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是人們梳理頭發的日常用具,總稱“栉”。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篦亦稱篦栉、篦子、篦箕、篦梳。篦子的形狀與梳子很相似。梳子一般用堅硬細膩的木材做成,篦子則用竹子和牛骨等材料加工而成。篦子的齒距密,用來篦去頭皮屑和發間的污垢,保持頭發清潔不長寄生蟲,亦可起到頭腦保健作用,使人神清氣爽。
梳篦是人們梳理頭發的日常用具,總稱“栉”。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篦亦稱篦栉、篦子、篦箕、篦梳。篦子的形狀與梳子很相似,大小也差不多,二者不同點在于梳子有把,篦子無把;梳子一面有齒,篦子兩面有齒;梳子齒距較為稀疏,篦子齒距緊密;梳子一般用堅硬細膩的木材做成,篦子則用竹子和牛骨等材料加工而成。篦子的齒距密,用來篦去頭皮屑和發間的污垢,保持頭發清潔不長寄生蟲,亦可起到頭腦保健作用,使人神清氣爽。
梳子現在還是人們家中必備之物,篦子卻因其主要功能的喪失而銷聲匿迹了。如今的年輕人許多都沒聽說過梳理頭發用的篦子,更不用說見過實物了。筆者的藏品中就有一個篦子,長11厘米,寬5.5厘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衛生條件還很差,衣服頭發中生虱子、虮子的現象在大人和孩子們當中非常普遍,不僅奇癢難受,而且會傳染疾病。衣服生了虱子可以脫下來用開水燙,但頭發長了虱子就麻煩了。在筆者小時候,小孩頭上長了虱子,生了虮子(虱子卵),男孩可以剃光頭,女孩隻能用篦子一遍一遍地篦頭,才能除去虱子、虮子。記得母親那時經常幫鄰居家四個女孩篦頭,母親坐在小凳子上,讓孩子蹲在她膝前,頭歪在膝蓋上,母親用篦子給她們梳篦頭發,再用大拇指甲蓋将篦出落在闆凳上的虱子、虮子一個個碾死。
資料顯示梳子是軒轅黃帝的妻子方雷氏發明的,制篦的祖師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陳七子。但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二班制篦梳”的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常年在外,奔波勞碌,睡不安寝,食不甘味,更無暇洗發沐浴,身上頭上長了許多虱子、虮子。大禹治好水後,就感到渾身奇癢,整日坐立不安。衣服換了,身上沒有虱子了,可頭上的虱子怎麼也弄不掉。一天大禹癢得用手使勁撓頭,撓着撓着靈感來了,對照手指的樣子做一個東西不就可以把虱子弄下來了麼?大禹請來魯班,心靈手巧的魯班按照大禹的說法,做了一把木梳子,大禹一梳,果然既能解癢又能理順長發,真是舒服極了。可木梳齒疏,虱子還是梳不掉。大禹就讓魯班再做一把齒密一些的梳子,魯班說:你叫班來做吧,他會做篦匠活。班是魯班的師兄,手更巧,他用竹子做成了一個篦子。大禹用篦子一篦,頭上的虱子、虮子真的給篦下來了,這可去了大禹的心病。大禹想到天下的老百姓,于是就叫二班多做了一些梳篦讓更多人使用,從此梳子和篦子就流傳了下來,也就有了梳篦行業。篦子制作用料精良,制作過程頗為講究,從原料到成品,破竹、啟槽、上膠、打磨、修剪……制成一把篦子需要幾十道工序。常州梳篦馳名天下,有“宮梳名篦”之稱,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梳篦是閨中之物,實用功能之外,民俗中還被看成兒女親情、男女愛情的象征,具有了豐富的寓意:梳篦每天都梳理頭發,代表相互間的親密關系,借此可寄相思相念之情,可用作定情信物;梳篦也寓意把心結打開,讓煩惱一梳而去。過去在農村流行七夕節送梳篦的習俗,也有貧苦的農村青年把梳篦作為定情物,送給相好的,以此表達真摯的愛情。在農村女子出嫁前,還有親人為其梳頭的習俗。“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是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是濃濃愛意的傳遞。
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農村有了洗澡堂,平常洗浴都用上了各種香皂和洗發水,有的農戶還有了室内單獨衛生間,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雖然篦子因此而早已失去其實用功能,但作為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老物件,它卻并未被人遺忘,而是成為了旅遊工藝紀念品和收藏愛好者的新藏品。(白國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