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奕斐 複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整理自2021新東方家庭教育春季高峰論壇
演講主題《為什麼父母陪寫作業容易爆掉》
在網上流傳這樣的段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又吵又鬧,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
當家庭遇到寫作業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場災難。
我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寫作業就是要拉屎,要喝水,肚子不舒服,讓蚊子咬了,分分鐘都很想揍他。
陪孩子寫作業,成了中國在家庭教育中遇見的非常普遍的問題。
有一項新的研究,通過700多個定量問卷的深度訪談,發現父母的陪讀憤怒指數跟兒童性别有關。
父母的性别對于怒不怒沒有關系,媽媽陪媽媽憤怒,爸爸陪爸爸也憤怒。
但是孩子的性别産生極大的影響:男孩子的家庭,父母的憤怒指數明顯要更高。
憤怒的情緒在兒童年級上沒有顯著差異。就是說你一年級很憤怒,别以為以後會好,你會一直憤怒到5年級。
父母的憤怒情緒和父母的收入沒有關系:你收入高和低沒有影響,但是學曆高一點會讓你的憤怒指數下降。
所以陪伴作業的時候,可能可以考慮讀個碩士,讀個博士,能夠降低你陪寫作業的時候激動的心态。
還有就是凡是和别人家孩子經常比的父母更為容易憤怒。
那麼,為什麼我們陪伴孩子很容易憤怒?
我們社會學做了很多研究。
首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是這個不同不是跟别人不同,而是和父母的期望值不同。
在生物學的統計裡面,有一個居中遺傳:兩個聰明一點的人會生出笨一點的人,兩個笨一點的人會生出一個聰明一點的人。
北大清華的教授他們生出來的孩子大概率是考不上清華的。
我和我的先生都是複旦,大概率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是考不上複旦的。
我們不能承受我們的孩子竟然沒有一代比一代強,我們提供了那麼好的條件,他竟然沒有比我們往前走一步。
有的孩子一點就通,但有的孩子,你覺得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對他來說極度艱難。
我們要足夠了解我們的孩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我兒子在2歲才會說話,在那之前隻會咿呀咿呀的發出聲音。
但是他到2歲、3歲多會說話時,就可以說長句子了。
想想看,如果我在他一歲多的時候就很焦慮,帶他看醫生、去診斷他有什麼問題,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厲害的。他會因為我們的焦慮而對自己産生懷疑。
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靜待花開。
但是這個過程很難。
這也就是家長會焦慮的第一點原因。
家長其實并不完全理孩子的情況,他的智商情況,他學習的方式,他遇到的問題,他的邏輯體系,我們都不了解。
因為不了解,就會很焦慮。
所以你要觀察孩子:你不需要做所有孩子的媽媽,你隻需要做他的媽媽就可以了。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
第二,是因為你已經陷入到選拔機制裡了。
有一次,我發現我兒子的數學沒考到高分。老師說他解題總是跳步走。所以我就在他做題的時候,在旁邊看他為什麼跳步走。他告訴我說:“媽,我腦海裡沒有這麼多步驟,我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答案了”。
但我們的教育是不管你腦海裡有沒有那個步驟,你必須要寫出來,尤其是幾何題,老師說雖然答對了,但是他的過程太簡單。
這時,如果這個孩子智商一般般,你就更焦慮了:别人都已經學的很快了,你的孩子還學不好。
我們在陪伴的過程中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很憤怒。
有人說好媽媽是一個好老師,我非常反對,我們研究發現家校之間是很不一樣的。
學校教育其實是一個選拔機制。
我們跟老師不是在同一個立場,我們是協作,但是我們的立場不一樣。
我們要愛孩子,你喜歡他不是因為他成績好,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這就是為什麼跟别人家孩子比的父母很容易是焦慮和憤怒,因為你已經陷入了學校的選拔機制裡了。
我一直認為父母不能完全站在老師的立場,而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你跟老師是配合、協作的關系。
但是回過頭來我也不想簡單的批評家長,我們做家長很難,為什麼家長那麼重視成績,是有理由的。
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不确定的時代。
在不确定的社會裡會發現人的本能做法是抓确定性的東西。
什麼是确定性的東西?就是量化指标。
比如成績很确定可以量化。
人格培養裡面勇敢很重要,助人為樂很重要,可是我怎麼能說我的孩子就比别人更勇敢?
你會發現心裡沒底,但是成績給你了一個确定性的東西。
但當我們思考,情感支持能否量化、人格培養能不能量化,會發現家庭教育就是沒有辦法量化。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把學習成績放在首位的時候,就會忽視情感教育和人格培養。
我們的家庭全部變成數字化了,愛在哪裡?
當愛被數字化卷進去的時候,會發現,現代性的焦慮會導緻家庭裡面這些概念全部沒有了。
網上看到過幾句話很有意思:
牛頓投胎到你家也沒有用,因為隻要牛頓在樹下剛剛躺下,你就會說,趕緊練琴去,根本等不到蘋果掉下來;
如果瓦特看水的蒸汽特别好玩,你去玩的話你媽就會說離水壺遠一點,小心被燙死;
阿基米德剛剛在浴缸躺下來,就聽到媽媽說洗個澡還磨磨蹭蹭,還弄的到處都是;
當達芬奇畫了幾天的雞蛋就聽到媽媽講你整天就知道畫雞蛋能畫出什麼名堂。
所以有人說人類之所以進步,主要是因為下一代不怎麼聽上一代的話。
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到底該怎麼陪伴孩子學習?
其實要走出兩個誤區。
1、在整個陪伴重點中是是情感的陪伴。我們提供的是支持,而不是否定。
我們要給孩子個性化指導,給予不同力量的指導,日常生活中提高他的興趣,讓他有成就感,讓他的學習更有目标。
在這裡,我很坦率的告訴大家,你的教育方式跟孩子是否成功一點關系都沒有,無論是專制還是權威型的家長,跟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相關性。
不過雖然對孩子成功沒有影響,但是你把他拖下馬的能力很強:他的心理問題,各種問題,他成績本來可以很好,但是變的很差,做父母的都要反思。
所以家庭教育真的要做的事,第一是要減壓。
2、如果遇到問題,先問孩子有什麼解決方案,我怎麼做能幫到你。
後喻時代,年輕人已經站在老一輩的前面,他比你都懂,你得問問他此時此刻需要什麼。然後在家庭裡的情感支持,多一些身體的擁抱,共享一些快樂的時間,平等的對待,你會發現家庭教育做到這些至少不會拖後腿。
在後喻時代,父母的轉變從權威者變成支持者,從守門員到慢慢變成教練,然後變成了啦啦隊,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你連啦啦隊都沒有資格做,因為人家要年輕漂亮的啦啦隊。這個時候要走到你的觀衆席,讓孩子有問題願意來找你已經很成功了。
我們的時代變了,我們要關心孩子,但是要謹慎出手,把問題變成技能才可以真正幫到他。
好的家庭教育平衡是王道,不是說學習成績不重要,但是也不是最重要。
所以,我們要平衡今天父母的焦慮和孩子未來的需求。
我們今天的父母要放下全能者的傲慢,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焦慮是我們自身面對現代型的焦慮。
所以面對這個焦慮最好的方法是擁抱不确定性。
愛是需要學習的,幸福是需要練習的。
不是說現在苦一苦以後就會幸福,現在沒有幸福的能力以後也很難幸福,而且我們的人生也很短暫,何必的苦大仇深。我們好好過我們的生活,今天幸福明天也可以幸福,所以希望我們能放下焦慮,享受家庭的幸福。
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