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都市入仙鄉,青山四面迎紅妝,但見得,昔日林立衆工廠,今朝民宿聚成莊,條條新衢通行暢,兩側花海沐霞光……”
11月10日,由宜興市錫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創排的錫劇《回家》登陸紫金文化藝術節。聚焦民宿經濟這一彰顯宜興文旅融合成果的“名片”,《回家》以一對民宿老闆的破鏡重圓為主線、不同人群在此交彙的喜怒哀樂為輔線,勾勒出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蓬勃圖景,描摹出“綠水青山變身金山銀山”的喜人畫卷,也折射了新時代百姓生活方式、人生觀念的變化。
擁有《雙推磨》《珍珠塔》等經典代表作的傳統錫劇,為何要講述關于民宿的故事?
“這部劇是為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創排的,一開始我們就想到,要透過文旅融合的視角折射宜興的小康圖景,巧的是,宜興的民宿業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前列。于是我們決定,就以小小一間民宿作為講述宜興故事的生動窗口。”宜興市錫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團長姜明說。
把觀照“小康”的管徑不斷收窄,最終落點于民宿,錫劇《回家》以物質與精神的雙線發展,豐沛了“小康”的成色與質地。
“蟬噪聲聲聞犬吠,刀前花雞咯咯飛……”圍繞民宿,講什麼?怎麼講?
《回家》全劇采用了“四折三楔子一尾聲”的結構形式,主線圍繞“下源小築”民宿老闆江上元與“上林别苑”民宿老闆林小滿從經曆婚變到破鏡重圓的情感邏輯展開,幾位民宿客人在升學、婚姻家庭方面的苦辣酸甜作為支線與之交叉,合力講述了生活與理想、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永恒矛盾。因忙于村中事務而忽略家庭的前村支書江上元,為求與前妻複合,決定“慢下來”,毗鄰而居,也開起了民宿,并因兩棟民宿之間的磚牆倒塌,而獲得了幫助前妻渡過難關、進而重修舊好的機會。
讓人意外的是,姜明透露,劇中故事完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為創排這部《回家》,主創團隊曾先後三次深入宜興山鄉采風,走訪了五十多家民宿。
已有多部作品搬上舞台的“90後”編劇俞思含,是該劇“全青年創作陣容”的中堅力量。她告訴記者,宜興有一家名為“上元别院”的民宿,無論是民宿的風格設計與洋溢其間的生活态度,還是其老闆娘錢紅芬的親身故事,都影響了錫劇《回家》的故事走向與思想旨歸。
“錢老闆是本地人,選擇回鄉開民宿,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她開的這間‘上元别院’很有意思,除提供食宿,還陳設着盆景和陶制品以供選售,如果客人感興趣,店内還有現場體驗紫砂制作的專門區域。走出上元别院的後門,一座茶山矗立着。采訪那天恰逢雨後空氣清新,鳥鳴蛙叫天籁陣陣,真是美妙極了。錢老闆說,小到民宿裡的一磚一瓦,都是她先構思,再請專業團隊設計的。”
一處具體的物理空間,成為人與自然相互守望、地域文化曆史生動彙聚的場所。這啟示編劇們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宜興人文曆史、風土人情元素。但《回家》最巧妙之處,還在于編織了不同身份、境遇也迥異的人們在這裡的相遇相識相攜,人生如逆旅,本是漂泊之驿站的民宿,被賦予了“家”的意義。
“人生在世總歸是先澀後甜……”
“可是這甜也長久不了,要活出個鮮味來,那才算一輩子啊!”
劇中,考研成績公布的當天,為了給住在民宿裡備戰考研的大學生李想鼓勁,江上元和林小滿不約而同,各自烹煮了一鍋腌笃鮮,倆人拿美食作喻,娓娓講述人生哲理。小夥兒李想也被這淳樸鄉情所感動——“縱然今日又落榜,不可辜負熱心腸。”
這些“家”的故事,同樣來自主創深入鄉間采風後的真實感悟。“錢老闆在她的民宿裡邂逅了各種各樣的客人,其中就包括鬧矛盾的中年夫妻,‘考公’屢試不中、成績公布時手抖不止的青年,這些都被我們寫進了劇裡。我還記得,說到感動處,錢老闆眼眶紅紅,說這間民宿是由她自己的家改造成的,那麼所有的客人就是她的家人。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給早起的客人支起小竈:烏米飯、小馄饨、皮蛋粥、蔥油拌面、燒竹雞……都是宜興的獨有風味。晚上,民宿裡偶有幾個客人促膝談心,她就會端來一盞當地釀制的楊梅酒……”這些細節,深深感動了俞思含。
因此,劇名裡的“回家”,首先指民宿客人的賓至如歸,以及夫妻心結的渙然冰釋。同時,“回家”也隐喻着現代人對精神原鄉的返歸——借一間栖于山水之間的民宿,該劇呼喚人們放慢生活的腳步、珍惜身邊的家人、感悟平凡的可貴。
“一盤棋下半天,人生小滿是萬全……”江上元感悟道。受到他的精神感染,客居多時的紫砂陶藝大師王延卿,也漸消心中對殘缺作品的遺憾。
“小康不僅在物質,也在精神。最終,在民宿這一連接了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土地上,主與客都尋覓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與那一抹盈潤心間的凡塵煙火香。”俞思含說。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馮圓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