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字中均有秃寶蓋,将字一分為二,構成上中下格局,且秃寶蓋位置均在上黃金線上或其附近。秃寶蓋主橫承上啟下,與橫擔結構類似。
【台】
“台”字的繁體字比較挺拔聳立,其形如塔。整個的外形輪廓四一個“中”字,中寬上下窄。點畫基本居于第三格内。如果都看做橫畫的話,筆筆錯落有緻。整體看橫畫,以界格中線為準,可以明顯看出橫畫左放右抑。如此處理顯然是為了打破字形的絕對對稱。這個中的處理頗具匠心。上部“土”部豎畫上伸,二橫偏下,這使得整個字形顯得更加挺拔昂揚。“口”略寬于“土”部,字形扁,左上不封口,底橫細。秃寶蓋的左豎直,橫鈎瘦勁,出鈎部分上仰,鈎短促。“至”部呈梯形,上橫為右尖橫,撇折挑分開書寫。八字撇、捺點左底右高,左重右輕。土部橫豎較緊底橫較長,左高右低。整個“至”部呈等腰三角形于字的底部。
(臨摹練習)
【帝】
“帝”字同樣屬于對稱字形,仍然需要處理成不對稱的造型。其主要手法是改變點畫的線條與位置,或豎或直,或大或小,或方或圓。如上三點上點與右點距離近,與左點距離遠。上點豎直,下二點則左點豎直,右點斜勢。左點圓右點方。寶蓋頭左為豎點,起筆露鋒收筆尖。輪廓線左右不同。橫鈎橫細 出鈎部分粗輪廓線外圓内方,點畫造型出于魏碑書法。“巾”部左豎曲,右弓,橫折豎鈎的橫部分細上仰,折肩下垂,角度不大。豎部分略感上粗下細斜,出鈎短促,含蓄。中豎作垂露豎。和上點不在一條線上,以界格豎中線為準,上點偏居左,豎居中線上。整個字形有一種左傾之勢,重心偏上,險絕挺拔,欹側端峻。
(臨摹練習)
【帶】
“帶”字點畫比較均密嚴謹,上密下疏。在對稱中借助點畫的細微變化打破絕對對稱。上部的點畫,非常緊湊,雖然點畫空間均密,但點畫造型不同。特别是起筆輪廓造型,有開有合,合中有開,開中見合,猶如一朵盛開的芙蓉花。橫畫左底右高,中段上弓。起筆方,收筆圓。秃寶蓋左豎,短似垂露,橫鈎右上仰,出鈎短促,外圓内方。豎與鈎鈎的起筆不粘連。“巾”部的左豎與橫折豎鈎的起筆不粘連。橫折豎鈎的橫部分細,豎鈎部分粗。出鈎含蓄蘊藉,以意為之。中豎作垂露豎,上細下粗,起筆與橫鈎粘連。
(臨摹練習)
【壹】
“壹”字的外輪廓和“台”字幾乎如出一轍。整體點畫略顯得細勁。橫畫之間距離比較緊密而且比“台”字的橫畫均長。起筆以方為主,收筆以圓為主,方圓兼備。底橫比較長,和秃寶蓋的寬度一緻。整個字形仍然略帶斜勢,以斜求正。
(臨摹練習)
這一組字的基本字形都是對稱的字形,作為書法藝術要避免字形的絕對對稱,一般情況下,都會通過一些技法做出處理,打破這種完全對稱的格局以使得整個字形生動活潑富有一種意趣感。我們臨摹之際,一定要注意這種字形的基本處理方法。在臨摹之前更需要加強讀帖,通過讀帖分析并掌握将對稱字形處理成不對稱字形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