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NDERING EARTH / 新批評
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被譽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等待4年後,我們在今年的春節檔迎來了《流浪地球2》,電影同樣有着恢弘壯闊的世界觀與令人驚豔的畫面特效,同時也在科技與生命等經典科幻議題方面進行了深入讨論。其中,“數字生命”計劃引起了觀衆的熱議,當圖恒宇與女兒丫丫最終在數字空間重逢時,可謂賺足了觀衆的眼淚。
本文作者從數字生命與大基建設兩個角度出發,分析了《流浪地球2》背後呈現的當下科幻矛盾以及美學特色,這種矛盾在劉慈欣看來,是“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内向”。而大基建設施美學帶來的浪漫主義則體現出大衆對時代發展賦予的心理訴求。
《流浪地球2》:數字生命的飽和式救援
與大基建設施美學
文丨易蓮媛
對2000年那個夏天被《科幻世界》雜志上《流浪地球》震撼到的讀者來說,比十九年後目睹它成為一部真正的中國科幻電影更科幻的,是經曆三年人類社會與病毒的鬥争之後,再身處一個影院裡放映《流浪地球2》、電視台播出《三體》劇版、網站還有《三體》動畫的春節,一個“劉慈欣宇宙”的春節。
近年來,例外狀态的價值重構,資本危機的元宇宙故事,這兩個不僅是劉慈欣,也幾乎是所有科幻文藝的常見主題,以我們并不期待的方式,從幻想成為了現實。
一切正如2018年,即首部《流浪地球》上映的前一年,劉慈欣在克拉克獎的獲獎感言中所說的那樣:“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這種進程還在飛快地加速,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同時我也沮喪地發現,當科幻變為現實時,沒人會感到神奇,它們很快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責任就是在事情變得平淡之前把它們寫出來。”
上:電視劇海報
下:動畫海報
那麼,在所有這一切之後,《流浪地球2》有沒有趕上、回應甚至超越現實?相對前作收束于父子情的單一故事線,《流浪地球2》的初衷無疑是史詩性的,希望在曆史中全面展現危機時刻價值重構的過程,即解釋前作中世界人民大團結狀态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聚焦于拯救世界的英雄之旅。且不論片中總結的“危機之下,唯有責任”和“一切團結都是代價的”本身的說服力,電影的任務是将理念落實在叙事與影像中。
數字生命與星辰大海的飽和式救援
作為傳統的延續,《流浪地球2》同樣采用了“飽和式救援”結構。正如前作中,奔赴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的不止主角小隊,最早想到重啟方式的也不是主角,與MOSS争奪領航員号空間站控制權的也不止劉培強一人。
《流浪地球2》中宇航員、政治精英、計算機工程師三條故事線共同挽救了月球危機,而方舟計劃、逐月計劃、移山計劃、數字生命計劃四個看似對立、争奪資源的方案最終共同保證了地球踏上流浪之旅。數字生命計劃不僅在最後一秒重啟了互聯網控制地球發動機有序啟動,還在事實上促進了人類的團結。而表面上似乎在一直在反對圖恒宇将女兒上傳為數字生命的領導馬兆,實際上一直在給他提供機會,像一個隐藏的“數字生命派”。
這個結構,讓熟悉劉慈欣小說,或者“三體宇宙”的人,會心一笑。
圖恒宇、馬兆交流“數字生命”計劃
隻有兩分鐘生命的YY
《三體》第二本中,明面上力挽狂瀾的“救世主”是羅輯,但到了第三本,讀者會發現,羅輯做的,也隻是為人類文明争取了一點走向宇宙的時間,而真正的希望在于第二本的逃亡主義者們。而他們,很可能與讀者一開始以為失敗了的、開發出“思想鋼印”的面壁者希恩斯有關。
當然,做了同樣事情的,還有被讀者戲稱為“野生”面壁者的章北海,雖然無論他做與不做,其他逃亡主義者也能保持人類文明的星星之火。章北海真正的個人魅力,在于他隻是“飽和式救援”三體危機芸芸衆生的一員,而他自己又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遺言“沒關系的,都一樣”,才如此動人。這個人物的存在,保證了《三體》的史詩底色。而《流浪地球2》中的馬兆,也起到了類似的功能。
三條故事線、四個方案的飽和式救援雖然框定了影片的史詩性,但對不熟悉劉慈欣,或者比較少接觸科幻電影,或者對這種結構無感的觀衆來說,無疑是不友好的,而且相對于前作過分集中于精英群體,忽略了普通人,失去了“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理想主義氣質。也許是這些讓它目前的票房表現不如前作。
圖恒宇和女兒YY在數字空間重逢
不過,“數字生命”線的引入,并非是對當下科幻熱門主題陳詞濫調的回應,而是引出劉慈欣小說中最深刻的焦慮:星辰大海與元宇宙的矛盾。
還是在克拉克獎的獲獎感言中,他提到:
“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适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于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拟的太空……這樣的現實也反映在科幻小說中,克拉克對太空的瑰麗想象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象人類在網絡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内向。”
類似的焦慮彌散于其他優秀的科幻作品。曾經翻譯《三體》,助推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華裔作家劉宇昆在他的短篇小說系列《未來三部曲》與《末日三部曲》中,想象了數字生命,或者更準确地說“上載智能”替代肉身生命的曆史,讨論了數字生命與人類的根本性不同。
其中,《末日三部曲》由亞馬遜制作為動畫劇集《萬神殿》在2022年上線,表達了我們這個日益虛拟化、人工智能化的社會對未來的焦慮。
動畫《萬神殿》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三部曲》最後一篇《世外桃源》講述了即将踏上太空探索之路的數字生命的故事。即使是能在數學世界中享受肉身無法想象的自由與永恒的數字生命,在借助傳感器觸摸物質世界的時候,那種震撼感,也是斷裂性的。在這裡,元宇宙的盡頭依舊是實體的星辰大海。《流浪地球2》中隐約透露的那個數字生命與肉身生命和解的未來,也是到深空更深處去。
大基建設施美學的崇高與浪漫
然而,《流浪地球》系列真正的吸引力與對現實的回應,存在于叙事之外,是它獨特的“基礎設施美學”,以及這種對大基建的迷戀所生發出來的崇高與浪漫主義。
這裡所謂的基礎設施,借用了“基礎設施研究”的理論概念,指的是作為整體的技術和文化系統,憑借其創造的體制化結構,各種物品可以流通,人們可以彼此相連,構成社群。技術社會中,人類所體驗到的現實大多數以基礎設施網絡為中介獲得的,它将都市的空間與更廣闊的文化、宗教和經濟網絡連接起來。所以說,基礎設施并非是單純的物,而是文化的道成肉身,也是人類感知世界的媒介,它激發、塑造了人類的情感。
加蓬基地
建設中的發動機
無論是第一部中的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還是第二部中的太空電梯與工程機械,都不是單純的環境設定、人物活動的背景,而是攝影機要表現的主體本身。這在《流浪地球2》中,比前作更為明顯。
如果說,第一部故事開始不久,随着主角故事的推進,在交織着當下與危機社會細節的場景中依次出現的地下城與行星發動機全貌,還是叙事的組成部分,服務于世界觀的構造,第二部宇航員故事線的前半部分就是為了展現太空電梯與工程機械的大基建奇觀。
太空天梯
伴随着恢弘的音樂,觀衆完全沉浸于太空電梯,直沖太空,情感上為人類偉大力量的造物所折服。而地面基地的門框機器人、徐工集團完全基于實物打造的工程機械、漫天的無人機則塑造了太空電梯細節上的真實感。
作為一個影像美學上的強烈對比,是不久之前上映的《阿凡達2》,影片集中展現工程機械的捕捉圖鲲段落中,這些人類的造物,完全是作為人類邪惡欲望的外化、生命的異化而存在的。而《流浪地球》裡,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工程機械,是人的力量的自然延伸與外化,是弱小文明在黑暗宇宙中求得生存的依賴,是自然生命的同盟,是人類物質與非物質勞動成果的結晶,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贊歌。
在主流商業類型片的科幻電影中,這種對待作為人類造物的基礎設施的審美方式,是極為罕見的。從遠說,它也許可以追溯到社會主義工業題材文藝作品的處理方式,如《護士日記》(1957)主題曲中的“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裡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就近說,它更是近二三十年大基建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結構本身。
也許,虛構類型的文藝作品并沒有找到再現這個時代、特别是視覺化再現的合适方式,但大規模建設的基礎設施早已通過日常感知、新聞媒體,成為我們主體性的一部分。
這也是兩部《流浪地球》奇觀場景在中國如此激動人心的原因——我們獲得了在同時代好萊塢電影中完全不存在的審美體驗,而這種體驗,與我們對現實的直觀感受才是息息相關的。
門框機器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隻有“大基建朋克”對基礎設施深深的迷戀,才把握了《流浪地球》電影美學的内核: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把整個地球改造為飛船,這是行星級别的基礎設施,是近未來大基建的終極形态!當然,這種“基礎設施美學”,有着理想主義的一面,即基于社會主義理想的勞動價值觀,将“大基建”視為人類自我實現的勞動結晶,而不是異化勞動的産物。
總體上,“基礎設施美學”導向的是崇高體驗。如康德所說,崇高不是和諧與秩序,也不必然産生快樂,而可能喚起相反的情緒,即“被巨大、混亂甚至醜陋之物所淹沒,被幾近痛苦的狂喜所浸蝕”。這是我們面向視覺化的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的真實體驗。“基礎設施美學”的崇高體驗最終導向的,是“一種超越尋常、超越自然性和必需性的需求”,即“浪漫主義”。
月球“再見”
對于個體來說,崇高與浪漫主義無疑是超越性的,超越生物性的本能,在有限之中追求無限,也是想象地球向深空更深處去兩千五百年、一百代人的支撐。但也正如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在讨論地理景觀喚起的情感時所提醒我們的,對基礎設施純粹的、抽象的迷戀,而沒有看到其中凝結的社會關系、世界想象,可能會導緻某種災難性的後果。這些在劉慈欣的《三體》中早有詳細的展開,無論是危機紀元耗盡木星所有衛星建設的人類艦隊,還是掩體紀元的星環太空站,都是行星尺度終極級别的基礎設施,但都在更高級别文明的打擊下灰飛煙滅。
也許,要等到《流浪地球》第三部,或《三體》後續部分的視覺化,才會讓我們充分體驗超越曆史的基礎設施美學。
稿件編輯:鄭周明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官方宣傳資料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