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題型起源
❀2020年新高考全國Ⅰ卷·山東卷語言文字運用題開創了這道題型之先河。此後,2021屆實行新高考地區紛紛效仿這一題型。在目前階段,這一新題型代表了一種命題方向,有一定的訓練價值。
❀真題:
往小碟子裡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後在酸和辣的合奏裡,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 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麼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答案:
從強調的重點來看: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重點在“一掃而光”,強調吃的結果;原句重點落在“又心滿,又意足”,能更好地表達“我”吃完肉餅後心情的舒暢與滿足,強調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邏輯。
從适用的位置來看: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用來結束文段,語意未盡,似乎話還沒說完,給人以結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滿,又意足”,運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後,語氣舒緩,語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結尾
從語體風格來看: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表達比較普通;原句“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口語化,活潑俏皮,和整個文段較口語化的文風更和諧。
NO.2
題型模式
❀給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線形式畫出一句話來,我們稱之為“原句”。
❀題目就這句話進行改寫,改寫的句子語義基本相同,我們稱之為“改句”。
❀然後就原句和改句的表達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要求多是“為什麼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題号在19或20。
❀題型為主觀題。
❀分值為4分。得分點有兩到三個,多的也有四個。評分方式多為2 2;也有1 1 2(答對兩點得2分,答對三點得4分),或1 1 1 1。
NO.3
解題模式
❀新題型,還在探索中。但任何一種類型題目,都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找。作為一線老師,面對這一題型,筆者先是從大量新試題中選取這一題型;再親身實踐,在做題解題中總結規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先做後教,先學再研。下面是總結的答題技巧。
❀問題:
“原句VS改句”,原句表達效果為什麼更好?
❀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對比分析,改句與原句在表達方式、表達内容上有什麼不同?
第二步:定範圍。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體味原句的表達方式有什麼特點,表達内容有什麼内涵;确定從哪幾個方面來回答,也就是踩準得分點。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對原句的表達方式、表達内容的效果分别進行分析。
NO.4
解題鑰匙
❀倒裝句
原句與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結構上會有變化,多為倒裝句,起強調突出作用。這類題目的倒裝類型有兩種:
1.将定語、狀語等修改成分獨立出來,單獨形成一個個小分句。
典型例題:
原句: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
倒裝效果分析:“心滿意足地”作狀語,原句把狀語扣出來,放到後面,單獨成為兩個小分句,“又心滿”和“又意足”。這樣的表達方式起強調作用,能更好地表達“我”吃完肉餅後心情的舒暢與滿足,強調的是吃完的心情。
2.在句意不變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語是可以變換的,這也是變換句式的一種方法技巧。在主語不同的情況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語(主體)為什麼更适合語境。
典型例題1:
原句:尤其使你感覺到屋内的溫軟堪戀的,是屋外窗外面烏烏在叫嘯的西北風。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風,尤其使你感覺到屋内的溫軟堪戀。
倒裝效果分析:從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裝,強調了冬天屋裡的溫暖讓作者無比眷戀。
典型例題2:
原句:時光帶走了一切,隻有當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們才可能發現它所賦予的微妙而驚心動魄的情感。
改句:當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賦予的微妙而驚心動魄的情感被我們發現。
倒裝效果分析:根據上文“北窗正對着構樹,或許也有同我一樣遠視的人”“相視隻是相視”的内容,這裡應該強調“我們”主動“發現”;改句強調的是“草木”被動“發現”,不合語境。
❀長短句
倒裝句中的修飾成分單獨成句,就是化長為短。還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開來說,形成一個個小分句子,也是代長為短。短句的效果:
1.強調作用,突出感情表達。
2.句式活潑靈動,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與原文語體風格一緻。
3.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感,讀來朗朗上口。
4.長短句結合,句式活潑,錯落有緻,具有節奏感。
5.用語形象,極富畫面感,表現力強。
典型例題1:
原句:城裡人走出家門,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漫步山間,徜徉林中,看輕風曼舞,賞柚花盛開。柚花從花開到花謝,花期雖不長,可它總能讓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個接一個,走在山間的小道上和柚樹林中。我們任輕風撫摸,看着眼前盛開的柚花,頓時就陶醉了。
長短句效果分析: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齊,采用對偶修辭,更有氣勢;音韻上:原句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用語形象,極富畫面感,表現力強。
典型例題2:
原句:那山是太奇絕了,但缺路,少礦,又不能種糧食。
改句:那缺路少礦又不能種莊稼的山是太奇絕了。
長短句效果分析:語體的風格不同,原句為短句,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改寫後的句子為長句,在氣勢語氣上不如原句。
❀特殊句式
這裡所說的特殊句,是指變陳述句為反問句、感歎句或排比句,改變平淡的表達,增強表達效果。反問句語氣較為強烈,表意較為肯定;感歎句表達感情更為強烈;排比句有氣勢,有力度,表達感情也比較強烈充分。
典型例題:
原句:美麗的江南水鄉啊,你是那樣的唯美,那樣的妩媚,那樣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鄉,十分美麗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①原文是感歎句,情感表達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江南的贊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讀來倍感親切。(少一個要點扣1分,答出3點得滿分)
❀修辭手法
運用修辭用法來增加表達效果是寫作的需要。修辭考查是重要考點,不僅語用題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鑒賞也會涉及。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複、設問、對比、對偶、通感等。先要找準修辭手法,然後再結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辭手法的具體表達效果。
典型例題:
原句:北京的雨與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時北京下的雨會把槐花打落,滿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辭效果分析: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視覺的美感和氣味的愉悅感。③原文運用了疊音詞“芬芬芳芳”,更有音韻美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為具體,表述更為生動形象。
❀詞語分析
改句多會删去、壓縮一些修飾性的詞語,對原句的分析可以從這些省去的詞語入手,分析詞語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達效果。詞語有動詞、形容詞、關聯詞等。不同詞語,不同對待,不同分析。
典型例題1:
原句:或許紫禁城的空間太過浩大,雨點是以慢動作降落的,似從天而降的傘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曠浩大的空間中,雨點慢慢地降落,從天而降。
詞語效果分析:①原文中“或許”是一種主觀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文中的“慢動作”凸顯了雨點降落的姿态,與空間的宏大有關;③原文運用比喻,将雨點比喻成傘兵,生動形象。
典型例題2:
原句:他們匍匐又起來,跳起再蹲下;他們往左邊歪,他們往右邊歪;他們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攪得這一片天地山海轟鳴,煙塵蒸騰!
改句:他們起來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這一片天地山海呈現轟鳴、煙塵蒸騰的景象!
詞語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攪”這幾個動詞的使用,準确地描繪了黃河口的人們敲鑼打鼓時的動作和狀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邊歪、右邊歪”重複,強調了人們舞動鼓槌時的動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強調了人們動作的連續,渲染了黃河口鑼鼓的威力,這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與黃河一路奔波,浩浩湯湯奔流入海的壯觀景緻相一緻;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處韻律感非常強,讀起來有氣勢,朗朗上口。如果換成修改後的語段,則不能突出這幾個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語段不如原文表達效果好。
❀語體(語言風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語體風格與原文相一緻,更合語境。從口頭語和書面語、長短句結合、句式靈活多變、語氣節奏等方面思考,與上下文體和諧一緻。
典型例題1:
原句: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
語體效果分析:從語體風格來看,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表達比較普通;原句“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口語化,活潑俏皮,和整個文段較口語化的文風更和諧。
典型例題2:
原句:飯後課餘,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無邊際地聊開了。
改句:飯後課餘,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無邊際地聊開了。
語體效果分析: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潑靈動,與原文語體風格一緻。
❀結構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個文段中,從前文、後文的銜接緊密度(承前啟後)來審查,原句内容表達更恰當,更合語境;可以根據句子的位置,斷定其内容表達更合文段結構安排。還可以從句子的内部結構順序的邏輯性角度思考。
典型例題1:
原句: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
結構效果分析:從适用的位置來看,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用來結束文段,語意未盡,似乎話還沒說完,給人以結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滿,又意足”,運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後,語氣舒緩,語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結尾。
典型例題2:
原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樹葉極易脫落。立秋那天,梧桐樹本來好好的,碧綠碧綠的,忽然一陣小風,歘地一聲,飄下一片葉子,無事的詩人吃了一驚:啊!秋天了!其實隻是梧桐葉易落,并不是對于時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葉,樹葉已幹,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風,第二天起來一看,滿地梧桐葉,樹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極香,極酥脆,隻是太小了。我的小學校園中有幾棵大梧桐,大風之後,我們就争着撿梧桐葉。我們要的不是葉片,而是葉柄。梧桐葉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馬蹄。這個小馬蹄纖維很粗,可以磨墨。
畫線句子有語病,比較下列兩種修改,你認為哪種更好一些?簡述理由。(5分)
第一種:據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樹葉已幹,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葉。
第二種:據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葉,已是深秋,樹葉已幹,梧桐籽已熟。
句内結構效果分析:
(示例一)第一種更好。前面“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意思是梧桐葉落盡不是一下子的現象,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第一種表達從已是深秋,再到葉幹、籽熟,才大批落葉,符合文意。第二種表達先說落葉,再說過程,不恰當。
(示例二)第二種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葉早)”,修改後的句子先強調梧桐落葉,延續前面“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的話題,語義緊密;後用三個分句“已是深秋,樹葉已幹,梧桐籽已熟”,語言簡練,節奏從容,一氣呵成,将情感表達得更充分更深沉。(做出選擇1分,理由陳述4分,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第一處是“我的印象”是一個名詞性短語,與後文不搭,應改成“據我的印象”;第二處是後面的部分缺少邏輯關系,可以改成第一種,強調“梧桐才大批地落葉”的結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樹葉已幹,梧桐籽已熟”表示時間;也可以改成第二種,強調“梧桐大批地落葉”時,“樹葉”和“梧桐籽”的狀态。言之成理即可。)
典型例題3:
原句:天很冷很冷,卻不帶一絲濕潤,浸入骨髓的冰涼仿佛要把身體的所有溫暖都抽去,隻留下如幹絮般散漫的冷一團一團地塞在胸肺間。
改句:身體的所有溫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涼抽去。
上下文結構效果分析:原句“浸入骨髓的冰涼”作主語,與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應,陳述主體一緻:與下句“留下”搭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