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姓制度源于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形成的一套社會制度。最早見于印度教聖書《吠陀》,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神話:諸神諸神分割了原始巨人普魯沙的身體,用他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出了四個不同的種姓:他的口變為婆羅門,雙臂變為刹帝利,雙腿變為吠舍,兩腳變為首陀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印度的種姓制度因為統治者的需要,被設計成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種姓之間有嚴格的界限,決不能越雷池一步。
類似的種族隔離制度曆史上曾經在多個地區出現過,比如中國元代的四等人制度,清代的旗漢隔離制度,以及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平民不通婚制度。
中國和歐洲之于印度相同之處在于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入侵者與原住民之分,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和歐洲的入侵者與原住民并沒有人種上的巨大差異,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與漢人,日耳曼人與羅馬人、高盧人,相互間并沒有巨大的人種差異,經過一次改朝換代或大革命之後,階級和戶口上的區别很容易被抹平。
而印度則不然,巨大的人種差異導緻種姓制度延續幾千年,并不斷得到強化、神化、制度化。
婆羅門除了掌握精神及教育領域外,現實的物質方面幾乎一無所有。
印度教要求婆羅門必須住在平民窟,他們雖然受人尊敬,但因為沒有任何财産,反而過得很苦。但印度人的價值觀跟我們的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們并沒有把财富看成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準。如果按我們理解的“地位”是根據土地,财産,權力來衡量的話,刹帝利反而比婆羅門高級的多。
而相反除了掌握祭祀的高級婆羅門外,大多數的婆羅門都是苦行僧這一類,他們的飲食甚至依靠乞食,但他們認為這不是乞讨。
其實早前的婆羅門因為掌握着精神領域,教育,國家的祭祀等,被稱為人間的神。他們擁有無上的權力,這也導緻他們的生活奢靡,花天酒地。後來刹帝利受不了,就搞了個沙門思潮,婆羅門差點被消滅,最後婆羅門拼不過刹帝利,決定痛定思痛,不要金錢權力,隻保留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不然以刹帝利繁衍下來的不是國王就是将軍,婆羅門遲早被滅,但是國民需要宗教信仰來支撐,所以婆羅門才能保持這樣的優勢。
我們在印度如何能看出哪些人是婆羅門?
雅利安妹子和原住民大叔
有的人說是看膚色,的确婆羅門因為是純正的雅利安人,所以膚色上一般都很白,但也不能保證所有的婆羅門的膚色都很白,總有那麼一兩個皮膚不白的。再說,經過幾千年的通婚,很多低種姓的膚色也很白。比如我們熟悉的印度總理莫迪雖然膚色比較白,但卻是第三等級的吠舍。所以說,看膚色并不準确。
主要還是應該看職業,從事僧侶行業的肯定是婆羅門。另外還可以看聖線。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婆羅門佩戴棉線,刹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阿米爾汗,看名字就知道是來自中亞的穆斯林遊牧部落入侵者王公後代
如上所述,種姓和膚色是高度相關的,一開始深膚色肯定是低種姓,但由于印度是一個人種博物館,入侵者民族成分複雜,也并不是都很白,但總體來說靠膚色、相貌(有些人能看出來是黑皮白骨)綜合來判斷準确度還是能有90%以上的。另一方面就是靠姓氏來判斷,很多人的姓氏來源于職業,如果你懂印地語,一下子就能準确的判斷出他的種姓,不過這個門檻有點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