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新的《課程标準》的頒布,語文教學的熱點,必定會從有關名著的整本書閱讀轉移到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學習上來。所以,我這個文章,不是蹭熱點。當然,我寫這個文章,也沒有“牆倒衆人推”之意,因為在名著閱讀還很火的時候,我就寫文章明确提出,以應試為導向的名著閱讀隻能是死路一條。具體可以點擊查看《以考試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隻能是死路一條》。
既不是蹭熱點,也不是牆倒衆人推。那又是什麼呢?我隻是想就如何讀名著這個問題談一點兒淺見。因為不管《課程标準》是否作為重點倡導,名著閱讀都應該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抓手。
名著閱讀的導向一定要對,如果導向錯了,各種大力推行的所謂名著閱讀,最終隻能是南轅北轍,越熱鬧,越努力,距離正确的目标就越遠。
我們很多人,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一定在書店中看到這樣的專櫃,專門賣學生閱讀的各種名著的專櫃。這些名著有各種出版機構出版的,而且通常不是單擺浮擱的一本,而是一套一套的,或者說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并且一定會在最醒目的地方标明這是新課标推薦的名著。不隻是在實體書店如是,在網上書店也是如此。
這類書籍,通常還不隻是販賣名著本身,而是同時要販賣名著導讀,也就是在名著之外,要附加很多導讀的内容。
導讀什麼呢?
一般不外乎有這樣幾個部分,一個是要在導言中除了介紹與這本名著相關的内容之外,還要特别強調這本名著與考試的關系有多麼多麼的密切,最好能讓學生産生這樣一種錯覺,買了這本書,關于名著閱讀的相關問題就可以輕松搞定。
然後,在名著的主體部分,還會有旁批或者段間評點,這樣的旁批或者段間評點,通常也都是以試題或者類似試題的面目出現。
以《水浒傳》為例,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部分,很可能要在“且說魯達尋思,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約莫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迳到狀元橋來。”這段話旁邊提個問題,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魯達什麼樣的性格特點,或者直接給出答案說這說明魯達心細如發。
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部分,很可能會在“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等語句旁邊,要求學生批注一下這個“緊”字為什麼用得好。
通常,在這些書的末尾,還會附上全國各地的中高考試題中與這本名著相關的曆年真題,讓學生在讀完了之後自我檢測一下,是不是已經完全掌握了相關内容。
作為語文老師,我對這樣的名著導讀書,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态度,絕不會給學生推薦這樣版本的名著。為什麼呢?主要基于這樣兩點理由。
第一、這樣導讀傷害閱讀興趣。
我們很多中年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為了收聽每天特定時段的半小時評書,早早地搬了小闆凳坐在收音機旁邊,聽劉蘭芳、單田芳、袁闊成等講《嶽飛傳》《白眉大俠》《三國演義》。專心緻志地直到聽完“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才戀戀不舍地關上收音機。之後,小夥伴們還會叽叽喳喳地議論一番,哪個人的武功更高強,哪個人更聰明之類。
試想,如果在當年,每個人在聽評書之前,發一個這樣的任務單:
請你在聽完這段評書之後完成下列任務。
1.請你簡要概括這段評書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每件事不超過10個字)
2.請你結合具體情節分析一下本段評書的主人公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3.這段評書中的主要人物和你聽過的哪個評書中的主要人物很相近,試結合具體情節做出分析。
如果有這樣的任務單,你還會那麼期盼着聽評書嗎?還會覺得聽評書是一件極其愉快的事情嗎?恐怕但凡心理正常一點兒的人,都不會覺得愉快吧。這和帶學生春遊,在春遊之前,老師布置回來之後每個人都要寫一篇有關春遊的作文是一個道理,很多學生甯可不去,也不想背負着任務去遊玩。
閱讀是要有興趣驅動的,如果我們通過這樣的一道又一道試題,把名著切割得七零八落,那名著讀起來還有什麼趣味呢?
第二、這樣導讀違背閱讀規律。
由于學生習慣于刷閱讀題,習慣于讀這種導讀類的名著,直接導緻的結果就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給出具體問題的引導,就不知道該如何讀書。這實在是一大危害。
名著的特點是常讀常新,常讀常深。怎麼能夠隻就某一個指定的點來思考呢?怎麼能必須往規定的某個角度思考呢?怎麼關于名著的解讀,還有了标準答案了呢?這些都是完全背離閱讀常識的事情。但現在這樣的事,卻變得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也許有人會說,從前不是有諸如脂硯齋評《紅樓夢》,金聖歎評《水浒傳》,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李卓吾評《西遊記》之類的名著點評嗎?怎麼今天就不能接受名著導讀的存在呢?須知那些人點評名著,隻是在說他們的一得之見,并沒有像今天這樣,就是為了備考應考那麼功利十足啊。況且,再退一步說,我們有多少導讀的水平,可以達到他們那種水準呢?
當然,這個事兒也不能完全怪出版機構。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因為有需求,所以,就有了供給。歸根到底,是急功近利之心在作祟。總是想走終南捷徑,而實際上讀名著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那既然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該怎樣讀名著呢?
我以為,一方面,老師和家長要激發孩子讀名著的興趣;另一方面,又要給孩子充足的讀名著的時間。至于名著的版本,我建議“素顔”就好。出版機構踏踏實實地把名著本身印刷好,不要來那麼多美顔,不要加那麼多的濾鏡,美白,磨皮,甚至大眼睛雙眼皮之類的特效。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很多事情,該回歸本質還是要回歸本質,沒必要搞那麼多“花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