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見聞·基層行
農民在分揀西紅柿裝箱
生态農場美如畫 種養循環前景廣
記者 姚慶雲 文/圖
10月21日,記者随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态與環境研究所的專家驅車順着鄉間道路來到殷都區安豐鄉英烈村。這個村北有魚塘、有菜地、有稻田,景色迷人,一個如畫般的種養生态農場從書本裡走出來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商竣種養生态農場,這個農場的特色是臨着嶽城水庫,利用嶽城水庫的優質滲濾水發展綠色水産養殖與種植業,好水養魚、尾水灌田、底泥肥田,通過水的循環利用以及魚塘底排污系統形成了養魚與種植業融合共同發展的特色種養生态循環農業模式。”安陽市農科院的郭智勇給記者介紹。
農場負責人邵現峰領着記者參觀,順着碧波蕩漾的魚塘往南走,沿路田地種有露天白菜、芹菜、蘿蔔等蔬菜,建有西紅柿大棚,大棚内有農婦正在分揀西紅柿裝箱運往市場。 路過試驗田,邵現峰說,那邊種有農科院引進種植的黑小麥、黑糯玉米、水芹菜、酸甜果番茄等特色品種,生産特色農産品,采用生态農業技術種植,讓農場的綠色發展底色更濃。
讓邵現峰引以為豪的是,農場利用魚塘的底排污系統不僅把魚塘的廢水用于灌溉農田,而且采用稻魚共養模式,實現了“一水多産”。記者看到,水稻田前有條小渠,渠裡有水,水稻已經泛黃,水稻田裡卻沒有水。看到記者困惑,邵現峰解釋:“水稻成熟前田裡要排水。地頭的水渠裡養有螃蟹、魚。稻田有水時,渠裡的螃蟹、魚還到稻田裡‘串門’。”“你是哪一年開始種水稻的?”記者問。“去年。” 邵現峰回答。去年他在農場種了0.33公頃水稻,今年種了1公頃。“還有10多天就可以收割水稻,收了水稻就種小麥。”邵現峰都已經計劃好了。
郭智勇說,農業産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鄉村振興進程不是一句空話。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态與環境研究所對農場進行生态循環農業模式技術指導,幫助該農場設計了種養生态循環農業模式,并對農場工人和技術員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種植作物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能。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生态農場,有望成為我市繼湯陰縣麥多生态農場之後的第二家國家級生态農場。
看着稻田盡頭的蘆葦蕩,邵現峰談着他擴大規模,把蘆葦蕩變成水稻田的規劃。“這個稻田前幾年也是荒地,和那邊長滿蘆葦的地方一樣。現在政策好,生态農場發展很有前景,我做好了,也給鄉親們蹚條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