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新華網文化頻道、書畫頻道主編,美術學博士 袁思陶
推薦理由: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刻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漢隸十二品新探”展覽,自6月15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以來,受到社會極大關注和廣大觀衆好評。特别是本次展覽展出《石門頌》《西狹頌》《鮮于璜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等難得一見的碑帖拓本12種,共計30餘件,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共140餘位當代書法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創作出大量優秀的書法作品同步展出,代表了當代書法創作隸書最高水準。
展覽名稱
刻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漢隸十二品新探
開展時間
2020年6月15日—2020年7月13日
展覽地點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海澱區西三環北路54号)
“刻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漢隸十二品新探”展覽自6月15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以來,受到廣大觀衆好評,經館内研究決定,展覽延期至2020年7月13日。
展覽共展出當代書法作品140餘件,以及“漢隸十二品”原拓30餘件。參展藝術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或臨摹,或創作,對經典做出合乎自己意趣的新诠釋。同時,為了在學術層面上深化展覽,展方邀請了美學家、書法理論家和精于版本鑒定的專家,分别就“理論”“鑒碑”“碑版”和“創作”4個單元做多維同時展示,其中12種漢隸精品拓片涉及不同時代、不同版本,使觀者能在這一傳統圖像背景下,以當代審美視角審視當前書法創作的精神面貌。
“品”,是中國古典美學和傳統文藝理論的重要範疇,作為一種普遍的評論方法和現象在傳統文藝理論中被廣泛使用,是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的審美評論範式。在審美和藝術評論中,“品”既指對包括感受、體味、析辨、反思在内的品評,又指對所評之作品給出應有的範圍性的品類和價值性的品級、定位,總之對作品進行屬性、風格及其高下優劣的劃分和研究。文學藝術品評中的詩品、畫品、書品源自古代對人的品評,即肇始于東漢鄉裡評議制度,該制度逐漸發展為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品評的方式選賢任能,舉薦人才。同時,這一品評方式也延展到文學藝術領域,品格的高下成為古人研判藝術的基本方式。
以傳統“品”的話語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下誕生的。結合古人的評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提出了漢代隸書中具有典型美學價值的十二通碑刻,分别是《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曹全碑》《華山廟碑》《衡方碑》《封龍山頌》《鮮于璜碑》《西狹頌摩崖》《石門頌摩崖》《大開通褒斜道摩崖》。從文獻資料梳理入手,我們對這些經典進行了一次新讨論、新闡釋。
關于這次研讨的學術理想,一如當代著名美學家張法所言:“在二王帖學占據中國書法主流的一千多年後,篆隸的經典化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不妨以龍門魏碑的經典化過程作一參照。乾隆時代提出‘龍門四品’,經曆嘉慶、道光、鹹豐三朝,到同治年代,方達到龍門十品,後定為二十品,到光緒年間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龍門二十品’方得到書法界和知識界的普遍接受。而漢代隸書一直以來未有經典化的梳理,‘漢隸十二品’這一新名稱的醞釀和提出,意味着開啟了漢隸經典化的新路。”這既是對經典的一次重新學習和研究,也是将漢隸以及三國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隸書經典化的新啟動。
拓本及作品欣賞
(袁思陶 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