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開府七十歸田?今年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保障耕地面積就是保障糧食産量,惜地如金、寸土不讓就是保飯碗、保民生保護耕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守紅線穩數量,嚴格标準提質量,嚴肅治理保生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六十開府七十歸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保障耕地面積就是保障糧食産量,惜地如金、寸土不讓就是保飯碗、保民生。保護耕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守紅線穩數量,嚴格标準提質量,嚴肅治理保生态。
嚴守紅線穩數量。農田就是農田,且必須是良田。18億畝就是耕地紅線,守住了紅線就保障了耕地面積和糧食産量,失守了紅線就要影響人民的飯碗和民生。因此這條紅線絲毫不能逾越,一寸也不能讓。要始終強化惜地如金意識,清楚18億畝紅線是怎麼來的,是綜合經濟發展、人口狀況、糧食單産等因素測算劃定出來的。要善用曆史思維認識耕地保護問題、強化紅線意識,認識到耕地亂占問題由來已久。自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探索“包産到戶”,農村改革拉開大幕開始,農民就對耕地有了保護意識,明白保耕地就是保飯碗、增收入。但也是從那時起,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住宅需求增長,鄉鎮企業在農村開辦,亂占耕地問題也開始滋生。可見耕地保護向來是難題,必須嚴防死守。
嚴格标準提質量。嚴守耕地紅線,數量上不能減少,質量上也不能降低,要确保農田必須是良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雖然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但當前,仍然有個不容小觑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耕地質量亟待提高的問題。标準決定質量。當前,我國高标準農田對糧食增産貢獻率約為10%到20%,耕地高産田僅占耕地總面積31.24%,中低等級占2/3以上,障礙退化耕地面積占比高達40%,鹽堿耕地達1.14億畝,還有超過14%的耕地嚴重酸化。保障糧食安全,關鍵要保障糧食生産能力,而耕地質量是衡量糧食生産能力的重要标尺。有什麼樣的耕地标準就有什麼樣的耕地質量,必須在嚴格标準、提高質量上下深功。
嚴肅治理保生态。保護耕地不是為了“我”,也不隻是為了今天的“我們”,更是為了明天、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它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長久事。需要我們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攜手共同把耕地守護好。我們要想把耕地完好地留給子孫後代,必須保證耕地的可持續利用。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耕地,不僅應是保飯碗、增收入、強民生的金色耕地,還應是促進生态改善、助力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産業體系構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綠色耕地。要用最嚴的制度、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生态,以嚴肅的治理保護生态,修複耕地生态,促進耕地休養生息和可持續發展,實施污染耕地治理,着力提高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