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是長安弘福寺的和尚,看到唐太宗如此喜歡王羲之,于是發大願心,用12年時間搨描王羲之的字,終于請來王羲之“書寫”了李世民撰的聖教序。唐太宗曾命褚遂良寫了《聖教序》,即《雁塔聖教序》,但有了王羲之集字版《聖教序》之後,《雁塔聖教序》黯然失色;懷仁開創了集字刻碑方式,請來古人為今人寫字,之後大家紛紛效仿。這也算是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之所以珍貴,首先是他摹搨水平之高,幾乎達到真迹的水平;其次是王羲之的真迹不存,存世作品字數不多,聖教序為我們留下了最豐富的王羲之“真迹”。
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臨《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臨寫《聖教序》,是唐以後所有幾乎書法大家必經的一課,有些書家甚至終其一生都在膜拜聖教序。聖教序雖是單字的集錦,但王羲之的每個單字都美到極緻,也獨特到極緻,幾乎就是建立了一套書法美學體系,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是深入骨髓式的。
臨寫《聖教序》,剛開始是很難的。你會感覺,明明每個字看着都很簡單,但很不容易學得像;而且,隻要有一點點不同,哪怕就一個筆畫的形狀或長短不同,立刻整個字就跟原帖判若雲泥。這是因為,王羲之的字有這麼些特點:
1、他從來不肯好好寫字。一個字,本來可以平平穩穩寫了就行,他偏不;他非要每個字都搞點小變化,這裡翹一下,那裡歪一下,這裡松一下,那裡緊一下,這裡繞個圈圈,那裡來個弧線。孫過庭說,剛寫字,要學平正,然後要學險絕,能夠險絕之後複歸平正,這在哲學上叫否定之否定。王羲之的平正,是在險絕基礎上的平正,是第三層次;而很多人看王羲之的字,隻能看到流利和平正,隻能看到第一層,卻看不到險峻、奇趣和節奏的巨大變化,貿然稱王羲之媚俗,其實是他自己眼力水平不夠的問題。一個影響了中華書法文明的偉大書法家,如果你瞧不起他,隻能證明你的無知和膚淺。
2、寫王羲之的字,每個字都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才能把那種雄健感、爽利感和優美感同時照顧到,失去任何一方面或者片面強調某一方面,都不是王羲之,而要比較全面地表達,就需要全力以赴,不容分一點神。
3、碑刻就是碑刻,在刻上石頭的過程中,必然會失去很多細節。《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再精美,也不能與墨迹相比;因此,書寫時,必須時時回想王羲之墨迹,尤其是《蘭亭序》、《喪亂帖》、《得示帖》、《二謝帖》、《孔侍中帖》等帖的用筆,用到這個碑刻版的臨寫中來,尤其,是要還原筆尖的動作,還原書寫時節奏快慢的變化,還原墨色的變化。這需要很深刻的體會,值得一輩子揣摩。
4、懷仁集字再好,章法畢竟不是王羲之的章法了,字是一個一個碼的,雖然碼得有點小講究,但比起書法家自然的書寫,這種碼法畢竟是生硬的。臨寫時,我刻意稍微改變了點字與字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想改得自然點。這個很難,也很有趣,在臨寫的過程中必須加進創作的因素。
▶圖文來源《百日百帖:中國書法名帖導臨》
如有需要“泛讀”中國傳統書法,《百日百帖——中國書法名帖導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百日百貼”挑戰圓滿完成後,藍霖在四海書院書友的幫助下,《百日百帖:中國書法名帖導臨》一書順利由西泠印社出版。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直接購買《百日百貼》[來看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