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一味,必異他耳。
一地之味,必得之于斯矣。
溯其源,鎮巴菜乃域外之菜。何也,兼承湖廣巴蜀,擇其要而化用,師于彼而長于彼;稽其根,鎮巴菜乃本地之肴。何也,源自本鄉故裡,應水土而生成,出于斯而兼乎外。
千年傳承,源遠流長;楚香蜀味,辣神鹹魄,終成一菜!
洪荒漠漠,斯地久矣。清定天下,湖廣填川,插占為業,生齒日繁,康乾年間,土著僅十之一二,湖廣巴蜀者衆,故飲食有荊楚之緣,巴蜀之脈。
若烹饪之法,取其蒸、煮、焖、炒,獨加一個鹵;口味中取湘菜之濃郁而匪厚,擇巴蜀之麻辣而不過;少魚水之材,則代之以豬雞,變湖廣圓子為鎮巴丸子,以慰桑梓情懷。
然一水一人,一地一菜。斯為巴山腹地,山高坡陡,千溝萬壑,林竹遮蓋。水土定胃口,胃口定菜肴。雲霧缭繞,濕氣滞重,當祛瘀濕;長飲竹根水,慌心乏力,當彌油脂;爬坡上坎,汗流浃背,當補鉀鈣。山民爽直率性,極好面子,菜品盡量豐碩且養眼,于是,溫辣、微膩、偏鹹,定其口味,豐盈、鮮亮、分明,鑄其外觀,見菜見性,特色成矣。
凡言鎮巴菜者,臘肉當不可避也。
養好生豬,為立家功勞:摞圈、選仔、飼養,樣樣不少;熏好臘肉,關乎媳婦美譽:臜鹽、火功、時令,環環相扣;做好臘肉,乃廚子本分:炖焖、蒸炒、涼拌,處處見真功;吃好臘肉,是賓客齒福:盛宴大餐,小聚零食,口口好名聲!
公元二〇一〇年,鎮巴臘肉成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公元二〇一三年,成功注冊國家地理商标。鎮巴臘肉,終成正果。
洋洋大觀兮,群英荟萃;琳琅滿目兮,共享其美。
鎮巴菜王,非瓤肘子莫屬。前有九種調料,大小三十道工序;後須蒸、炸、餾過三關,調味,壓胚,刀工抓三要;君不見,肥瘦相間而油光潤澤,肉皮金黃而肥肉透亮;一朝佳肴出,美味天下驚。得益于程公夜宴張飛,成熟乎孜孜百代相傳。菜刀需要爺孫提,菱形瓤子連着皮,此之謂也。
五花肉出籠倒扣,雪盤金肉,但見軟糯滑膩正相宜,肉片爛香下飯又下酒。豈待主人邀,蠢蠢欲動筷,一舉得名“大刀粉蒸肉”。
将臘肉煮熟撈起,案上過刀,但見紅白相間好分明,晶瑩剔透養眼且撲鼻。安耐端上桌,刀下搶入唇,浪得其名“菜闆上的肉”。
摘淩晨未裂花朵,處子蓓蕾進口齒,嫩爽醇厚,葷素合璧,油而不膩,朵朵都是初戀——此樹花菜炖臘豬蹄是也。
趁寒冬臘月進補,地标産品入肺腑,平肝息風,肉質緊實,口感筋道,口口皆為大補——莫非野生天麻炖土雞者乎!
大菜有大菜之牌面,小菜有小菜之絕妙。
大山裡少魚蝦,小魚鑽進荷包蛋,當怪不怪;小西施藝不精,豆腐不成成渣渣,純屬意外。臘耳臘髒組團拼盤,口納百味;臭老婆葉子變身神仙涼粉,悠哉悠哉。
縱開天眼,不能盡覽菜譜萬端;今有百口,不能述其江湖一派;莫如提綱挈領,一言而概。
源于移民原生地,植乎鎮巴本鄉土,因地制宜,兼容其懷,熏、蒸、煮、炒、鹵為其法,文香、溫辣、微膩、偏鹹承其脈,色彩澤潤分明,臘肉獨步域外。形如大丈夫之健實,性似小媳婦之自在——鎮巴菜是也!
荊楚問餘香,巴蜀呈氣派;辣傳其神,鹹鑄其魄;獨舉一家,鎮巴菜,我的愛!
作者:梅冬盛
來源:鎮巴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