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濟
上面的分析都強調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因素。但大家知道,收入變動并非影響消費的全部原因。尤其在短期内,有時邊際消費傾向可以為負數,即收入增加時消費反而減少,收入減少時消費反而增加:有時邊際消費傾向會大于1,即消費增加額大于收入增加額.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會影響消費行為.
下面選擇其中重要的依次簡述。
1.利率
傳統的看法認為,提高利率可刺激儲蓄,但現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提高利率是否會增加儲蓄,抑制當前消費,要根據利率變動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而定什麼是利率的變動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及收入效應?當利率提高時,人們認為減少目前消費,增加将來消費比較有利,從而鼓勵他增加儲蓄。利率提高使儲蓄增加是利率變動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來的利息收入增加,會使他認為自己較為富有,以緻增加目前消費,從而可能反而會減少儲蓄。這種儲蓄的減少是利率對儲蓄的收入效應。利率如何影響他的儲蓄,需視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之總和而定。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越高,主要會發生替代效應,故利率提高會增加儲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會發生收入效應,從而可能會減少儲蓄。就全社會總體而言,利率的提高究竟會增加儲蓄還是會減少儲蓄,則由這些人的增加和減少儲蓄的總和正負淨額來決定
此外,儲蓄的另一目的是為将來養老或其他某一特定用途。如以将來每年能得到固定金額為目的來儲蓄,則利率提高可減少目前所需積蓄之本金,因此,利率的提高會降低儲著。可見,利率的提高,因會發生正負相反的效果,就全社會而言,難以事前判斷會增加儲蓄還是會減少儲蓄。
2.價格水平
影響消費的另一因素為價格水平。這裡所謂的價格水平,是價格水平的變動,通過實際收入改變而影響費。貨币收入(名義收入)不變時,若物價上升,實際收人下降,若消費者要保持原有生活消費水平,則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就會提高;反之,物價下跌時,平均消費傾向就會下降。
若物價與貨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實際收入不變,照理不會影響消費,但假如消費者隻注意到貨币收入增加而忽略了物價上升,則會誤以為實際收入增加,從而平均消費傾向也會上升,這種情況就是消費者存在“貨币幻覺”
3.收入分配
前面說過,高收人家庭消費傾向較小,低收入家庭消費傾向較大,因此,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國性的平均消費傾向就會比較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全國性平均消費傾向就會較小
4.社會保障制度
通常來說,社會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費,否則儲蓄意願要增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