌。劇情、人設和當下的時代精神、社會風貌嚴重脫節。
這樣一部徹頭徹尾的懸浮劇,可帶給我們多方面的反思。除創作本身的維度之外也應思考:電視劇審查和評估是否需更加關注作品的質量底線?品質在及格水平之下的作品是否還應為其留有市場空間?針對播後口碑極差的作品是否應設立一種停播機制?
“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闆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都市劇創作者同樣需要雙腿沾泥、身子着地,聚焦真正的都市奮鬥者與追夢人,傳遞真善美和正能量。(闫偉 李慧敏)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