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體的心理結構沒有發展成熟前,必然依賴他所處的成長環境。
個體最初的環境就是母親,随後是父親、親屬、其它撫養者參與的環境,之後就是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環境的參與。
環境的匮乏,是指缺少關愛、理解、陪伴、薦引、精神和生理方面的滋養、以及豐富的生活内容。
環境的侵入,是指個體的意願得不到足夠的尊重,環境過于控制,個體必須圍繞環境轉,個體承擔了不應當承擔的角色等等。
從個體出生到心理充分發展成熟、足夠穩定前,每一個成長階段的環境出現問題,都會導緻過度的難以承受的負面情緒,進而不得不用原初強迫症狀來保護自己。越早年出現的問題,越隐蔽,難以被理解與認可,看不到環境問題與症狀之間的關系。大約6歲之後的環境問題,容易看到環境問題與症狀之間的關系,分别舉一例如下:
#01
早年環境侵入導緻的強迫症案例
在孩子還不想喝奶的時候,強制喝奶;哭的時候被嚴厲制止不哭;害怕的時候不給予安慰反而被喝止;尿拉床上了、泥地上打滾、東西摔壞了時被狠狠責罵,斷奶時抹辣椒在乳頭上,稍大一點,在學習上、生活規則上要求嚴厲……如此等等,都可能傷到孩子的心靈,如何傷害到的?弱小的處于依賴階段的無法獨立自主的嬰幼兒,必然要主動适應環境,以能夠存活下去。這位二戰時期的心理困擾者,對心理咨詢師溫尼科特說的話,也許能讓你有所明白:
“一開始,個體就像一個氣泡泡。如果泡泡外界的壓力能主動适應氣泡内部的壓力,那麼這個泡泡就變成了一種有意義的東西。這個氣泡就是嬰兒的心靈。然而,如果外界環境壓力大于或小于氣泡内部的壓力,那麼重要的就不是氣泡了,而是環境。這個氣泡隻好去主動适應外部環境的壓力。”
氣泡适應外部環境壓力的話,必然變形,甚至破裂。一甯的一位來訪者也說了類似的話:“我就像一個細胞膜,如果外界的濃度大于或小于細胞膜裡面的濃度,細胞膜都會變形”。在說這句話之前的某次咨詢裡,給來訪者做看鏡子的意象時,看到了一個變形了的自我形象,像哈哈鏡中的變形圖像。這個意象與他的這句話真是相互印證啊。
這種個體不得不順從環境同時喪失自發性與自我感受的狀态,溫尼科特稱為假自體,這種假自體模式很頑固的固定下來,成為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的人格。在假自體人格狀态裡,暗藏極大的恐懼,一旦我表達真實感受,我的心靈就會被刺破、被湮滅的恐懼,這是十分巨大的恐懼,猶如現在要被拉去槍斃,一小時後就沒命了。
正是這巨大的恐懼,導緻當事人有二十多種強迫症狀,大部分本質類似,僅以艾滋、狂犬強迫為例,艾滋和狂犬病毒,都是不好聽、被人嫌棄的病毒,當事人所恐懼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一旦染上後,親友就不接納了,之所以極力通過洗手、回避、檢查等方式确保自己不會染上病毒,是為了順從“内心他人”的要求---做幹淨的人,不能犯錯。如果不小心染上了病毒,就等于自己的心靈,會因他人的指責而遭受湮滅。
巨大的恐懼不僅決定了症狀的形成,還決定了當事人的處事風格,決定了做夢的主題。相關文章請參見:怕犯罪、怕犯錯類強迫症案例解析。
上述簡短的描述,不知是否足以讓你明白“早年侵入與相應的強迫症之間的因果聯系”。我知道,在沒有2500分鐘以上的内心觀察,感同身受的理解太難了。還有其它角度可以描述早年經曆與症狀的關系,如果大家對此有學習需求,請留言,以後在“完成心理發展”部分,再描述。
#02
婚後才出現的強迫症案例。
一位強迫洗手的朋友,是一位有着兩個孩子的媽媽,帶孩子很辛苦,她的原生家庭環境和新生家庭環境,不但都缺少支持,還容易否定、批評、數落她,她所在地區的人文環境,對年輕人支持不夠,老人以道德為名,擁有相對更多的權益。首次出現困擾那會兒,家人對自己太否定了,批評、數落,當事人在特别糟心之際,偶然間,自發地無意識地用了抵消行為來消除難以承受的痛苦,即,通過洗手這個方法,來洗掉家人的言行,一邊洗手,一邊在腦子裡回想家人對自己的種種不好。當洗完手後,曾經遭受的種種不好,就感覺消失了。當事人觀察到:如果近些天家人在身邊煩擾的多,那麼,自己洗手的時長和次數,就會明顯增多,反之,則減少。
在前面兩個例子中,都與侵入有關,侵入型都必然伴随或多少的匮乏,比如缺少情感上的真正看見,如果隻有匮乏的環境,一般容易出現疑病症—懷疑自己患大病,并反複去醫院檢查。匮乏的常見情形是,父母迫于生計,四處奔波,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幼小的孩子。
現在,你是否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症狀,與不适宜的環境有因果聯系。不是我們這個人有問題,而是環境有不足。當我們自己,以及社會、團體、親友、醫生不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就容易有偏見,讓我們自己遭受來自環境的二次傷害,遭受來自自己的不接納。
常見的如:
家人認為“是你不夠争氣,你怎麼還這樣放縱,我對你失望極了,少檢查一次不行嗎?”
一來訪者告訴我,某醫院知名精神科醫生認為:“你這個強迫症與遺傳有關”,其說話的态度,讓他感受到了一種歧視與冷冰冰的感覺。
當你感到抑郁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在攻擊自己,攻擊就是不接納。
青少年在還有力量控訴、還沒有發展為僵硬的強迫症的時候,常常會說:“明明是你們有問題,卻反過來說“是我有問題”,是你們應當去看心理醫生,而不是我去看。”這是非常清醒的聲音啊。
環境決定症狀與心理狀态的觀點,蘊含一個基本事實,每個人本身都是足夠好的,就像一顆樹種子,種在泥土中,我們隻需要給予适宜的溫度、濕度、陽光、水分等足夠好的促進性環境,它自然而然就能夠長成它本該有的樣子。當樹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後,大樹就是一個能奉獻的環境,為樹下遮蔭,讓鳥兒栖息。
你本身就是足夠好的,隻是環境條件不足---這是非常重要的看見,也是對每一個個體的信任與尊重。在一次強迫症聯盟大會上,一位困擾者告訴一甯,“她已經試過許多方法,十多年了,現在還這個樣子,因此感到沮喪,感到自己不夠好!”一甯想,她需要充分了解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免無辜否定自己。
“你要努力、你要争氣、你必須完成某某作業”一類的話,應當對心靈發展已經成熟猶如大樹一樣的人說,如果還是小樹,小樹不堪承受,小樹還需要環境的滋養與呵護。不少心理學療法,其實畫蛇添足,或者超前了,最終效果将不會很好,因為它實施的前提,是當事人心靈已經足夠強大。
當我們說環境決定了自身狀态時,容易指向對環境的埋怨,一直埋怨無益,我們可以這樣看待:
一個人有困擾了,往往代表ta身處的環境不夠好,環境中缺少像參天大樹一樣的心理發展已經完成的成熟者,其中,經濟貧窮有一定的影響。
爺爺奶奶輩要能完成心理發展,奉獻促進性的環境,有賴于爺爺奶奶所處的環境,有足夠多的成熟者與奉獻者。父母要完成心理發展,奉獻促進性的環境,有賴于爺爺奶奶那一輩人有足夠多的成熟者與奉獻者,就像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人類的精神和物質文明,一開始就十分匮乏,多苦多難。不斷積累到今天,總體上已經不錯,但仍然需要我們去維持和完善,那将是屬于你的創造。不少來訪者的發心很好,他們對一甯說,希望心理困擾能在我這裡,得到中斷,不再傳遞下去。
❤❤❤
一甯心理系統講述強迫症的治療,認真閱讀,用心體會,試着實踐、一點點創造康複的條件,必定改變!已發布的部分文章有:
“原初強迫症狀”的形成和特征
“固着強迫症狀”的形成和特征
反強迫是什麼意思
強迫症的形成過程
強迫症的形成原因1:看不清真相
強迫症的形成原因2:自我力量暫時不足
強迫症形成的原因4:被潛意識控制了
強迫症形成的原因3:生命的意義感、興趣、目标,尚未真正建立
強迫症形成的原因5:自動化反應太快了,讓人無能為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