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了,有那麼多美好的詩詞在寫中秋,有那麼多溫暖的故事在講中秋,可是你知道中秋的起源嗎?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
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因此,中秋節包含的節俗與秋季時令習俗也有着古老的淵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佳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猜燈謎、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明、 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吃月餅是中秋的另一大民俗,月餅象征着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
中秋節,别忘記給孩子講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桂伐樹“的神話故事。
在北京,中秋節,一定要送孩子個兔兒爺的,那可是老北京孩子傳統玩具,象征平安的守護神。
免兒爺,是北京地區特有的文化符号,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守護神。
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就是拜兔兒爺,這個習俗起源于明朝。
從明代時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兒爺、給親朋送兔兒爺的習俗,請兔兒爺就是請平安,送兔兒爺就是送福、送吉祥。兔兒爺是北京特有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在古代便有“兔兒爺”賜福的傳說。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就對兔爺有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隻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兔兒爺有着濃郁的北京地域特色,是北京中秋節日的一個獨特的重要标志性之一。中秋佳節秋糧上場,果品飄香,慶祝活動之隆重可以與春節齊名,自然少不了民間兔兒爺吉祥物的點綴。正是:“撇眼一看佳節近,滿城争擺兔爺山”的熱鬧景象。
北京兔兒爺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影響極深。現存最早的泥彩塑兔兒爺保存在故宮當中,名為“富貴花開”。
泥彩塑(北京兔兒爺)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不同坐騎的兔兒爺寓意不同,

麒麟兔兒爺,象征着學識廣博,學業有成。

坐葫蘆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征着福祿雙全

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

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