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前幾天,一個早該被熟知的真相在朋友圈刷屏——
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叠戈市一個陪審團作出裁決,被告羅伯特•歐德姆•揚需向原告支付1.05億美元的賠償金。這個“揚”,就是著名朋友圈養生理論“酸性體質易得癌”的創始人,他的其他理論,包括“想要身體健康,就要多吃堿性食物,來調整身體PH值”等等。
從2002年開始,揚出版的“酸堿奇迹”系列書籍多次成為暢銷書,且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配合“酸堿體質”理論,他還建立起一座療養中心,賺得盆滿缽滿。不過,在庭審過程中,大家發現,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神醫”,根本沒有行醫資格,連博士文憑都是花錢買來的。
信了這麼多年,竟然是假的!假的!假的!
人體裡的酸堿值是怎麼回事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腎内科谌贻璞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堿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内的酸堿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呈弱堿性。
專家介紹,人體本來就酸堿共存,胃液酸性,腸液堿性,血液偏微堿性,不存在單一的酸性或堿性體質,況且人體對酸堿性有極強的調節能力,一般情況下,無論多吃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人體都會将其調節成平衡狀态。
人體沒有酸堿體質之分,那食物呢?那些所謂的酸性食物、堿性食物又是怎麼回事?
食物也不能調節人體酸堿度
人體内有多種液體,如細胞内液、細胞外液(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洩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這些液體各有各的酸堿度,可以統一用pH值來衡量。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指出,食物在化學上有酸堿之分。我們平時吃的肉類、蛋類、海鮮等富含蛋白質的葷食,還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澱粉和糖的食物,這些食物在體内消化分解後都産生酸性代謝物,因此被列為酸性食物。蔬菜和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則在體内分解後生成堿性物質,所以屬于堿性食物。但是,食物并不能調節人體的酸堿度。“這與它在舌頭上的感覺是否酸堿也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中國營養學會前理事長程義勇教授表示,按照化學分類鑒定食物酸堿性的做法沒有問題,但一些人把簡單的概念誇大了。把酸性體質看作百病之源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這種謬論已經傷害了很多人,不少優質蛋白、谷物都被歸為酸性食品,人們不敢食用,結果造成營養不良。大家在選擇食物時完全沒必要從酸堿性的角度考慮。
新京報記者 王鹿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付春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