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尺整張誡子書

四尺整張誡子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5:09:48

原文是:“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恭儉謙約”這個詞的每一個字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實質内容。這四個字合并在一起使用,目的是用恭、儉、謙、約四個方面規範人的基本行為,體現人的基本素質。為了便于理解,以下進行逐字解讀。

四尺整張誡子書(素書恭儉謙約)1

“恭”是恭敬、謙遜,和善有禮貌。例句有:“在貌為恭,在心為敬。”(《禮記·曲禮上》)意思是,“恭”與“敬”是并不相同的。待人謙遜有禮貌是““恭”;發自内心的仰慕尊崇是“敬”。可見,“恭”與“敬”聯結在一起,才能體現恭敬的表裡如一、真情實意。孔子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顔淵》)孔子認為:君子敬而有真心,恭而有禮貌,就會有很多朋友兄弟。

那麼《素書》中的““恭”是什麼意思呢?筆者以為,《素書》中的“恭”是示意身居上位的賢人君子在該“恭”的時候要“恭”,該“恭敬”的時候要“恭敬”。

例如,對待家族成員中的長輩,就應該“恭敬”,因為這種恭敬是固有的、不容變更的、具有一定強制性,同時受到整個社會的承認和監視。又如,下級對待上級,員工對待上司,也應該“恭敬”。雖然這種恭敬有人感覺心不由衷,但你依然要恭敬,因為你恭敬的并不是上級、上司這個人,而是他那個職務和地位。而他的職務和地位代表的是一種權威,權威必須樹立,權威必須敬畏,所以這種恭敬也是必需的。

對長輩要恭敬,對權威要恭敬。那什麼情況下應該是“恭”呢?對于國家來說,國際交往,迎來送往的外交活動是“恭”。除此之外,發生在民間謙遜有禮的人際交往也是“恭”;還有就是朋友的朋友,親友的親友,熟人的熟人,見面後經過介紹相互認識寒暄,态度和善,禮貌有加,這種禮節性的親熱也是“恭”。簡而言之,一切懂禮貌、守規矩的行為都是“恭”。“恭”與“不恭”,這是體現一個人素質修養優劣的基本條件之一。

儉:節儉、節省。例句有:“儉于财用,節于衣食。”(《韓非子·難二》)“儉”同時還有約束、不放縱的意思。例句有:“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史記·樂記》)意思是提倡恭敬、儉樸的人,應當吟誦《詩經·小雅》,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懂得禮樂的人。

“儉省”一般指經濟條件并不成熟,所以不能有非分的消費要求,需要省吃儉用,節約開支。同時也泛指即使生活富裕了,經濟條件好轉了,仍然要富日子當窮日子過,節約儉省,不要鋪張浪費。

“儉”另外一層關于“約束、不放縱”的意思,則是針對那些皇宮内的帝王,皇宮外的大臣,以及社會上的豪富,提醒他們要做一個“恭儉好禮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過奢華。因為窮奢極欲、穿金戴銀、美酒豪宴、一擲千金、大肆鋪張并非是好兆頭。所以《素書》認為越是位高權重,越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欲望,簡易樸實、大方樸素。不任性枉為、不驕奢放縱。

“謙”是謙虛、謙恭、不驕傲。

做到謙虛、謙恭、不驕傲,可以産生兩個結果:其一是能使人不斷進步,不會站在原地停滞不前。不是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是可以達到自保,吹牛皮,說大話,趾高氣揚,傲慢無禮,誇大其詞是會遭人厭惡的,一個遭人厭惡的人就有可能是一個容易招災惹禍的人。《素書》中“謙”的目的是“自守”。自守就是保護自己。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易·謙》)這句話的關鍵是後一句“卑以自牧”,而這一句中難以理解的又是最後一個字“牧”。“牧”應如何解釋,三國時的青年學者王弼在為《周易》作注認為:“牧,養也。”把“牧”解讀為牧養牲畜,這與詞典解釋是相同的。而近代學者高亨在《周易古經今注》一書中則認為:“餘謂牧猶守也,卑以自牧謂以謙卑自守也。”高亨解釋“牧”是“守”的依據是什麼,不得而知。但從《素書》的“謙”與“守”聯系在一起來看,高亨的解釋無疑是正确的,因為黃石公不可能把隻會在草原上放牧牛羊的人,認為是“謙謙君子”就可以達到“自守”。

一個“謙卑自牧”的人,才能夠善始善終,平安一生,但如何才能做到“謙卑自牧”呢?

當一個人有了成績、成就,身份改變了以後,如果能做到“五不”,就可以認為是“謙謙君子”,也就可以實現“卑以自牧”,即《素書》“自守”的目的。

第一,不滿足。這裡的不滿足并非物質欲望不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成績和進步不滿足,經常不斷地尋找差距,“見賢思齊”,不要躺在成績簿上沾沾自喜。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孔子提倡不但要虛心向别人學習,而且要尊品學好的人為老師,對待别人的缺點錯誤要成為自己的借鑒,以免今後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不逆耳。“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語》)意思是:忠言雖然很刺耳,但它對改正錯誤大有好處,藥雖然苦,但它能治病。

所以執政者要能聽進各種不同意見,對待批評,本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态度,認真聽取、及時總結、虛心接受、堅決改正。

第三,不恥問。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孫長》)意思是:聰明的人不僅熱愛學習,而且還非常謙虛,本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認識,經常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讨教知識,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做到不恥下問,從不不懂裝懂。

第四,不吹牛。“吹大牛”的人是心虛氣衰的人。他可以不顧事實、瞎編胡造;誇大其詞、無中生有,其目的不過是嘩衆取寵,用以掩飾自己空虛自卑的内心環境。孔子說:“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論語·憲問》)什麼意思?就是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是不會覺得慚愧的,而他說的那些話也是難以做到的。

第五,不虛榮。“虛榮心”的實質是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有虛榮心的人有了地位以後,雖然會被暫時的榮譽所滿足,但接踵而來的則是驕傲自大、好大喜功,進而盲目攀比、追求虛名。為圖得虛名,往往不惜勞民傷财、弄虛作假,最終跌入“虛榮心”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最後還有一個字“約”,“約”是“有規矩”。“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軍有軍紀,國有國法,政有政紀,企業有規章制度,農村有鄉規民約,整個社會還有不計其數的法規條文,以上這些所有的紀、規、法都是為了約束人們行為,促進人類發展的和諧有序。

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一旦沒有了規矩,也就沒有了約束;沒有了約束,沒有了節制;沒有了節制,就等于放任自流;放任自流就容易過度。任何事情隻要超過了“度”的标準,也就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就要受到懲處,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而産生的災難和禍害也就不期而降,“自守”的結果也就雲飛霧散了。

張養浩在《為政忠告·自律第一》一文中告誡說:“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嚴也,然有官守者,則當嚴于士焉;有言責者,又當嚴于有官守者焉。”

張養浩的意思是:讀書人約束自己,是不可以不嚴格的。而有官位在身的人,應該比讀書人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而有向上級彙報權的執法者,應該比一般官員更嚴格地約束自己。

與此同時,張養浩還在《自律第一》一文中曆數了部分官員和執法者不能嚴格約束自己,依仗自己的權勢而謀求私利的十種表現。即,巧規子錢,盜行鹽帖,荒躭曲糵,私用親屬,田獵不時,宴遊無度,潛托有司之事,妄興不急之工,曠官第而弗居,縱家人而不檢。

以上十種表現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巧立名目謀取利息,私營鹽鐵,沉溺于飲酒,私用親屬,不按時令狩獵,宴會遊玩沒有限度,假借公事以權謀私,随意大興土木,擅自離開職務不務公事,放任家人而不檢點。

張養浩所曆數的以權謀私、腐敗堕落的十條表現形式,其中個别行為雖然與我們今天的現狀不盡相同,其實是大同小異,反映出來的都是違法違紀的具體表現。不過,無論是十條還是二十條,隻要是違反國法綱紀,都是不能容忍的,都是要嚴格加以約束的,都是要嚴厲懲處的。

能夠用國法綱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遵紀守法,上恭下敬,為人低調,認真實行《素書》中“恭儉謙約”的要求,就能達到“所以自守”的目的,平安到達人生的彼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