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第六回要入冬時節,劉姥姥來賈府求助,得到二十兩銀子的資助,且不知她拿這銀子作何營生。在又一個桂花飄香的時節,劉姥姥和外孫闆兒第二次來到了榮府。賈母款待了這祖孫幾天,兩個極端的階級,有了一次對話的機會。
第1章
這日,史湘雲宴請賈母等在大觀園裡吃螃蟹、賞桂花。平兒從園中回家來時,發現上次來過的劉姥姥來了,帶來了鄉下自己種的瓜果蔬菜。
劉姥姥是憨厚的鄉下人,受過人家的恩惠,便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回報。樂于助人、知恩報恩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是一個民族和諧相處的根基。不論富貴貧賤,各有各的方式,也不必要說回報的大小問題,盡心盡力就是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數學題。如果說物質的價值,劉姥姥送來的這些東西根本不值什麼,當時賈家給的二十兩,是什麼概念呢?書裡有記載。
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的了。
可見,二十兩銀子對于賈府這樣的富貴人家,隻不過是太太小姐們一個下午茶的點心費,但對于一家五口的鄉下人,可以過一年了。這個概念其實跟我們今天也差不多,據不少富人曬出來的消費單子,他們的一頓飯錢,相當于我們平常老百姓家庭一年的開銷。這對于研究社會學、經濟學的,倒是一個不錯的資料。當年鳳姐說給的不多,莫要嫌少,隻不過是客套話。鳳姐作為一個大家世族的管家,也知道這二十兩銀子對于鄉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劉姥姥當年聽到給她二十兩時,可是喜的心都直發癢呢。
鳳姐看劉姥姥大老遠地扛了那麼些東西來,心生憐憫,因天色已晚,留她住一宿。賈母聽說了劉姥姥,便要見一見。
賈母又笑道:我才聽見鳳姐兒說,你帶了好些瓜菜來,叫他快收拾去,我正想個地裡現摘的瓜兒菜兒吃。外頭買的,不像你們田地裡的好吃。劉姥姥笑道:這是野意兒,不過吃個新鮮。依我們倒想魚肉吃呢,隻是吃不起。
這是兩個階級的對比。富貴人家大魚大肉吃膩了,想吃地裡現摘的瓜果蔬菜;鄉下人則想吃大魚大肉,但是吃不起。
富貴人家其實也很可憐,雖然物質豐富,但很多都已經失去了食物原有的自然風味。賈家的菜譜上一道茄鲞就是一個例子。賈母要鳳姐夾些茄鲞給劉姥姥吃,你們鄉下人天天吃茄子,嘗嘗我們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劉姥姥嘗了半天,雖有一點茄子香,隻是還不像茄子,問是怎麼做出來的。
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鑯了,隻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色腐幹,各色幹果子,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得到和失去是一對孿生姐妹。書裡雖是記錄菜譜,但我覺得不光是說菜,也是讨論生活的味道。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并沒有讓我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人們生活得更加緊張,忙忙碌碌,就像機器一樣。我們老早就知道,死亡是我們的終點,每個人出生和死亡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過程。那為什麼我們不好好地享受這個過程,而偏偏要過得那麼累呢?
我們為了生活而工作,可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的時間,就是賺錢,這個生活有何意義?無論是誰,一個人維持生命的無外乎就是一日三餐,有何必要消耗大量的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環境,而過所謂的富裕生活嗎?可見,西方工業和商業文明帶給人類的隻是物質的享受和身體感官的快樂。在精神層面,西方文明是毫無辦法的。生活在西方文明下的現代人,就好像站在百米賽跑的跑道上,拼盡自己的力量,努力地沖向死亡終點。人類的枷鎖是自己戴上去的。
前幾天看到“随水”的文章,看起來真是鼻子發酸。從2020年始因疫情困在印度,2022年初回到上海,他的生活狀态完全不一樣了,哪怕是在印度“集中營”,失去自由的那段日子,也比現在好太多。同樣是面臨疫情,面臨靜默,但可以說是兩個極端。這真讓人大吃一驚。
他在南印度泰米爾納邦的一個城市,一家三口租住了兩居室的房子,包括房租每月的花銷不到四千元人民币,生活質量絕對是國内的中産及以上水平,可以實現牛肉自由、海鮮自由,等等。從他的文字裡看得出,雖然疫情靜默,他在印度的生活是很富足惬意的。
可是,回到上海後,上海的高消費,一下子把這個家庭逼到了困境。妻子是外國人,沒有工作簽證,沒有辦法在中國找工作,而且學的還是新聞專業,即使有工作簽證,這個專業也難在中國找到對口或者好一些的工作崗位。退休的父母、九十高齡的姥姥、妻兒,妻子又正在懷二胎,家庭經濟全靠他一個人。而他的工作原本是做國際旅行的,因為靜默管理,完全斷了收入,隻能賣字維持生活。先進和落後,真不知道如何定義。
第2章
劉姥姥在賈府住了兩三天,經曆了一些富貴人家的生活,也算是見過世面了。劉姥姥也将鄉下的奇聞異事講給他們聽,老太太,連同太太小姐們聽得越發有趣。
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末意智”。劉姥姥雖是鄉下人,但生來有些知識,況已經是七十五歲的年紀,豐富的生活閱曆使她足以應付賈家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眷們。
劉姥姥把村中所見所聞都說與他們聽。他們何曾聽過這樣的話,自覺比那說書的還好聽。見衆人愛聽,劉姥姥沒話了也編出話來講,竟然無意中又合了賈母和王夫人的心思,就連王夫人也不禁聽住了。劉姥姥雖然沒有知識,但她有智慧。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的,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但一聽人誦《金剛經》,他就開悟了。這個悟就是需要智慧。西方文明教給人類的,隻是知識,而不是開智慧。
因前日史湘雲請賈母等吃螃蟹,故賈母今日在大觀園還席,順帶着劉姥姥也在大觀園中大開眼界。用餐時,賈母的生活助理鴛鴦和鳳姐商議,有意拿劉姥姥當“蔑片相公”取笑以逗樂。
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擡頭。自己卻鼓着腮不語。衆人先是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來。史湘雲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着桌子嗳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得摟着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鳳姐兒,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着,還隻管讓劉姥姥。
鴛鴦特意囑咐劉姥姥時,老劉心裡是明鏡一般,知道不過是讓她作小醜表演,哪裡是賈家的規矩!劉姥姥的聰明,看破不說破,似說不是說,賣力地配合她們表演。因為她知道,他們内心并無惡意,隻是為了逗老太太笑一笑。沒有惡意的玩笑,劉姥姥是心胸開闊的。
清高和貧窮是一對兒,如影随形。你要清高,就必須受窮,不想受窮,就抛棄清高。劉姥姥舍去了清高,她得到了需要的東西,她也很會說話,好像是要,又好像不是要,讓主人主動地給她一點,即使不給,也沒有丢面子。如果明着開口向人要,這就比較難看了。每個階層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賈母對這個鄉下貧苦婆子是沒有另眼相看的。這是一個家族富貴了幾代以後,慢慢培養起來的貴氣。比如吃過飯後,一行人來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妙玉捧了一杯茶奉與賈母,賈母吃了半盞,順手就遞給了劉姥姥,讓她也嘗嘗。這個動作非常的自然。
暴發戶是物質的,對窮人多半是瞧不起的成分占得多;而貴族多數體現的是精神上的貴氣,對窮困人家,反而會比較寬容。一個突然發家的家族,必定要經過兩三代人的富貴,子弟們讀書,明事理,然後才漸漸地褪去了暴發戶的粗俗,真正顯現出貴族的氣質,沒有狗眼看人低的“假貴族範”,就是雖身處富貴或高位,但仍然心懷慈悲。這在暴發戶身上是看不到的。我想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是有這個體驗的。近來無意中翻看了《外來媳婦本地兒郎》第一部的一些片斷,裡面的人情關系,就是當時社會的現狀。
吃喝玩樂是貴族家眷們的日常功課。滿清初期,兩個階層的文化娛樂又有什麼區别呢?從書中的描述,都差不離兒。比如這次帶劉姥姥玩的牙牌酒令,劉姥姥也能容進圈去玩。莊家人閑了,也玩這個,隻是鄉下人的用語沒有貴族文雅。如果兩個階層的娛樂,完全風牛馬不相及,這可就要注意了。完全缺少了互相對話的基礎,距離社會的混亂,也就不遠了。
第3章
階層之間需要對話,曆史一再的證明,每次社會出現更換王朝之前,都是階層發生了嚴重的固化,時間久了,矛盾不可調和而産生了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結果。劉姥姥和賈家的互動,折射到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進步,是一種必須的階級對話。
劉姥姥回家之前,平兒給她看讓她帶回家的東西。劉姥姥見堆了半炕的東西,心裡怪不好意思的。
平兒笑道:休說外話,咱們都是自己,我才這樣。我還和你要東西呢。到年下,你隻要把你們曬的那灰條菜幹子和豇豆、葫蘆條兒各樣幹菜帶些來,我們這裡上上下下都愛吃。這個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枉費心。劉姥姥千恩萬謝的答應了。
這裡,平兒的回應,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我們有一部分人,總喜歡說别人是白眼狼,自己幫助了他,不但不感謝,還如何如何。比如之前看新聞,有些人資助了貧困學生,然後說這些學生都是白眼狼。我覺得這是他不懂得如何做善事,也不懂得被幫的人的心理。什麼樣的人需要接受人家的幫呢?弱勢的一方,最起碼在他接受資助時,他是弱勢的。自己處于弱勢地位,難免會有一些諸如自卑、自尊心受傷之類的心理作崇,受人資助,總是欠了人家的人情的,什麼債都好還,人情債不好還。
劉姥姥此刻的心裡,我想也是有這個意思的。平兒告訴他,不要把我們當外人。而且還向她要一些東西,要的都是劉姥姥拿得出來的東西。這就照顧了弱勢那一方,我給你東西,我也向你要東西了。況且平兒說的也是實話,劉姥姥給得起的這些,也正是賈家上上下下喜歡的東西。
我不否認社會是存在有白眼狼那樣的人,但大部分他們口中的“白眼狼”是自己培養出來的。我們幫了人家,如果心存要别人記住,要報恩,這不是在幫忙,而是生意。
其次,不同的階層之間能否平等對話,是社會是否成熟的表現之一。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的矛盾,不是因為大家都窮,或者都富,而是兩極分化。我們從人類的曆史來看,無論世界的哪個角落,社會的混亂,政權的更叠,都是因為兩極分化過于嚴重,而無法調和的情況下産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老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上層階段在維護自己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會盡可能地照顧下層階級,不會讓他們因生活不下去,而起來反抗。
從随水的文章透露出來的信息,我了解到印度社會,窮人為什麼能活下去,為什麼不起來反抗,其中之一就是活着的成本很低。在印度,維持生命的成本很低;真正的高消費,則是各種享受類的項目。在我們家裡,某寶、某多的存在,也大大地緩解了我們的社會矛盾。
人以群分,人都是在适合自己的圈子裡轉悠,時間久了,我們就會自我封閉,猶如一譚死水。因此,需要不同的圈子适當地進行交流和對話。彼此尊重,相互需要。
結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