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司馬光經典摘錄

司馬光經典摘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8:49:57

小時候,我對于司馬光的印象,是他七歲時,砸缸救小夥伴的英勇事迹。這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也讓年幼的他成為當時的明星人物。司馬光雖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他從小酷愛讀書,毫無官宦子弟的驕矜習氣。

司馬光在六歲的時候便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讀書,這孩子在曆史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已能背誦《左氏春秋》,對于書中講述的故事和道理,有着超出年齡的感悟。

上中學時,背誦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我對于司馬光的好感,又多了一層。司馬光不僅自律,對兒子司馬康也是嚴格要求。他21歲得中甲榜進士,一向儉樸低調的司馬光,連花都不想戴。後來經人勸說,才勉強戴上。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1

阮郎歸 司馬光 〔宋代〕

漁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閑。绮窗紗幌映朱顔,相逢醉夢間。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還。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

《阮郎歸》這個詞牌有一個典故,後人根據漢代劉晨、阮肇偶遇神仙人的故事,創作了《醉桃源》、《碧桃春》的詞牌,即後來的《阮郎歸》。

詞的上片,寫詩人想象中的場景。一條小漁船,無意中闖入仙境。春山代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宛如人間的春天,繁花似錦、春意宜人。仙家日月閑, 則說明了仙人悠然自得的生活,與人間的喧鬧形成鮮明的對比。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寫,以打漁為生的武陵人,沿着溪水前行,被兩岸的風光吸引,也不知道走了多遠。等他擡頭看時,發現了兩岸長滿桃林,沒有雜樹。岸上綠草茵茵,桃花嬌豔欲滴。而地上,鋪滿了桃花花瓣,這樣的景緻,他從未見過。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2

司馬光描寫的仙境,與陶淵明筆下的風景,各有千秋。我們接着看,在陶淵明筆下,武陵人丢下小船,隻身探險桃花源,發現了什麼呢?平坦寬闊的良田,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桑樹、竹林随處可見,池塘裡的水清澈見底。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人們在田地裡快樂地耕種,而老人和孩子們,悠閑地自娛自樂。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是他幻想中理想的田園生活,似人間,似仙境,又都不像。看起來更像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美麗空間。而司馬光筆下的仙境,更加夢幻。他沒有實寫仙境所見所聞,而是用浪漫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圖畫。

“绮窗紗幌映朱顔”,仙女有多美?司馬光沒有明寫,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給每一位讀者。填詞如畫畫,也講究留白,這樣才更有韻味。雕刻着精美花紋的窗戶,薄如蟬翼的窗紗,增添了朦胧的美感。而仙女的倩影映在窗紗上,讓人看了,如癡如醉,這不是夢吧?身臨仙境而不自知,以為是在夢中,從側面描寫了仙境之美。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3

如果隻看詞的内容,很難想象如此空靈、飄逸的文筆出自司馬光之手。在很多人心目中,司馬光能寫下《資治通鑒》這樣的鴻篇巨著,與司馬遷并稱史學界兩司馬,給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學究、很嚴謹,甚至有些古闆。但是,生活中的司馬光,執拗中帶有幾分可愛。

司馬光重情重義,體恤百姓,同情弱者。很多人都看到了他作為史學家的嚴謹、認真、務實,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司馬光,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而這首阮郎歸,風格清新,寫出了司馬光的别樣情懷。

詞的下片,松露冷,海霜殷,寫出了山中與衆不同的景緻,夜間松樹上的露水微涼,早上山裡的朝霞燦爛,宛如海上見到的雲霞。仙境雖美,卻抵不住歸心似箭。于是,匆忙中整理船槳,塵世間的親人是最大的牽挂,塵緣未了,不如歸去。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4

詞的最後一句,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寫出漁夫依依惜别的深情,桃花落滿一地,這些落花靜靜地看着凡間行人的闖入,笑而不語。流水潺潺,訴說着時光的無聲流逝。一切都像來時一樣,又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是,此番離去,再回來尋找,可就難了。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裡,武陵人離開後,很多人循着他留下的印記,也沒有找到入口。司馬光沒有贅述結局,意猶未盡的結尾,更有韻味。風采非凡的司馬光,借漁舟入仙境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逝去的一切,如飄落的桃花,潺潺的溪水,再難找尋。

司馬光真誠而率真。他不僅是古代男子的典範,也是現代男子學習的榜樣。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鐘情而專一,一生未曾納妾。而能和司馬光媲美的,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嶽飛。司馬康是司馬光哥哥的兒子,過繼給他,因為他婚後一直無子。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5

司馬光的夫人張氏,婚後三十年未曾生下一兒半女。夫人着急為丈夫納妾,而司馬光卻毫不在意。有一次,夫人自作主張為司馬光納妾,這位女子年輕貌美。可是司馬先生連看都不看,自己去書房看書了。

據說,司馬光有一次去嶽父家,他的夫人和自己的母親,依然執着地為他納妾,不想放棄這次機會。這一次,她們找的是一個容貌可人、聰明伶俐的丫環,誰曾想,司馬光見狀,生氣地讓人家走開,還執拗地說,夫人不在屋裡,找我做什麼?

司馬光撫養他的上司龐藉的兒子,把他的妻子當作自己的母親來奉養,一時傳為佳話。他的俠義之舉,令人佩服。當年,司馬光在并州,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擔任通判的官職。為了抵禦西夏人的入侵,司馬光提議,修建兩個城堡,然後讓百姓來耕種。一舉兩得,既能防止西夏人的入侵,又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6

龐藉非常贊成這個意見,于是派郭恩去辦理這件事。豈料郭恩這個人頭腦太過簡單,未經深思熟慮,更未奏請領導同意,擅自做主,帶領士兵連夜過河,因為準備不周,全軍覆沒。無辜的龐藉,因此被免去官職。

司馬光為此深深愧疚,他三次上書,向朝廷講述自己的職責,甚至懇請辭官,都未能有結果。在龐藉去世後,司馬光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諾,把龐藉的兒子當作自己的親兄弟,并且盡心盡力撫養龐藉的妻子,讓其安享晚年。

司馬光流傳的詞很少,但是他的詞風自然,感情真摯。他寫過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一句詞,廣為傳頌,蘊含哲理,深切感人。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7

西江月· 宋代司馬光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争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詞的上片,,寫女子淡雅的妝容、輕盈的舞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尋常人看來,舞女都是服裝豔麗,畫着濃妝。唯獨這位佳人,松松地挽就發髻,臉上輕輕地撲了一些脂粉,宛如洗盡鉛華、剛剛出浴的美女,清純、自然。

佳人衣帶飄舞,飄若仙子。司馬光沒有正面描寫女子舞姿的曼妙,而是借助輕盈的紗衣、像柳絮一樣輕巧的體态來突顯舞姿之美。舞動衣裙的佳人,仿佛置身青煙翠霧的仙境。羅衫輕薄,舞動起來,像是被煙霧籠罩,司馬光的創意,就是這麼與衆不同。

詞的下片,寫出對女子一見鐘情後的微妙心理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相見争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非常自然地從上片對人物外貌以及舞姿的描寫,過渡到情感。注定沒有結果的人,不如不見面。因為即便相見,除了徒增傷感别無他益。很多時候,多情反而不如無情,多情的人總是時刻被情緒困擾,無情的人,則不會被情緒左右。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8

詞的最後兩句,回味無窮。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剛才還是歌舞升平、氣氛熱鬧,轉眼人去樓空。庭院深深,月色涼如水。夜晚靜悄悄的,沒有任何聲響。天上的月亮,慵懶地挂在樹梢上。由此可見詩人酒醒後,内心的惆怅,以及無限的追憶。

這首詞清雅脫俗,詩人用樸素的文字,細膩的文筆來描寫舞女的姿态,别出心裁,由此可見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文字的駕馭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司馬光驚豔的寫作手法在于,思念之情、一見鐘情的欣喜,含而不露,委婉含蓄,宛如古琴的琴聲,悅耳動聽、韻味悠長。

很多人認為,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對舞女的感情。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無從考證。辛棄疾寫過一首代人賦,以女子的口氣,抒發對意中人離開後的相思之情。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篇閨怨詞,實則是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歎。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9

以北宋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司馬光的家庭背景,再加上他的夫人多年不曾生育,假如他真的喜歡這個舞女,家裡的夫人,嶽父、嶽母,高興還來不及呢。說不定都不用司馬光操心,他們便一手操辦了。

我覺得,這首詞有更深刻的含義,而詞中的女子,隻是代指。人生總要舍棄一些身外之物,才能讓自己得以提升。尤其是在司馬光專心創作《資治通鑒》的那段時間,更要心無旁骛,不留任何雜念,才能公正地書寫書中的内容。

雖然有很多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但大多數隻是匆匆路過。人的左右手,尚且有差距,兩個人,假如意見不同,也是情理之中。不想見的人,沒有必要見的人,不如狠下心來,不見也罷。

司馬光一生自律,他對妻子的忠貞感情,受人敬仰。就連王安石,都佩服司馬光的品德,甚至願意和他做鄰居。這就是所謂的和而不同吧。司馬光崇尚節儉,為官清廉。他的妻子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康想着去借錢,把母親的喪事辦得體面風光一點。司馬光不贊成,他典當了一塊地,很簡單地辦理了妻子的後事。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10

因此,這首西江月中,不見得司馬光真的對舞女一見鐘情,然後追思回憶。很可能,他隻是用這種輕松的方式,表達自己内心的感受。詞中的女子,好比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人,朋友、同僚、親戚,或者還有更深層的含義。擾亂自己心智的事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那些人,失去聯系的舊友,能忘的,能舍棄的,就全都舍棄了吧,看似絕情,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寬容?對自己有情?

或者,他還表達一層意思,我多次拒絕夫人及嶽母納妾的建議,看似不近人情,其實是不想耽誤人家姑娘的終生。他胸懷大志,潛心于著作,對于别人在乎的名氣、地位、金錢,他都置身世外,他一直清醒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越是重情的人,越是決絕。要麼100%,要麼0%。司馬光雖然脾氣倔強,被東坡稱為司馬牛,但實際上,多年來,他一直以溫柔的一面對待百姓,對待萬物。

當司馬光去世的時候,東坡悲痛萬分。他在祭文中說,“嗚呼,百世一人,千載一時!”1086年,68歲的司馬光病逝。前去祭奠他的人數不勝數,街頭巷尾到處是沉痛的哭聲。哭聲震天,即使是在繁華的市區,喧鬧的車馬聲都不能遮掩。

隻有付出真情,才能收獲真情,司馬光用他特有的俠骨柔情,收獲了百姓的真情,感天動地。

司馬光經典摘錄(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