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四章.帛書版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1]夷:無色。[2]希:無聲。[3]微:無形。[4]計:推究、追問、反問。[5]攸:清晰,光明。[6]忽:陰暗。[7]尋尋呵:不清楚,看不見摸不着,無形無象的樣子。[8]古始:宇宙的開始。[9]紀:綱紀,引申為規律的意思。
回顧前章:
第十三章“無”生天下,天底下的凡人都是寵辱若驚的,如果你經過了修煉做到了“無身”你就會寵辱不驚,就可委此大任。正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有讓我們不開心的、不舒服的都是來推動我們前進的人,他們用自身的福德來修煉你,換一下角度來看事情便由禍轉向了福。十三章精粹就是“無身”,你可以認為别人對你的“打擊”是來修煉你,但你不能認為自已去打擊别人而是對别人的成全,這裡面唯有心是重點,你對别人是否真心?無人知曉但你自知,同時天道是知道。
從第十章開始講到了玄德,從有講到了無,然後我們到了第十一章講到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我們的身體就象“卅輻同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是中空的。這樣才能”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明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告訴你哪個是”利“哪個是”用“,分清主次去彼取此,要做減法,去修煉即可。
第十三章講的就是如何做減法,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有“去掉,直接到了無之以為用的狀态。如果你能直接從”有“回到”無“的狀态,有過執着放下執着方知執着,就是要有一個過程,普通人才能感受的到。
你能直接感受“有”或“無”的感覺,而不經曆當中的過程,那麼你已是高深大德。而大多數人都需要經曆當中的過程後才能明白。如果你直接從”有“回歸至”無“的狀态,這個空間對你就不會有傷害,正如察顔觀色,你一直活在别人的看法當中,你就拘在了“有”的裡面。
實際上所有的人在初始之際内心都是極其樸素的,但你會發現,當欲望慢慢累積時,控制不了所滋生的各種欲望之時,就開始攀比了。人其實都是從無到有的,從出生到後面的成長都是越來越有,等我們生命到了結束的那一刻,我們又回歸到了”無“的狀态,所以用盡一生去攀比的一切都是笑柄。
大德之人都是非常謙卑的,持續的保持就不會有太大的禍患,正如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你在”無“的狀态,正如無欲則剛,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
因此,這是一個心法是精粹,是讓你不斷的修行然後再不斷放下,讓你不斷減法然後再不斷的去除,讓你好好的修練。我們懂得了”有“與”無“的關系,我們就懂得了自身和“有無”的關系。何處是”有“何處是”無“,我們逐漸知道”有“是生于”無“的,無中生有。
這在後面的德經都會講到。修練到這裡,老子就告訴我們第十四章”有“就是德,“無”就是道。
視之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視之不見,名曰夷。人的肉眼能看見的為有色的象,肉眼看不到的即為無色的象,這個肉眼看不到的就稱為夷或者道,道沒有實在的狀态,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他又客觀的無處不在,是天地生化的樞紐,是萬物造化的本源!
聽之不聞,名曰希;人的肉耳能聽到的都是有色的物質聲音,但是很難聽到大道的妙音,我們人耳聽不到的聲音稱為大音,希,不是沒有聲音,是大到我們感官無法去察覺的聲音,或許正是肉耳聽到的這些聲音,阻礙了我們和大道的連接,佛家說的耳根清淨即耳根圓通,即是關掉後天之耳,用内在的先天之耳才能體察大道妙音!
捪之不得,名曰微我們處于低維的物質空間,心神被後天意識主導,肉體能觸碰的都是有形之物,大道微妙玄通,體察不到,更不用說去利用他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三維世界打轉,超脫不了,也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不要太在意感官對物質的感覺,多從内在開啟察覺的通道,從而去體悟那個名曰微的道!
視之弗見,明之曰希
視之弗見
視與見是不一樣的,視是你眼睛能看到的這個能力是視力,看到多遠看的多清晰。”見“則是眼睛傳遞到心裡的過程。正如”不走心“就是隻視而沒有見,帛書版是弗見,是看與不看之間,不用看這麼清楚。正如打座,眼睛微眯,在見與不見中間,能看見自己的睫毛,這就是弗見。
”視“是眼睛看到了而心沒有看到,正如老話“我對你好了這麼年你就是看不見”,這是可以解釋的,因為對方隻是看到了外在而沒有看見你的内在,他沒有”見“的感覺,如果”見“就會明白了。老子說要在”看“與”不看“的之間。
”視而弗見“,看東西需要有一個校正的過程不要太用力了,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東西不一定是完全真實的,看與不看之間首先你不會感覺到太累,正如看手機不要太用力,容易近視。視而弗見才能發揮”用“的功效,正如大師彈鋼琴,是不用看琴鍵的。
第二層是要學會分辨是非,因為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學習就是要在一種放松的狀态之中處于放松的專注,就不會太過費力。老子告訴我們看一個東西要校正的看,看與見是不一樣的,看到了隻是看到而未走心,隻是眼睛到達物體的位置,但很多人把結果當成了過程。
所以,你能否看得更遠,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價值觀,有的人看的長遠有的人隻看眼前,視力隻是眼睛能看到東西的能力。”見“則是見識、遠見,”見“是直達内心的。”看“實際上是兩個動作,第一個是看的過程,第二個是反饋至你瞳孔的動作。看就是視,看到了是你視力的能力。
而“見”則是看到的東西到達你的大腦與内心的過程,看見是視與見兩個動作合成的詞,所以叫做看見。弗見是看到了但隻看一半就可以了不要太用力,正如心中有夢想就能到達。所以,視之而弗見。你看到了”他“卻能夠穩住,因為神永遠在你這裡,也就是說你還在這裡。
老子通過”視之而弗見“來告訴我們,這個狀态是收神。如果你看到了某物,神也跟着一起跑了,你跟着“有之以為利”的利跑了,就太過用力,這一點你要自己去悟。也許有人在這一刻就被點醒,也許有的人一輩子都渾渾噩噩。這與人的經曆、認知是有關的。
有與無就是陰陽,所有的理論都要實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有用,怎麼樣才能接近于”無“呢?十三章還沒有接近于”無“的狀态,接近于”無“就接近于”道“,因為你的心與意還會被外物牽引而波動。
甚至會因而生病,身體外在的病可以治,但絕大多數的病都是心病。所以,第十四章進一步說明,十二章與十三章告訴我們的是心法,那麼第十四章告訴我們深層的操作步驟與方法。十二章給我們一個結論,為腹不為目。讓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等一系列是媒介是”利“,你如何通過媒介達到用呢,十四章告訴我們如何去用。
視而弗見,視與見是兩個不同的意思。視是我們看東西的動靜是一個觀察,”見“是你看事物反饋到大腦與心的意思,”視“是眼睛看過去的動機即眼睛所能達到的位置,而”見“是回歸至本心即反饋給大腦與心的東西。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你看見的東西,這是兩回事。簡單的說是看與不看之間,回到弗字。
弗是校正的看的感覺,是校正的看,你能看到自己所看也能看到自已想看的。弗是弗為是校正的感覺,弗是視而弗見,是校正的去看,眼睛是利,用這個利是可以看到外物的。但你通過這個利來看外物時你還可以看到你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你可以看到眼睛與外物,你還能看到外物影射到你眼睛的過程這就是校正的看,讓你更全面的去看。
看東西不要太單一,絕大多數人沒有開智,所以看東西都是一個點,以偏概全。而智慧的人不會看到一個點會被帶偏,他會看到其它事物與之的聯系與關聯,弗的感覺是校正的感覺,别太用力的去看,老子稱之為明之曰微。
明之曰微
“微”有隐蔽的意思,有昏暗不明、細小的意思,一是你能看見你所看,二是你還能看到與所看之間,三是還要看到在看到後反饋過來的反應,這是幾個步驟結合在一起,即我能看見我所見,我能看見我和我所見,我能看見我所見反饋過來的過程,以及我自身反映的狀态。
由點到線再到一個立體,這個狀态叫做“微”。“微”的狀态才能看到剛才的三點。你做到了“微”,你看事物會發生變化,你能看見你平時看不見的東西。你不在受外界更多的影響,你開始有了自已的辨識與思想,這也是微的狀态。
正如世人一直以來過度用了眼睛這個“利”,被外界哪怕是細小的東西所牽引。你一旦做到了微,就能從一維升至二維再升至三維,看到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如你看投影儀時,發現空氣中的紛塵。當你眯着眼時,你看見微光裡面的波紋,“微”是一種過程一種狀态。
你如何做到為腹不為目?首先要“微”要收神,“微”的核心狀态是要“收神“,正如看東西不要太用力,蓄能才是重點。借力用力不費力,你要看全面,你要去實踐不要被外物帶跑偏了。學習光學不用是無用的,要去實踐。
你嘗試用”微“慢慢去看,不要盯着一點去看,要收神即神不外洩,收回專注力。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看,怎麼去聽,怎麼去學。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這裡的”聽“與”聞“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聽是主動的,而“聞”則是被動的。”聽之而弗聞“,你要弗為的去聽,該聽的聽不該聽的不聽,那如果聽到了不該聽的呢?老子告訴你名之曰希,你還不能把它為你所用。當你聽課時,沒有把注意力放出去的時候你是聽不到噪音的。
實際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但隻是我們忽略了,但當我們開始關注這個專注力時,這個就變成了有之以為利的”利“了,要去練專注力。所以,要拿回對大腦的主控權是很重要的,從被動變成了主動,為腹不為目,隻要弗見弗聞就可以了,聽了不該聽的屏蔽掉就行了。
所以,不要處于過去不愉快的事情裡,否則就會讓自已拘于執着當中。外面的聲音可以傳到耳膜裡但傳不到你的心裡,你隻要斷掉了與心的連結,就屏蔽了,這也是更高的維度的表現。正如你聽到了不好的話,隻要不走心便不會在意,因為他人維度不及你高時,是影響不了你的。
一直以來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由何而來?道德經會打破你所有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你不在有分明的世界觀,你的世界觀隻是你的世界而已,”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希”的感覺是“聽”你與“所聽”之間而發生的反應。
第一層是聽到、第二層是聽到你和你所聽的,第三層是聽完之後反饋至内心的反應。“希”是少、罕見的意思,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稀”的感覺就是不易獲得的東西,難得的東西才是希望。是罕見的、少的意思。“希”本意是古代的刺繡,是稀有的意思,表明雖然實現的希望很小但卻又有需要,所以你會向往。
所以,要學會收神的去看,收神的去聽,反饋給你的任何情緒要去積極辨識,即便是所做的反應也隻是當下的反應,因此要辨識、要反思,聽而不聽看而不看,不要太過用力,很多人都想學一次就能全部學會,聽一次就能全部明白,這是不可能的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你的眼睛看到了什麼、耳朵聽到了什麼,做任何事都不要太用力,這是表層的意思。首先講了眼睛接着講耳朵,最後講觸碰。捪之而弗得,“捪”有撫摸的感覺,但比撫摸還要輕,是一個持續性輕撫的感覺。是非常輕微的象是碰到了又沒有碰到的感覺。
老子告訴我們輕輕的觸碰,這是“捪”的意思。“夷”在說文解字裡是“平”的感覺,一人加一個弓,蠻夷的人拿着弓箭,“夷”還有去除的意思,如夷為平地,把原來有的去除了就平了。為何是捪之而弗得,得是得到,感覺得到了又沒有得到,“弗”是校正的意思,我觸碰了這個東西,感覺得到了又感覺沒得到,這個東西叫做“夷”。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感覺看到了它但又沒有看到,感覺聽到了但又沒有聽到,感覺觸碰到了但又沒有觸碰到,你就會關閉了所有的感官觸覺就去除了你的外界感知,如同靜坐這便是修行。你首先要關閉你的眼睛,然後關閉耳朵,斷開你與外界的觸覺,你就能更好感受到自己。
這三句當中有都一個“之”字,之是一個代詞,那麼代的是什麼呢?我看見了這個東西又似乎沒看到,名之曰希;我聽到了這個東西但又似乎沒聽到,名之曰正如學習懂了但又懂似乎沒懂,如果你不知道之是什麼意思,先搞清楚第十四章由何而來?你為何會寵辱若驚,因為你的心會受到五感即身體的得與失而波動。
你如果不受五感得失的幹擾而波動你就無身了,你無身了就不會寵辱若驚。如玄奘求經一人穿越八百裡無人區,立誓不取真經絕不回頭生死度外,信仰大于了生死,這就是無身了。正如父母在生死關頭一定會救孩子,這就是及吾無身,有何患?
道德經的核心是教你讓你學會與外界如何相處,與外人如何相處、與自已如何相處,這是第一層意思。為什麼會寵辱若驚?因為你“為目不為腹”就會“寵辱若驚”,這兩章告訴你都是現象,做到了“為腹不為目”就不會寵辱若驚了。腹是月加上複是持續周而複始,腹才是“用”而“目”是利。
到了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腹”是原動力是丹田之氣,是你的根基是你的精氣神,你做不到就會“為目不為腹”。做到了“為腹”就能“及吾無身,有何患?”為“目”還是在“有身"的狀态,你放不下肉身,正如你放不下工作就會放棄健康。
放下外界的得與失,就無身了。正如生命垂危之時,你還在意世界的一切瑣碎之事,有些人到了生命盡頭才恍然大悟,世間之事都沒有“生死”事大,這是一個過程。
老子在本章的前三句闡述了“道”本身不可描述,非要描述的話,隻能說道是多變的,它沒有前進和後退,沒有運動和靜止,沒有光明和黑暗,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我們似乎感覺到它時,它又回複于無迹之中,它恍惚缥缈,若有若無,若明若暗。
老子在這裡描述道的性質,并闡述運用道的規律,“道”超越任何事物,是無形無狀,無迹可循。因此也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雖然如此,但不表示它不存在。比如我們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約380-770納米的可見光,但波長更長的紅外線和波長更短的紫外線我們肉眼都看不見,而光由光子和波組成,光子無法見、聞、觸,但它真實存在,而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再如微生物,我們憑肉眼無法觀測到,但不能因此說它不存在。
但我們看到、聽到、觸到的也并不表示真實,因為萬事萬物相互關聯且流變,我們隻能以某個單一“視角”觀察事物,因此永遠無法得知事物真“相”,我們所“見”非真,真隻存在于邏輯之中,不存在于表象世界。
這些邏輯正如“大道”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樣,它客觀存在,并時刻影響着萬事萬物,我們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遵循大道的規律,而不是與大道相背離。我們隻有通過認識道的規律來窺探它的一點“性質”,通過對道的“感知”,認識和把握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内在邏輯、規律,方可知陰陽之消長,明五行之變化,知過去,探未來,識破天機,洞察秋毫。用它的規律能指引我們行事處世,順道而行,凡事能一帆風順,逆道而行則會事與願違。
本章前三句:陰陽之解
本欄所講的易經,有别于《周易》,而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經,一本大道至簡,專心于天地,時空均衡問題的簡單論述,而非講述天地人三才平衡運用的《周易》。
雖然均衡是易學的基礎,但也分為陰陽平衡,三才平衡,四象平衡,五行平衡等諸多分支。而據本欄所知,學三才看《周易》,學五行看《黃帝内經》,而學四象具體看什麼還不确定,因為星象的問題一直都是避諱,古人也多以此為妖,謀利惑衆。建議慎入慎言,效法孔夫子的治學精神,子不語怪力亂神,知其神不知其所以神的問題,一概敬而遠之,存而不論。
本章開篇論述的主旨是“混而為一”,《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重點讨論的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混沌。因此“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而夷”三句鋪墊後,老子的話鋒一轉,将論述的意義迅速集中在“三者不可緻計,故混而為一”之上。
既是說,老子開篇如此連續列舉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教授後人如何區分或定義看不見的事物“微”,聽不到聲音“希”,撫不平的結果“夷”的問題上。而是為引申出混成之物,聖人取法天地,效仿自然的處世原則,渾然一體地“一”。如《帛書老子·第二十三章》所言,聖人使用渾然一體的“一”,作為治理天下的原則與方式(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
那麼老子所說的“天下式”具體指什麼?《帛書老子·第二十八章》中有答案:“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古今學者大多認為,“知其白,守其黑”指“知道光明的好處,卻安于暗昧的位置”,“深知潔白,卻安守污黑”,“人雖知昭昭明白,當複守之以默默”。但本欄認為以上的解釋雖然都沒錯,但也都沒說到重點,都忽視“大道至簡”的關鍵問題,更加輕視了“一陰一陽之謂道”與《道德經》的關聯。
衆所周知,在太極圖文化中黑色表示陰,白色表示陽。因此本欄堅信“知其白,守其黑”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應當是,堅守太極文化的陰陽平衡之理。“知道光明的好處,卻安于暗昧的位置”,此種行為方式的目的,難道不是陰陽平衡?“深知潔白,卻安守污黑”,同理。
那麼天下式具體指什麼?這個問題儒家看的要比道家更加具體,因為治理天下,渴望天下太平,素來都是儒家治世的畢生夙願。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法均衡而已。因為家齊則安,國治則甯,太平則天下無傾。故樸實無華的孔子也曾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認為無論有國的諸侯,或有封地的大夫,都不應擔心财富的多寡,而是該擔憂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也不該擔心人口稀少,而是該擔憂國家是否安甯?更應當牢記這樣的治國宗旨,隻有公平,才沒有貧窮。隻有和睦,才沒有孤寡。隻有安定,才沒有傾覆。
那麼孔子這番話的重點在哪裡?那便是莊子在《天地》開篇提及的取法自然的原則:“天地雖大,其自化均”!
中華民族為什麼自诩為熱愛自然的古老民族?因為我們如此說并非是自吹自擂,而是将天地的運行規律,完完全全地融化到自己的文化血脈與靈魂當中。豈不為聞“上下四方之謂宇,往古今來之謂宙,以喻天地”?中國人談論了幾千年的天地,原來就是現代科學重新定義的時空。
而1618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在《宇宙諧和論》中毫不意外地指出:“繞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運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量。”什麼意思?
通過長期不懈的天文觀察,約翰尼斯·開普勒發現,天體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既空間的三次方。與天體軌道公轉周期的平方,即時間的兩次方。兩者的比值是個常量。到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個常量其實就是一!而被孔子保存的《說卦中》中記載,由異人伏羲氏建立的陰陽象數文化的基礎,竟然也是——參天兩地而倚數!
因為空間與時間不但相通,還互為彼此的反面。這便是莊子齊物,乃至齊同是非的理論基礎,道通為一。老子通過反複列舉的方式,總結文化論點的行文方式屢見不鮮。
如第二章開篇,便以列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也”的方式,總結了“恒也”,這種維持萬物運轉的共性規則。
但因時代所限,後世幾乎所有注釋《道德經》的版本都将“恒也”兩字剔除。因為這些學者都想不明白,老子列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引申出維持萬物運行的共性規則,均衡的簡單道理。既現代科學正在逐步深入了解的,諸多守恒規則。
何謂無為?不以有為目的作為。故曰順其自然。比如陽光、雨水、養分、種子等各方面前提條件具備,自然會長出莊稼。這就叫做無聲無息的作為。因此第二章的後文繼續道:“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持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雖然之前已經簡單讨論過無為,順其自然的概念。但我相信大家對它的理解一定還很模糊,那我們就通過一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深入讨論下老子“行不言之教”主張的具體由來。
相傳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年近而立的孔子受魯君資助,與弟子南宮敬叔一同前往周京洛邑學習周禮。他們這一次遊學的老師之一,便是時任“守藏室之使”的老子。據說學禮有成後,孔子與老子之間有一次亦師亦友的徹夜長談。
孔子曾向老子袒露了自己未來的志向,擔憂若大道不行,仁義不施。必定戰亂不止,國亂難治。因此決定自己未來志向是複興周禮。但老子卻這規勸他:“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簡單地講老子認為,所有該發生的事情,都有特定的自然規律在冥冥之中左右,人不應強加幹預,更不該刻意作為。因此認為孔子刻意推行周禮,渴望重還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注定會失敗。并認為孔子刻意推行仁義,就好比敲着鼓去尋找誰不仁義,結果隻能人他敲的越響,人們逃的越遠。
事實也證明老子一語中的,準确預言了孔子師徒周遊列國的悲壯結局。比如楚昭王就曾想封賞孔子七百裡土地,但卻被子西勸阻。子西勸阻楚昭王的說辭便是,孔子一旦得勢,必定極力複興周王室,讨伐素有問鼎之心的天下諸侯!
楚昭王聽後驚出一身冷汗,封地孔子的想法就此不了了之。因此老子認為,孔子以說教的方式刻意推行的仁義的做法,有違人性遠矣,注定會失敗。這便是屬于有為,有目的的刻意作為。
那麼什麼又是無為?
同樣關于仁義,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暗,有忠臣。”當維持社會秩序的大體規則徹底荒廢時,仁義才會自然而然的重新出現。
因為世間萬物均需要不斷的破繭重生,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天道如此,歲月如此,季節如此,王朝如此,文明亦然如此。
您真的以為地球近五十億年的曆史長河中就隻孕育過人類這一個文明嗎?那麼易經的智慧又從何而來?深悉易理的老子雖然為孔子的未來結局感到惋惜,但他也清楚這是誰也無法改變必然結局。
因為歲月需要像孔子的這樣的人挺身而出,猶如木铎般振醒世人。更需要他們的默默耕耘,為那一輪輪早已遠去的文明保留薪火,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孔子的存在意義并非是創造,而是記憶,是傳承。是有教無類,是自強不息,是厚德載物,是不圖回報的言傳身教,是永生永世都不該被遺忘純樸善良與剛正不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不斷謙卑奮進。
如此一來,大家或許能夠明白有為與無為的區别。總而言之“無為”光是理解都很艱難,更莫說執行。故老莊認為,能夠執行無為的人絕非常人,而是聖人,值得世人崇敬、效法的聖潔之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他為什麼是聖人?
因為他做到了無我、無他公平對待。所以老子說的沒錯“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天下必須托付給重視它如同重視自身,愛惜它如同愛惜自身的有德之人。所幸蒼天幸甚,中華幸甚,實事是最好的砺金石,華夏能有當今盛世便知所托非人,複興在即!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此三者不可緻計,故混而為一。大道無相、無聲、無形;眼不能看、耳不能聽、不可觸摸,道的這些玄妙是不可以名狀的,是渾然一體的,不可教不可傳 不可學 也問不來求不來,隻能從自己的内在悟出來,故:道可道 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於無物。道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内、無形無相,不上不下 無聲無色 似明非明 似暗非暗的混沌至虛狀态,它綿綿不絕,永不枯竭的狀态不可名說,不可色分,不可度量。
道本無物,它生化有形有相 有色有質的萬物,最終還會反本還源,終歸于無,循環往複 !比如人的由生到死,四季交替,日月輪轉,我們隻有把外在的感覺,歸于内在升華發酵,體察感悟才能領悟它是怎麼化無為有,又是怎麼化有為無的!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道本無形無狀,所以不能用任何一種生活中的東西來描述它,他的形狀就是沒有任何形狀,他的象也是沒有任何象,這是我們肉身的察覺!如果我們了悟之後,不再用肉眼凡胎去看它,那麼就會了解他的狀和象!這就是從看山是山到 看山不是山 再到 看山還是山 的微妙的過程!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道是綿綿不絕 無盡空虛 我們找不到他的開始也找不到他的盡頭!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這三者講是哪三者呢,指的是視之、聽之、捪之。你按前面三個步驟去做,你所感受的世界是無法衡量的,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捪而弗得,這是三個不同的世界。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把這三個感知到的世界混在一起,故混而為一。
與四十二章有所相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是合三為一,不是合二為一。為什麼将三者混而為一呢?是因為無法區分,或者說這本來就是一體的。這裡面的核心是這是一個三者集中的過程,道德經的核心是一本操作秘笈,如何集中注意力。
一開始先練“視之而弗見”,再練“聽之而弗聞”,再練“捪之而弗得”,最後歸一。就是告訴你如何練習專注力,所以老子告訴你不要太用力去看、去聽、去觸碰,這是我們肉身去感知世界的三條途徑,反過來這三條途徑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進入“道”裡。
老子說的是操作方法,你要做到這三步才能集中在一起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輔一矣,且得有言乎?”表明了“我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老子讓你可以跳脫這個世界,進入到一個恒定的狀态。是你感到你與這個世界合一了,擁有了世界且這個世界隻有你。
老子讓我們的自我意識減弱,“及吾無身”之後才能融入大道裡。“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你無身才能寵辱不驚。你如何才能無身?第十四章告訴你操作方法。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你歸“一”了才能感知道,如何才能進入道“歸一,三者歸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忽忽攸攸就是不穩定的意思,是流水的意思,是飄忽的感覺。”忽“有輕、忘的意思。而本句老子想告訴你看不到邊界的意思。
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
無邊無界,如果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捪而弗得後,你無法衡量,無法琢磨”道“究竟有多大。在這裡
也可以理解為你的”心“,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老子在這裡說的是道,其實就是心。道其實與心是相連的。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這個東西又是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你看了很久但你看不清楚,你不知道如何稱呼它,你隻能把它歸于無,其實是你的意識的”識“關閉了,已在”無“裡了。複歸于無物,打座的時候慢慢進入到”識“關閉的狀态時,你能感受到一束光,你在追着那束光,你會進到”無“的裡面,而你的身體在進入的過程中逐的感覺不到存在。
光裡面的核心是”尋“跟”混“,”尋“是尋找它,”混“是混而為一。你要尋到那束光,複歸于無物。在形容尋尋呵後的東西,不是有的層面,尋尋呵之後的東西是謂忽恍,恍是一個光點,你在尋尋呵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光點。而這個光點其實是每個人都有,就如同你在迷茫的時候但心中的又有一些希望一樣。
這個希望其實就是你的光點,你能感受到内心是有一個燈塔的,但你無法說清楚它的具體形狀與顔色。”恍“在說文解字是”不分明“的意思,這時你與它合二為一,感受到混沌的世界,你進入到了道裡,”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其“就是道,随着道進入後,你看不見它的尾,你迎着它卻也看不見它的首。
随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你進入忽恍之後是看不到頭看不到尾。為什麼進入忽恍你看不到頭也看不到尾?正如你站在光裡能看到光的尾巴嗎,這是看不到的,因為你置身于道中,你與道合二為一了,你即是道、道也是你。道是混沌的,是無始無終的。
其大無外,小到沒有内在的東西,你找不到邊界,沒有前沒有後沒有始也沒有終,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的心與道是一起的。善終如始,你用平常的心去做該做的事,你不會激動,如果你消耗太多的能量于開始就會堅持不了。所以,不要太用力。無始無終,就是不斷的反複,沒有開始沒有結束。
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能看到邊界的東西就離成壞敗空不遠了。老子想告訴我們的是用平常心去做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用力過猛。不斷去修練的過程很重要,結果不重要但過程卻非常重要。正如賺錢是附帶的,要正心正念正覺才可以與道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無身,無身就可為腹不為目了,就能做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當你與道合二為一時,你就能創造奇迹。老子告訴你了操作步驟,如何去做。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始之道是說天地未生的無極混沌合一的本源大道!禦今之有:今是指我們現實的三維低級世界!這兩句的意思是:無極混沌合一的本源大道,是生化萬物運行天地日月星辰的本源,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的無始無終,虛空玄妙 是一切的總綱紀!
大道的特性,雖然難以名狀,捉摸不透但也并不神秘,它就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的心裡,想要悟得道的要領,就要深信不疑,返觀内照,從内在着手,不着于聲色,不執著有無,慢慢放下私欲,靜心内察,自然就進入了衆妙之門,進入了道門之後才能修得超脫之法!
條條大道通羅馬,因為佛家深知執着于肉身感官對悟道的阻礙,所以進佛門就要斷六根,首先從行為上去終止人繼續執着的心,是行後進修再進悟!道家講無為守靜,講大道本源,屬于悟後進修,哪一條路都可以悟得真理,就看個人的緣分了。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是無象的不是有形的,道到底是什麼如何接近道如何進入道。十四章更多的是操作手冊,若第一章講道的總綱,那麼這一章主要講了如何進入道。你一直向外求,一真被眼耳鼻舌身帶跑偏了。老子告訴我們一直以來的狀态是一直在向外求,沒了精氣神。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操作步驟,這是心法也是功法。
從第十章開始就告訴我們操作方法,一直往後越來越細,前幾章告訴我們框架,而本章則告訴你修煉的心法以及操作順序:
第一步心法:”虛其心、弱其志、食其腹、強其骨“,在一個大環境裡人在改進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的能力,正如人進入社會之前的操作方法,先從肉身去修,先去虛貪嗔癡曼疑的心等,老子在此先要開啟世人的心智;
第二步心法:”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進入到社會之後你應該如何去做、去修,這一步主要指修自身的内在,挫自己的銳氣、解自己的紛擾、和的是一束心光,同其塵回到自身解決自向的問題等;
第三步心法:”尋尋呵不可名也,複歸于無物“,這是第三步進入打座的狀态。恍惚的恍,是為無物之象,尋的是光即内在的光,入定的狀态時看到的那一點或那一束光亮。這一段前面都說的是操作方法,到了結尾老子告訴你“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君子與小人外在來看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别是在于君子能控制自已的心,到了這裡就是道紀。
執是手拿的意思,你做到了前幾個步驟,道就已經在你手裡了,你進了惚恍的世界,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你感知到了這個東西的存在,就執今之道了。”今“是指當下的意思,我手執着當下的道。”禦“是駕馭的意思,你手持當下的道就能駕馭當下的所有。正如你當下十分專注于某物時,你就擁有了此物。
比如你在玩遊戲,你就擁有了玩遊戲的快樂。執今之道是進入了道裡,你及吾無身了。即陰陽合和了,天下萬物生于有,而有生于無,而萬物都由道而生。說的是當下與未來,你執有當下的道,那麼未來便有無限的可能。專注于當下的學習就擁有了未來,”已知古始“即你知道萬物的開始是從哪裡來的?
人類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老子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世人是從”無“中而來,現代的科學實際都是在解釋過去未解的自然,我們的重點是要覺而不是解釋。
無可以生有。”已知古始,是謂道紀“,道也是有紀律的,這一章講的是道紀,道是指任何東西都有其規矩及道理。互聯網打開了世界,但每個節點都是有規矩的。任何一個東西都要有道有理,能搶走的都不屬于你,完合屬于你的是命與運,你能自已做主。
第一章講了道的總綱,本章講了道的紀律。本章思想既是對“道”的特性的描述,也是老子方法論的體現。如何對待世間萬物,如何處理紛雜的事物,那就是認識到支配它們的“道”的規律,“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通過對發生過的事物規律的探索,認識到現今的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不違拗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讓它們順道而行,則可“無為而治”。你進到了道裡執的是當下的道,你就能擁有所有了。你若專注于當下的每分每秒,就能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
老子是要向我們闡述一種思維方式。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捪之不得,這些恍恍忽忽的東西是什麼?是人們通過“道”認識出來的思想和知識。“持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就是要學習前人認識自然所總結出來的知識,用這些知識進一步探索自然奧秘,再總結出更新的知識,以指導後人更深層次的探索更深層次的自然奧秘。“持古之道,以禦今之有”。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我們判斷事物,在當今找不到根據,就到古代前人的經驗中去找。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賢就已經意識到了,借鑒前人總結出來的現成經驗,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這樣做事成功的概率會大大的提高,失敗的可能性會壓縮到最小。
相傳,孔子的弟子子貢南遊楚國完畢,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岸時,看見一位老者正在整治菜地,隻見他挖地道通到井中,抱着甕從井中取水,然後來灌溉菜園,非常費勁而收獲很小。子貢便好心的告訴他:“如今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地,用力很少而功效頗多,老先生你不想試試嗎?”于是子貢便詳細為老者講述了這種前輕後重,使用重力汲水的機械“桔槔”。
不想老者非但未曾領情,還将子貢譏諷一翻後趕回魯國。并說子貢介紹給他的工具,是會使人性淪喪,喪失純樸素白之心的巧智之物。子貢返回魯國,便将這件奇怪的事兒告訴了孔子,孔子告訴他,這應當是位治内不治外,既追求内心純白不偏的,修行上古混沌氏之術的老者。并說關于混沌氏之術,并不是他和子貢所能認識的。
但本欄認為,按照莊子的講述,這位拒絕使用“桔槔”的長者,應當就是老子筆下“萬物作而弗始”,弗正萬物初始,内心純白不偏的修行之人。因為他曾這樣對子貢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老者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裡聽說,運用機械必然産生投機取巧的事情,而産生投機取巧的事情之前,一定是先存了投機取巧的心思。這樣的心思留在胸中淳樸之心就無法獲得,純潔空明的心境也不會完備,進而精神無法專一安定;而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不會承載他的内心。我不是不清楚你所說的汲水方法,隻不過我感到羞辱不願那樣去做。”
由此可見,莊子所述的老者内心,深悉天地均衡之理,如同老子“智慧出,有大僞”的勸告,要知道智慧是把雙刃劍,明晰真理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制造虛僞的利器?如此一來,我們應當大緻清楚何為聖人獨異于人?因為聖人為腹不為目,隻會根據自身的合理需求,适時的進行取舍。
駕馭外物為己所用,卻從不會被外物所馭。但普通人大多深陷欲望無法自拔。在欲望的漩渦中熙熙攘攘,如同享受豐盛的宴會,如同春天登台欣賞美麗的景色。似乎在欲望面前,隻有聖人能夠保持頭腦的清醒,合理适時的運用取舍,不放縱自己尋歡作樂。
因為聖人心中時刻都銘記着陰陽平衡的萬物創生之理,尤其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當代,深知且笃行适可而止理念的人還有幾位?能夠發自肺腑的齊物,齊同是非。心量廣大,譬如虛空。無是無非,無善無惡。心如佛土,深知自性真空的又有幾位?
可以說“持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的思想體系,對中國人來說影響非常深遠。
本章釋義 : 需要從兩條個維度來看:
一是老子從個人修行法門的維度給出的操作心法;另一個維度便是老子的社會科學維度即聖人是如何治世的。
老子闡述了需要矯正視力才能看到的事物,被稱為微;需要矯正聽力才能聽到的聲音,被稱為希;需要矯正感官才能獲得的結果,被稱為夷。以上三個問題無法詳細追究,故混淆為同一個整體。它的上端并不顯明亮,下端也不晦暗。但卻連綿不定,無法名狀。
周而複始,如同消亡。因此被稱為沒有形狀的狀态,沒有形體的景象,被稱為仿佛。跟随它看不到它的結束,迎接它也尋不到它的初始。但把握道便能夠駕馭萬物,反知初始,這便是道的運行綱紀。而《道德經》需要整篇來看,因為從頭到尾是邏輯相通的。道德經開篇,引申出開天辟地的混成之物——“混沌”。
在《道德經·第一章》結尾旗幟鮮明地指出,道便是破解衆多奧妙的共同門徑——“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因此從第二章開始,老子便一直在教授後人如何正确的理解并運用這種性質。如“萬物作而弗始”,矯枉萬物的初始,便是在陰陽對立的基礎上,進行的确保統一與對立并存的和諧處置。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的論述,則進一步夯實了矯枉事物初始的必要性。故老子認為“尚賢”“貴貨”“見欲”均是行為不均的不良開端,有違陰陽平衡的大道之理。故提倡“萬物作而弗始”,矯枉萬物初始的治世宗旨。而之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則進一步明确了聖人之治“陰陽并舉,剛柔并濟”的運用宗旨。
為什麼如此說?因為《帛書老子·第二十三章》與之後的《二十八章》記載的非常清楚“聖人執一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如此本欄認為,第三章闡述的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與之後的“弱其志”“強其骨”,均是後文總結的聖人治理天下的共同範式,執一守中與陰陽平衡。
包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的論述,也同樣如此。遵循同樣的是不偏不倚的均衡之道,平衡之法。如此,在聖人看來“虛其心”與“實其腹”,“弱其志”與“強其骨”,精神教化與民生教化是一整套相輔相成,陰陽不離的上古“混沌氏”修行法門。而關于混沌氏之術,《莊子·天地》中曾略有記載,說它是一種在春秋年間便已逐漸消亡,以陰陽和諧為理念的古老修行法門。
本章本欄為何要保留《帛書老子》“恍惚”的通假字“沕望”?本欄認為,“沕呵,其若海。望呵,無所止”描述的應當是,聖人無法建立确切是非觀念的複雜認識與無奈感慨,因此感歎——道的狀态似乎如此,但它的範圍卻如同大海般浩瀚;道的形象好像如此,但他它時刻都在變化沒有停止。
還因為《帛書老子·第二十一章》,描述大道狀态的“孔德之容”時記載:“道之物,唯望唯沕。望呵沕呵,中有象。沕呵望呵,中有物。”說,道中的事物,存在于似乎與好像之間,既仿佛間。似乎與好像之間,存在着景象狀态。好像與似乎之間,又存在着确實的事物。
這便是本欄注釋《道德經》的宗旨,類似的說法必須意義相通,絕不能這裡一套說法,那裡又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說法。因為大道隻可意會,無法言傳。故死扣字眼,與自掘墳墓無異。而之後“随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
執古之道,以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的論述不過是“雖然大道的變化永無止盡,但卻環環相扣,根據自然而然的邏輯線索把握未來,反塑初始,這便是自然的運行綱紀”。
雖然均衡是易學的基礎,但也分為陰陽平衡,三才平衡,四象平衡,五行平衡等諸多分支。而據本欄所知,學三才看《周易》,學五行看《黃帝内經》,而學四象具體看什麼還不确定,因為星象的問題一直都是避諱,古人也多以此為妖,謀利惑衆。建議慎入慎言,效法孔夫子的治學精神,子不語怪力亂神,知其神不知其所以神的問題,一概敬而遠之,存而不論。
闡述了道的五個概念:
這一章主要讨論道的形象和規律問題,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紀”五個概念。
什麼是“夷”?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稱之為“夷”,看不見并不代表它不存在,隻是它無法被我們用眼睛認知罷了。我們站在平地上極目遠眺,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但不能說看不見的那些東西就不存在。客觀存在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時時刻刻在對人發生影響,我們隻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規律,而不是與大道背道而馳。
什麼是“希”?耳朵無法聽到的聲音,稱之為“希”,它的特點是細小、缈遠、輕微,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我們聽得真切,除此之外,還有距離因素,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有一定的範圍,所以距離也會令我們無法聽到一些聲音,大道即使有聲,也不一定會被我們聽見,因此我們常說“大道無聲”。
什麼是“微”?大小無法被感知的東西,稱之為“微”。大道就是那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它無法用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所感知。
希、夷、微這三個概念無法窮究道的本源和真正内涵,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一”。什麼是“惚恍”?形态若有若無、無法用概念來涵蓋,隻能用心靈去通達;無法用感官去體驗,隻能用身心去感知。對于這種模糊而又深奧的、亦真亦幻的狀态,稱之為“惚恍”。什麼是“道紀”?簡言之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認識和理解“道紀”比認識大道本身更有意義,大道的規律和綱紀能有效地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闡述了道的三個特征
一是自然性,道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宇宙萬物和人類之中,隻支配事實有序運行,不受任何行為而消失,更不強加自然界宇宙萬物和人類,人類可以認識它,遵循它,造福人類平衡萌生消長。人類要随從道,與道一樣保持自然狀态。
二是和諧性。當道遇難遇災遇害時,不驚不慌,不知不覺,猶如往常一樣運行變化着,從不因消極的、危險的、危害的處境而改變。總是保持着和諧有善厚德的本性。
三是永久性。道之所以能長久,它無分别心對待于萬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别,不喜惡榮辱,不親親疏疏。不受任何驚豔名利和權勢之誘。更不受何時何地何景何象等影響。無私無利無求,始終保持透明的狀态,不變形、不走神。所以,它長久,并主宰自然界和宇宙萬物及人類世界。
延伸閱讀之修行心法
人類感知外物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視覺、聽覺、觸覺;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體觸(摸),認識了解身邊的事物;但道卻和我們所了解的世間萬物截然不同,道是一種客觀規律,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要把握“道”的運作規律。
所以人們“觀古而知今”、“觀物而之人”、“觀一而知萬”,這都是對道的總結。人們常說的“聖人”就是因為比平常人更能參悟到“道”的規律,所以他們能順道而行,能善治萬物,能無失無過,能無憂無懼。
我們也可以做個實驗,讓大腦、眼睛放松,眼睛自然睜開,不要去看某個點,也不要把意識集中在“看”上,而是讓事物反射的光,投入到我們的眼睛裡。此時,會不會發現,進入眼睛的畫面,在不進行辨識的時候,就是一個整體,這個畫面甚至有些模糊,就像混沌一樣。但是當我們去回憶時,畫面卻能清晰的再現。
我們還可以做個觸覺的實驗,當身體放松時,我們會感覺身體的重量壓在地闆上,同樣也會有大地向上的支撐感;我們還會感覺到頭頂着天,太極裡叫“虛靈頂勁”,還會感覺到空氣在頭上的流動。當我們把這些感受,整合化一,就像“天地人”連在一起了。同樣的方法,把聽覺、嗅覺、味覺也都放松下來,加入到上面的實驗中,這個覺知整體是不是更大了?這種感覺,就是古人說的“天人感應”。
然後,我們不斷的放松感官,讓自己更為“清靜”,讓覺知更為客觀,并且随着“清靜”程度的加深,覺知範圍也會越來越大,就像初時我們隻能覺知到表皮,但是當我們靜下來時,便能慢慢的察覺到汗毛附近的空氣流動。清淨清淨再清靜,讓覺知的整體客觀客觀再客觀,讓覺知的範圍擴大擴大再擴大。最後,一個客觀的、整體的景象就呈現在我們腦海裡了。
知了整體,明了細節,就剩下力行了!所以文末說到“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一個“禦”字,道出了“道”的真谛,那便是“制天命而用之”,那便是行道!
補充學習,對于喜歡佛經的朋友,最後一部分的理解可以參照《心經》或者《圓覺經》中的“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引申為現實意義
第一,以自然、和諧和長久之道,造福人類和自然界和宇宙萬物。
第二,以自然、和諧和長久之道,改變家庭和孩子命運,成就根深葉茂的家業和自己的事業。
第三,以自然、和諧和長久之道,處理好人類、社會、企業、單位、家庭和親友的關系。
第四,以自然、和諧和長久之道,修心養性,永葆健康快樂長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