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嶽陽樓的認知源自于中學時的一篇課文,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多少年來一直想有一天自己能站在嶽陽樓上,去感受大文豪筆下那種雄樓高聳、洞庭浩渺的場景。2007年春節過後從深圳開車回程選擇了從湖南北上。進入湖南先在長沙停留一天,惦記着第二天轉道去嶽陽,以完成這個多年的心願。第二天上午先去遊覽了長沙“嶽麓書院”,之後在陰霾的小雨中驅車到達嶽陽市直奔嶽陽樓。然而,雖然滿足登上了嶽陽樓的心願,卻看不到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的壯觀景色,雨霧中幾乎看不到洞庭湖風光。非常遺憾沒能找到我想要的那種感受,這種失落或許是讓我以後再來嶽陽樓的理由吧。我想,下次再來一定會讓我實現願望。
嶽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範仲淹脍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讓嶽陽樓名滿天下。
現在的嶽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1988年1月被國務院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嶽陽樓的建築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嶽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隻淩空欲飛的鲲鵬。據資料介紹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嶽陽樓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檩、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頂部為層疊相襯的“如意鬥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複翹的古代将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嶽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将魯肅的“閱軍樓”,因此,東吳周瑜之妻小喬之墓就在嶽陽樓的邊上也就不足為奇了。西晉南北朝時嶽陽樓被稱為“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城樓也随之稱為嶽陽樓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嶽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嶽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複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登嶽陽樓可浏覽八百裡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嶽州,當時的嶽陽樓已坍塌,滕子京于慶曆五年在廣大民衆的支持下重建了嶽陽樓。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後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範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其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全文360餘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之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自此《嶽陽樓記》名傳千古,嶽陽樓也名滿四方。
歡迎朋友們點評指導并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