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
這些天,“非洲大蝸牛”的名字頻頻出現,引來了不少“好奇寶寶”的關注。原來,前段時間由于台風暴雨天氣,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内、草叢邊有非洲大蝸牛出沒。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位“新晉網紅”屬于有害生物,可能還會傳播疾病。
非洲大蝸牛屬有害生物
非洲大蝸牛最近成為南方小夥伴熱議的對象。原來,入夏以來,雨天增多,不少地方都出現了這種蝸牛的身影。從網友們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到,包括東莞、深圳等地,都能發現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最大的特點是大,成體的殼長一般在七八厘米左右,最大可達二十厘米以上,外形比一般的蝸牛大。
非洲大蝸牛還是一枚“吃貨”。它進食的食物包括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500多種,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此外,非洲大蝸牛繁殖能力強,一年能産五六窩卵,身體狀态好的話一次能産五百枚,最差也會有五十多枚。
看到這些信息後,相信大家和記者一樣,都已經隐約認識到,非洲大蝸牛隻是看起來“人畜無害”,實則是“破壞王”。
當然,除了是“田園殺手”外,非洲大蝸牛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比如廣州管圓線蟲、脊形管圓線蟲、血吸蟲等。以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為例,其可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疾病。
近年來,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對于非洲大蝸牛都是嚴加防範。而非洲大蝸牛也被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并且還是禁止進境的檢疫性有害生物。
漫畫/蘇連嬌
遇到非洲大蝸牛怎麼辦?
蝸牛在一些地方可以成為食材,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蝸牛就是一道名菜。但是,非洲大蝸牛是萬萬不可食用的。
其實,在上文我們也提到過,非洲大蝸牛可能會傳播多種疾病。而《惠州日報》前不久就非洲大蝸牛采訪過當地醫護人員。據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急診醫學科(急救創傷中心)副主任兼急診内科主任謝勝介紹,食用非洲大蝸牛風險大,即便完全煮熟後也仍有一定風險。
謝勝還提醒,非洲大蝸牛身上有很多黏液,其中就有各種細菌,如果市民對細菌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看到這些大蝸牛不要去碰,特别是小孩子。建議大家不要因為好奇,去捕捉野外的非洲大蝸牛作為寵物飼養。
“有人說,非洲大蝸牛可以養作寵物,這千萬不行。它的糞便或黏液中,可能帶有蟲卵。受到污染的水或蔬菜也可能傳播血線蟲,感染人類。小孩子免疫力低,不要因為好奇去摸非洲大蝸牛。”謝勝說。
那麼,遇到非洲大蝸牛,該如何處理呢?
據介紹,如果是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非洲大蝸牛,就應該告知物業進行處理,而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也是可以處理的。如果在家裡發現少數蝸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撒在其身上,因為蝸牛被撒食鹽後軟體部分會“融化”,然後死亡。
防範生物入侵刻不容緩
雖然非洲大蝸牛的出現看似尋常,可在這背後卻隐藏着一個生态問題——生物入侵。
今年4月,《法制日報》刊發的《防範生物入侵亟需制定專門法律法規》一文中,也對生物入侵現象進行了報道。報道還采訪了廣州海關動植檢專家廖輝。據其介紹,疫病或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并在我國境内定殖、擴散,将給生态、農業等帶來極大安全隐患。
“生物入侵的情況一旦發生,根治難度很大,可對入侵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廖輝說。
據農業農村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8年6月,入侵我國農、林和淡水生态系統的外來入侵生物共計632種,其中發生面積較大、可以産生明顯危害的就有100多種。并且,随着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入侵形勢日趨嚴峻,新的疫情頻頻發生。
而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當中,我國深受其害的就占了50種。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還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生物入侵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2000億元以上。有統計顯示,僅紫莖澤蘭、美洲斑潛蠅、松材線蟲等13種入侵物種,每年就對我國農林生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70多億元。
全媒體記者 伍江 據《法制日報》、澎湃新聞、《惠州日報》等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