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名字别帶‘萍’,逢‘七’莫出行”。我甚感納悶。在農村,名字帶“萍”的人有很多啊!比如,喜萍、桂萍、淑萍、鳳萍等等;而逢“七”出門的現象也很正常啊!那怎麼還會有這麼一句俗語存在呢?帶着這個疑問,我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通過對資料的查閱,我才知道這句俗語是這麼來的:
一、名字别帶“萍”
萍,是我國漢字中的一個,最早見于《說文解字》中,其本義為一年生水草,如浮萍。
浮萍是浮萍科浮萍屬的一種漂浮植物,常常生于水面之上,喜溫暖氣候和潮濕環境,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浮萍盡管也有須根,但其須根一般不會深入到泥土之中,是以漂浮在水面上為生的,因此,民間稱浮萍為“無根草”或“不安定物”。一旦有風吹來,浮萍就會四處遊走,随風移動。
正因為此,某些人認為:一個人一旦将“萍”取為名字,就意味着身體很脆弱(浮萍為“草”)和生存環境漂浮不定。因此,是不能将“萍”字嵌入到名字當中的。
二、逢“七”莫出行
所謂的“七”,是指農曆的初七、十七、廿七日。
古人認為:“七”與“戌”為諧音,而““戌”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
戌,九月辰名也。九月易氣微,萬物畢成,昜下入地也。
意思是“戌”代表九月,而到了九月的時候,陽氣漸衰,陰氣漸盛,許多植物都熟了,其籽粒會很容易地落入地下。
在《晉書》中稱:
九月之辰謂為戌,戌者滅也,謂時物皆衰滅也。
意思是到了九月的時候,萬物就已經死亡了。
我們可以想一想:死亡是一種不吉利的說法,而古人卻把代表九月的“戌”當做了“七”的諧音,那古人肯定會把帶“七”的日子當成不吉利的日子來解讀了。因此,古人便很忌諱在“七”---這個“不吉利”的日子裡出行。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俗語的來曆。
那麼,俗語中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其實,大家通過對這句俗語來曆的解釋就能夠知道這句俗語中的說法是荒誕無稽的,是完全沒有任何道理的。
盡管浮萍漂浮不定,而且非常脆弱,但這個“萍”字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是人們根據這種植物的形态“強加”給它們的,而并不是它們自身衍生出來的。人們既然能夠将“萍”字用在這種植物身上,那幹嘛不能用在人名上的呢?難道用在人名上後,人的命運就會與浮萍相同了嗎?這種說法是不是有些牽強附會呢?在農村,還有人的名字叫“石頭”,難道叫“石頭”的人就一定身體健康或冥頑不化嗎?恐怕未必。因此,這句俗語裡的這種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
至于“戌”與“七”諧音的說法更是胡說八道。“戌”,念xu;而“七”,念“qi”,它們怎麼會是諧音呢?即便它們是諧音又能怎麼樣?難道說人們在農曆九月份的時候都不出門了嗎?也恐怕未必。因此,這句俗語裡的這種說法也純粹是荒誕不經的。
在農村社會現實當中,流傳着各種各樣的俗語。有些俗語的确是非常有意義的;而有些俗語則毫無“營養價值”,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農村流傳的俗語,否則,我們也許就成了被愚弄的對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