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消失,不管個人或企業,都在尋求成本低轉化高的運營模式,所以私域流量應運而生,其中社群也是私域流量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如果沒經驗,該如何從0開始建立社群呢?
一、建群前先想清楚的幾個問題
1. 建群的目的是什麼?
組建社群的目的不同,社群類型就不同。
有基于事件的活動群、臨時組的工作群,也有基于興趣的行業交流群,資源互換群等。事件驅動不如興趣驅動,兩種社群類型下的活躍程度也不同。
建群一定是為了實現某種需求,建群前先想明白為啥要建群,想清楚了很重要。
2. 目标用戶是誰?
想清楚建群目的後,再想清楚進群的都是什麼人。
為什麼是這些人?這些人有何共同點?怎麼樣在哪裡才能找到這些人?
比如有人想轉行做社群運營,但是之前沒經驗,最近琢磨着建個群試試水,提前積累下經驗。
基于這個背景,建群可以從自己了解的事情入手:
- 從興趣出發。平時愛打羽毛球,那可以建羽毛球群。羽毛球隻能在線下打,所以目标用戶至少要對羽毛球感興趣,且地理位置都在一個區域範圍内。
- 從專業出發。職位是财務,那可以建财務群。目标用戶至少有财務經驗或者對财務感興趣,至于其它條件,比如行業、職級等可以基于目的再做細化。
此處開始劃重點:目标用戶至少有3個共通屬性,如果想打造高質量高活躍社群,成員本身最好也具有分享精神。
《小群效應》一書中,對社群成員的屬性提出過“三近一反”的概念。
- 3近:① 地域相近 ② 興趣相似 ③年齡相近
- 1反:指相互幫助卻又存在沖突和協作的兩方
也就是社群成員在地域上越近越好,并且有相似的興趣和年齡,成員間要有供需或者性别相異這種存在沖突和協作的社會關系。
之前通過對一些活躍群的觀察,發現活躍的社群都有一個共通點,群内都有所謂的甲乙方或者工作中的上下遊關系。
“一反”非常重要,很多社群管理集中于把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卻疏忽了“一反”,導緻社群後期的生命力不足。
一個求職群内,都是求職者也不行。大家的問題都差不多,都在問問題,沒有人解答,群内還得有面試官、HR、獵頭、領導等這種用人方,話題才會有碰撞,群内才會有交流,才會在對話中有成長。
那麼“三近一反”該如何應用呢?
以羽毛球群為例,社群成員地域鎖定在小區或隔壁小區、興趣為羽毛球、年齡25-35、性别為反,而且一定要注重男女比例均衡。
财務群可以把地域鎖定在北京、興趣為财務、年齡20-30、工作經驗為反。當然在面臨真實的建群場景,結合建群目的,屬性可以自由調配。
3. 能給用戶提供什麼?
站在用戶的角度問自己:“市面上有那麼多群,我為什麼要加入你的群?”
豆瓣網技術副總裁耿新躍,從用戶行為特點的角度,總結出的用戶需求模型。
在思考社群價值的時候,可以對應以上用戶的需求點,進行設計然後包裝,吸引用戶加入。
另外需要了解用戶。
之前在《如何洞察用戶真正的需求?》一文中提到,通過了解用戶的一天來了解用戶。另外還可以關注用戶朋友圈,看他們的視線都在哪裡停留。
他們每天都在關注什麼?信息來源是哪裡?都關注了哪些公衆号?
還有一種焦點小組訪談的形式,與用戶面對面交流,獲取數據庫中沒有,問卷調研也調研不到的信息。與用戶直接對話,總能有意外發現。
4. 從何種渠道?
- 自有渠道:APP、公号、抖音快手等;
- 其他渠道:廣點通投廣告、異業合作等;
- 口碑介紹:用戶覺得好,主動推薦給親人好友。
另外還有一種和口碑介紹很像的的形式,叫産品功能的病毒性。兩者稍微有點像,我說網易雲音樂年度報告,大家就都明白了。
網易雲年度報告每到了年底就能在朋友圈刷屏,這種看上去好像是用戶自發的,背後其實是産品功能的病毒性。利用用戶想展示的心理,設計出這個功能引導用戶轉發,進而達到推廣宣傳的目的。
類似的病毒性功能還有支付寶年度報告、QQ音樂歌詞海報、微信讀書多少天等。
二、想明白了開始準備建群前面說了那麼多,終于可以建群了,躍躍欲試等不及了,但還得注意幾個細節。
1. 用戶的進群路徑是什麼?
我之前在《低成本每周增長500人的社群引流技巧》一文中,拆解過用戶的進群路徑,每一步都盡可能的從用戶視角理解,然後優化。
設計進群路徑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①用戶能不能看懂;②路徑夠不夠清晰。
千萬不要低估用戶的惰性。
都聽說過漏鬥模型,漏鬥經常用來展示用戶的流失情況。前人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路徑越長流失率越高,進群路徑能短則短。
這裡考一個小問題:手機一屏内,為何不能放超過1張以上的二維碼?
先自己想,知道答案的忍住别說。
答案是:用微信圖片識别二維碼時,隻能掃出一張。如果掃的那張恰恰是用戶不想要的,結果到了這一步,用戶嫌剪裁圖片再掃碼有點麻煩,就放棄掃碼了,那用戶參與不了就流失掉了。
在運營的活動設計中,不能放過任何一處細節。
2. 進群前的話術引導
跟用戶講清楚你是誰?可以為他提供什麼?他可以幹什麼?他不可以幹什麼?
要清晰得讓用戶明白,他可以幹啥,不可以幹啥,這樣進群後他才不會懵,也方便以後管理。
如果是企業這種強運營的群,社群規則更重要,一定要在進群前就明确好。如果日後有用戶觸犯紅線,還可以截圖保命,讓自己位于高地。
3. 進群後的歡迎儀式
最常見的就是下圖這種,提醒改備注,自我介紹。
很多社群把歡迎儀式搞得有點形式化。自我介紹最本質的目的是為了讓群友彼此認識,産生連接。
如果在前面建群的時候,沒有按照“三近一反”把同一個圈層的人聚集在一起,就算自我介紹了也沒太大用處,因為彼此之間沒有産生價值。
雖然歡迎儀式有點被用爛了,但進群後為新人準備的這份儀式感依然很重要。有點像新人入職後,公司組織的破冰儀式,幫助新人快速融入。
常見的歡迎儀式,比如新群友自我介紹後,引導老群友列隊歡迎。也可以由群主代為介紹,帶個話題,艾特幾位相關的群友認識認識,這不就幫新人融入了。
看到這裡心裡應該有底了吧,原來運營好一個高質量的社群,要花這麼多心思。
三、把握住建群後的黃金時間人和人之間留下第一印象的時間是30秒,而人與群之間,我定義進群後的24H。
(1)進群後的黃金24H
邀請用戶進群的時候,時間一定會選在在某個(定期組織的)社群活動的前1天。
如果沒有活動,會提前2天在群内組織一些微型活動,讓社群提前活絡起來,等新人進群後,想方設法給新人留下社群值得留的感覺(錯覺)。
(2)進群後的黃金7天(30天)
進群後的7天(30天)也很重要。
為了保證社群長期活躍,需要定期組織一些社群活動。比如每周一次的線上話題讨論,每月一次主題直播/公開課。這兩種形式我都策劃過,對于社群的活躍還是有價值的。
說在最後:在社群成立之初,一定要控制群成員人數和質量。
《精益數據分析》中提到過驅動創業公司增長的3大引擎,分别是黏着式增長、病毒式增長和付費式增長引擎。
引申到社群上就是先保證服務産品和用戶契合後,再搞流量搞增長,然後找到模式再搞規模化。
我見過很多社群,短期内湧進很多人,結果不到3天就死掉了。
建群的時候沒想好,急匆匆建了,結果建好後群内沒互動環境,大家都隻觀望不說話。偶爾說話的,可能還是小廣告,群慢慢就死掉了。
本文由 @番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