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活的終結者

生活的終結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09:00:54

生活的終結者(生活的三部曲)1

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 豐子恺

姚 謙

突如其來的災難,像是老天要求所有人各自回房自省,上次相類似的體驗,已經是十七年前了,被迫深居簡出幾個月,隻不過那時的網絡社交平台還不發達。近來又是這樣的生活,我在似曾相識而又不盡相同的經曆中擺蕩,隐約感覺所有的心理活動,如三部曲。

這些日子,我逐漸辨析出有細微差異的兩個名詞:難與災。凡是能夠通過計劃、思考和預防解決的事情可稱之為“難”,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就算是“災”了。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應該是災,而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災是難,為避免更多主觀紛争,用“擾亂”來稱許是恰當。初之“亂”,來源于恐懼,伴随恐懼而來的,是人為的紛擾,這給原本就很困難的事情增添了許多不安。今日世界仿佛還逃不出這樣的宿命——網絡社交媒體既是助長紛擾的重要源頭,又是提供真實消息的最快平台,但謊言與真實的數量對比懸殊。每個人因為害怕而被激發出不同的反射動作,憤怒、激動、憐憫、悲傷……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故事。

平日裡,社交媒體就大量存在兩種内容,一種内容是為累積數據而填充的短數據,需要将其置入因不同目的設計出來的各類圖文;另一種内容純屬發洩。網絡社交平台絕對是責任支出最廉價的出口之一,平台商早已覺察其中的商機,以各種形式裁剪、拼貼、包裝内心的不安與憤怒,靠此度日,所以在不平靜的時候,社交平台往往是最危險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比病毒傳播速度更快的是虛假消息,在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社交平台是最讓人沮喪的地方,也能讓人窺見真實的人性。過多的信息湧來,我們必須要比平時更費力,從中篩選出少數真實而有價值的信息。在篩選之前應該如何防止被他人的主觀情緒幹擾?如何避免不适當的同情心被激起?最重要的還是提醒自己不能随波逐流。

跳出自我的視角,每隔一段時間災難的來臨,都能找到其中潛藏的成因。每天不斷變化的疫情,總像在提醒,它的到來可能是為了敦促我們是時候放下主觀所延伸的情緒,網上所有亂哄哄的聲音,其實都在考驗自己能否有能量仔細思考,去重新定義那些累積已久的成見。面對恐懼與慌亂,耐心才是仔細思考的最大能量;匆忙地從網上或者留言中抓取安慰,都是空虛的徒勞。擁有安靜思考和理性搜尋相對有價值意見的耐性,是此時此刻最必要的自我考驗。

疫情的蔓延使得許多活動取消,假期被迫延長,深居簡出的生活迫使我把觀外已久的心思,轉向一場對于自我耐性的練習。我開始按捺自己使用社交平台的習慣,先規避掉擾亂情緒的病毒,定時閱讀少量中立客觀者的訂閱頻道,挑選可以提供有效數據佐證的信息,跳過那些彌漫着個人情緒的短文。近年來我越發感覺網絡短文已經成為消減人們深刻思考的利刃,無論是撰寫還是閱讀。

除了偶爾與親友聯系,這段時間我幾乎都在一個人的閱讀與閱讀後的思考中度過。我開始專注于閱讀書籍、長文,趁此機會奪回被網絡主宰太久的生活,掌握對自己的主權。讀書之外,還有許多精彩的紀錄片待讀,無論藝術、科學還是曆史,回歸自己之後,我發現許多知識好像開始跟自己有關。居家避疫幾周,加之社會對病毒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雖然未知仍在,但是恐懼已消減,如今隻剩長長的等待。

封閉式的思考固然有其創造性的動機,卻可能落于偏頗,理性選擇的閱讀能平衡在思考之餘的養分補給。所謂“理性選擇的閱讀”,即不過分偏執,不完全按照自己的喜惡閱讀,這是要不停提醒自己的事。生而為人難免主觀,“主觀”類似心理上的免疫系統,保護自己在可預見的安全範圍之内,但也極易變得固執,開闊的閱讀常常是避免主觀思考的方法。

*

上周,應出版社之邀,我參加了一個“長夜來信,在日出之前”的活動,與一位身在疫區的朋友互通信件;雖然不知道自己能給予他多大能量,但我十分希望避開媒體平台,去獲知同一時間不同空間者的真實感受。我讀到了武漢白領Kong的來信,他告訴我武漢“封城”三周以來他與幼年女兒生活的感受,同樣也是在慌亂、調整、等待三部曲中的自我對話。

——八點多醒來,繼續在閱讀中焦慮,放下手機,出小區大門爬上江堤吹了會兒風。高處的黃鶴樓,旁邊的大橋,奔流渾濁的江水,背後的臨江大道以及面前少年時發呆、戀愛和打群架的江灘,都安靜得有些可怕,像末日電影;一覺醒來,整個城市隻剩你孤獨。下午,有些遠方的朋友發來問候,互道祝福,多以“一切都會好的”結束。

——開始睡覺、起床、上廁所、做飯、吃飯,督促女兒上課、做作業的日常。偶爾看着、聽着壞消息多起來,并接近身旁,從開始的悲傷、緊張,到逐漸把自己抽離,偶爾猜測一下結束的時間。就這樣,和幾百萬人一起,在這個空曠的城市裡平靜、孤獨地活着,心無波瀾。

——枯坐整天,這種想說又無從開口的情緒,最近日漸濃郁。手機上的信息依舊紛繁雜亂,電腦屏幕上新建的文檔頁面白而刺眼,打字光标在跳動,像人的心跳。相互凝視中,逐漸黯淡下來的窗,提示“又是一天結束”。

同一時間,身處環境卻更嚴峻的人,他記錄的每個字都朝向自己的生命,我怎能隻回以激情的加油?此時,我們意識到生命賦予每個人最明确的事情就是有限的時間,而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各自經曆的快樂和悲傷都是短暫的。當世界給我們出題時,需要先抛開各自主觀的情緒,了解到孤獨後,在等待中思索答案。伴随外在環境的變化,從高于自己理解的閱讀中得到知識,經過對比和自我思辨,進而更多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記得十七年前的那次等待,促使我在台北與北京的“兩城生活”。因為疫情肆虐時,我擔心自己再也回不到北京,那裡有太多人、太多事是我想要擁抱的;經過反複思考,我不想再以遠方友人的角色為自己的生命劃上界限,于是在疫情結束後找了房子住下來,開始我的“兩城生活”。這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決定,來自一場等待中的思考。

隻有不迫切定義、不着急得到答案,才有機會找到更适合的答案。所有的迫切與着急,總會讓自己失去對自我和世界認知的客觀。于是在疫情尚未被完全控制之前,我很多次告訴自己:這是一個等待的時間,等待紛亂過去,等待澄淨的心出現,等待更客觀的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