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膀胱癌已成為全球第10大常見腫瘤。2018年,國内約有超過8.2萬新增膀胱癌案例,占世界膀胱癌新增案例的15%。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簡稱UC)是指從腎髒出口到尿道的上皮組織發生腫瘤,約90%~95%來源于膀胱,膀胱癌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尿路上皮癌。
然而,尿路上皮癌患者初次确診時,約有10%~15%已經發生了轉移,且易複發。近30年來,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療手段與可選藥物非常有限,且患者預後相對較差,一旦發生轉移五年生存率僅為5%。
患者如何才能正确應對尿路上皮癌?當下,尿路上皮癌的現狀和最新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今天,39健康網請來了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劍明教授,就尿路上皮癌的相關話題做出科學詳細的解答。
這四種危險因素會誘發尿路上皮癌發生
人體除了手指甲和頭發不會生腫瘤,其它組織都有可能會發生腫瘤,而尿路上皮的範圍非常廣,從腎盂到輸尿管(腎盂連接的一個長管道)到膀胱、尿道都叫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癌雖然可以發生在整個尿路上,但主要集中在膀胱,90%以上的尿路上皮癌都是膀胱癌,也叫膀胱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患者一般年齡較大,50%-60%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複發,還有一部分患者病情有可能進展到晚期甚至發生轉移,預後較差。因而,在泌尿腫瘤中,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比前列腺癌、腎癌都要差。
通常認為,膀胱腫瘤的發病情況有四大危險因素:
一是,化學原料接觸。所以,化工廠、橡膠廠、輪胎廠的工作人員要做好防護,接觸化工原料的人群在三四十歲以後要定期做體檢,檢查尿液中是否有血,同時,進行B超等檢查。
二是,吸煙。吸煙除了會誘發肺癌,還會與尿路上皮癌的發生有關。所以,無論男女皆需及早戒煙,普通人群也要盡量避免吸入二手煙。
三是,憋尿。尿液中成分的改變對膀胱癌、尿路上皮癌會有直接刺激作用,這種刺激作用會導緻腫瘤的發生。所以,建議日常生活中多喝水且不要憋尿
四是,鎮痛藥的不合理使用。在藥物方面,要盡量減少或避免一些藥物的使用,如鎮痛藥,過量服用或者長期服用鎮痛藥也會導緻尿路上皮癌的發生。
尿路上皮癌診斷難,該如何應對?截至目前,尿路上皮癌尚未有通過血液檢查的任何腫瘤标志物,臨床上,無法通過抽血來診斷膀胱腫瘤。
那麼,如何才能早期發現尿路上皮癌呢?一般認為,尿路上皮癌的診斷手段主要依靠血、尿檢查、CT檢查、膀胱鏡檢查。
然而,在尿液檢測方面,雖然有些尿液試紙,滴一滴尿在上面就可以檢測,但是試紙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高。目前,從尿液當中檢測的方法主要有BTA、NM23等,但是這些檢測還沒有得到公認,無法作為常規方法進行使用。同時,當患者發生血尿的時候,由于血尿本身就含有血紅蛋白,會幹擾尿液檢測結果。
而血尿也是由很多疾病引起,與膀胱腫瘤沒有必然聯系,尿路感染(特别是女性的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疾病都會引起血尿,這也使得膀胱腫瘤在臨床診斷上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至于CT檢查,這一診斷手段對于腎盂、輸尿管腫瘤的早期診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小、扁平狀的膀胱腫瘤來說,CT難以實現精準診斷。所以,建議患者在發生血尿後先進行B超檢查,如此能夠排除尿路結石這類疾病的幹擾。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B超檢查沒有發現問題,那麼,說明患者體内沒有太大或者比較明顯的腫瘤。但如果患者再出現血尿,就一定要做膀胱鏡檢查。
通常建議,早期局部切除的膀胱腫瘤患者,三個月複查一次膀胱鏡,一般複查膀胱鏡時間持續1-2年。
晚期患者治療需聚焦化療、免疫治療
尿路上皮癌分為非肌層浸潤型和肌層浸潤型。非肌層浸潤型,早期可以通過膀胱鏡下的電切手術把腫瘤切掉,從而保留膀胱;如果腫瘤的根紮得比較深,也就是紮到了肌層裡面,就叫肌層浸潤,此時局部切除不夠徹底,一般要做全膀胱的切除和尿路改道進行治療。
由于膀胱腫瘤的複發率較高,約為40%-60%,當早期膀胱癌電切手術後,如果複發頻繁,就需要把整個膀胱切除。而如果已經出現轉移的問題,或患者就醫時膀胱腫瘤已經到了晚期,此時癌細胞轉移到周圍的淋巴與盆腔黏連或更遠處時,這個階段就不能手術了,隻能采用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主要有化療和免疫治療兩種。
眼下,轉移性膀胱癌一線基礎方案依然是化療。但對于年齡大、體能差、腎功能不全,或者化療後産生骨髓抑制反應的患者而言,免疫治療有望給他們帶來更多生存獲益。
具體而言,采用化療和免疫治療的判斷指标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觀察腫瘤能否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延長患者總生存期(OS)。通常,化療後,患者平均生存期約一年半。免疫治療則更進一步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
未來,我們也期待更多治療手段的出現,改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現狀。#清風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