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文學體裁分類?韻文體包括詩、詞、曲、辭賦、骈文等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簡述文學體裁分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韻文體包括詩、詞、曲、辭賦、骈文等等。
1、詩
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詩作為我國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源遠流長,成就顯著。其發展脈絡為:
(1)上古先秦時期 詩歌起源創作時期。代表作品為《詩經》《楚辭》。《詩經》以四言為主,多用賦、比、興手法,代表現實主義源頭。《楚辭》以七言為主,裡邊多加“兮”字。善用想象、象征、誇張、比喻等手法,代表浪漫主義源頭。
(2)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詩歌以五言為主,既有浪漫主義作品,又有現實主義作品,表現手法多樣。這時的代表作品有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還有以曹氏父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的作品,特别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成就甚高。
(3)唐宋時期 詩歌發展的繁盛時期,唐詩的成就是把古代詩歌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李白和杜甫代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的最輝煌成就,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詩風,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作。除“李、杜”以外,唐代還出現了邊塞詩派、田園詩派,以及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成就都非常突出。唐詩發展到了宋代,出現了傑出的詞人——蘇轼、辛棄疾等。他們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此後,陸遊代表了這一時期詩歌的最高成就,寫出了數量衆多的優秀詩作,成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4)元明清時期 詩歌發展的繼承藝術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繼承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也出現了一些重要詩人,創作了一些有名的詩作。如顧炎武的《精衛》《秋山》,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詩歌同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其樣式特點是非常突出的。這一點我們尤應注意。
2、詩歌分類
(1)按内容說,可分為叙事詩(如《木蘭詩》《石壕吏》等)、抒情詩(如《夢遊天姥吟留别》《涉江》等)、哲理詩(如《登鹳雀樓》等)。
(2)按形式說,可分為古體詩、格律詩、詞等。
①古體詩 又稱為古風。唐朝以前的古詩均為古體詩,它包括《詩經》《楚辭》、樂府詩、南北朝民歌等。唐朝以後也有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等,每首詩字數不定,句數不定,平仄用韻不嚴格,像樂府詩,标題又常加“歌”“引”“行”“曲”“吟”等名稱。
②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指唐朝以後的古詩。說它為近體詩,就是因為有嚴格的格律限制要求。作詩是絕對不能違背格律的。近體詩有哪些格律要求呢?我們先說,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又分為五絕和七絕。五絕每首詩四句,每句五言,全詩共20字。七絕每首詩亦四句,每句七言,全詩共28字。絕句可看做是律詩的截取。律詩可分為五律和七律。五律,每首詩八句,每句五言,全詩共40字。七律,每首詩亦八句,每句七言,全詩共56字。這就是說,格律詩首先必須遵守字數規定,不得少,也不許超過;其次必須遵守平仄、對仗、用韻的規定。這裡,我們先弄清律詩的幾個名詞:一首律詩共八句,共分四聯,每兩句一聯;一二兩句叫首聯,三四兩句叫颔聯,五六兩句叫頸聯,七八兩句叫尾聯。颔聯和頸聯四句必須對仗。每聯的兩句,前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由此,我們可以掌握平仄、對仗、用韻的規定: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上下平仄相拗。對仗句上下詞性相同,聯與聯之間平仄相粘,上聯對句第二字,與下聯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押韻押在偶數句上,押韻必須為平聲韻。這些就是格律詩的嚴格限定,隻要掌握了這些規定,就可選字、選句入詩,就可将打亂順序、混雜在一起的格律詩重新組合起來。
③詞 又叫詩的别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産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于抒情,極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決定了每首詞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随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内容上不好分類,但按照字數的多少又可劃為:58字以内為小令,不分段。59字至90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阕或上、下片。91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内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④曲 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于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隻含一支曲子,而套數是令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順序一般倒寫。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後用尾結束全套曲。如《越調·天淨沙·秋思》就是小令,《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就是套數。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隻能用一個宮調,如《窦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淨(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蔔兒(老婦人)、醜(小花臉或三花臉)等。說到曲,就要了解宮調和曲牌。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格。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于一種宮調,宮調是音樂術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⑤辭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最早見于諸子散文中,後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漢代正式确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骈文方向發展,叫做“骈賦”;唐代又由骈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辭賦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注重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鋪采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側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較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⑥骈文 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字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内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較有名的有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