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 孫建忠
本文從宏觀層面研究分析了新時代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的現狀,總結提煉出存在的不足和困難,并指出了長江文旅發展的方向和舉措。同時又從微觀層面,以地處江尾海頭的張家港為例,依托長江生态和文旅資源,深化“文明有源,沙洲等你”城市旅遊發展内涵,拓展“一心兩翼,多點融合”張家港旅遊模式,探索“生态 旅遊”“文化 旅遊”發展思路,強化頂層設計,培養全局視野;發揮區域特色,夯實全景陣地;創優活動品牌,豐富全時體驗;優化産業發展,拓展全業供給;完善協作機制,構建全域格局,全力打造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的品牌。
随着大衆旅遊時代的到來,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特别是長江生态已立法保護,長江文化旅遊也全面布局,整體推進。江蘇張家港作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依托長江生态和文旅資源,融入水韻江蘇品牌體系,深化“文明有源,沙洲等你”城市旅遊發展内涵,拓展“一心兩翼,多點融合”張家港旅遊模式,破解“生态 旅遊”“文化 旅遊”各自為陣、融合不深等問題症結,做優做強“長江文旅”品牌影響,培養全局視野,打造全景陣地,豐富全時體驗,拓展全業供給,構建全域格局,擴大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的融合度和品牌力,增強文旅發展的示範性和引領性,形成張家港文旅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全力打造成長江旅遊網紅、優質目的地。
一、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現狀(一)聚心理念,融合發展更加入心
長江生态環境是文化旅遊的稀缺資源和寶貴财富,要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迸發“1 1>2”的能級。作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的張家港,自2004年起,連續18年牽頭長江沿線省區市,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并于2021年升格為長江文化節,拓展長江流域精品旅遊線路征集、考古裡的長江文明主題展、長江主題非遺展等系列活動,構築沿江城市聯動對話的良性平台,推動形成長江文化共護、共建、共享機制,長江與文化的融合深入人心。同時,長江作為張家港市域最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始終堅守“保護為綱、合理開發”的思路,依托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堅實基礎,構建長江生态旅遊新模式、新格局,實現長江生态旅遊的綠色、和諧發展。
(二)聚焦内涵,區域特色更加出彩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我國最長河流,途經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江省區市,集合巴蜀文化、滇文化、黔文化、荊楚文化、贛文化、吳越文化、江淮文化等多個特色地域文化,賦予長江文化旅遊新内涵。張家港屬于吳越文化,區域内長江資源是水韻江蘇和蘇州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蘇州打造太湖、水鄉、長江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一環。長江張家港段總長66公裡,擁有長江明珠、生态綠島雙山島和長江入海最後一道彎——張家港灣。受地域環境影響,張家港長江岸線形成避風深水良港,張家港灣、雙山島、濱江公園、永聯小鎮等長江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通過“寫長江”“畫長江”“唱長江”“攝長江”“看長江”“遊長江”等文化旅遊形式,讓長江區域特色更加鮮明、出彩。
(三)聚力保護,基礎建設更加接地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綱,深入開展長江環境大整治、環保大提升、沿江環境“淨化、綠化、美化”等專項行動。張家港立足區域實情,推行十大闆塊提标、百裡岸線還綠、千企騰挪擴容、萬頃良田保護的“十百千萬”工程。做到還江于民、還生态于民,重塑“生态長廊”,通過沿江補綠(2020年以來,在長江沿岸造林綠化2800餘畝)、堤外養殖場清退、恢複沿江生物多樣性等方式,構建沿岸生态防護體系。“騰籠換鳥”關閉江邊東沙化工園區,轉型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産業園,成為全省長江經濟綠色發展典型。推進長江岸線“廁所革命”(全市A級旅遊廁所60個,其中長江岸線旅遊廁所44個),實現A級旅遊廁所全覆蓋。規劃10平方公裡,總投資37.6億元,建成140萬平方米濱江親水景觀帶的張家港灣。通過推進“最美江灘、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灣”建設,讓長江張家港段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打造長江生态文化旅遊“最美打卡點”。
(四)聚效政策,機制保障更加健全
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出台施行,從國家層面統籌協調長江流域綜合管理,倒逼沿江低技術、高污染企業轉型升級,以立法形式保障長江生态保護永續發展。張家港率先在全國推出長江生态保護“三個一”經驗做法(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建設項目第一審批權和評先創優一票否決制),編制全國第一份《生态文明建設規劃》,實施“生态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圍繞“長江大保護”主題,專門編制《張家港市沿江生态保護規劃》,成為指導長江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書”和“路徑圖”。聯合中國群文學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及沿江省區市文化單位建立長江文化共建共享機制,成立長江文化促進會、長江文化基金會以及長三角小劇場藝術和體育健身聯盟等機構,搭建長江文化藝術展演、展覽、展示平台,同時編制《張家港市全域旅遊發展總體策劃》《張家港市全域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張家港市全域旅遊品牌營銷策劃》,從機制上保障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更加健全、高效。
(五)聚智方法,創優舉措更加靈活
融入長江生态保護大局,創新推進百年江堤提升、水産養殖清理、生産岸線騰退、生态環境修複、交通道路優化五大工程,拆除沿江碼頭企業10餘家,拆除違建10萬平方米,清理畜禽養殖161戶,保留少量工業遺址,生态修複灘塗濕地,打造“最美江灣”。創新“節慶 旅遊”“生态 旅遊”模式,定期開展“賞長江戲曲,遊全域港城”、遇見“張家港灣”詩歌會、長江主題影展等活動。整合長江生态資源,創新推出“原味長江、魅力鄉村”生态之旅、長江田園鄉趣等旅遊線路,擴大長江生态旅遊的品牌影響,獲評蘇州市鄉村旅遊十大精品線路。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鄉伴文旅”等品牌資源,建設包含創意文創街、精品民宿集群、慢生活美食文化街、溫泉主題酒店、水上休閑運動樂園和高爾夫球運動等文旅項目的“雙山島理想村”。與同程旅遊合作開發5條全域旅遊線路,打造了張家港灣、雙山、香山等長江文旅融合新地标,吸引遊客超過200萬人次。
(六)聚能民生,富民福民更加精準
融入鄉村振興發展大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精準對接群衆民生福祉,打造長江生态旅遊産業鍊。推進張家港“最美江村”建設,長江岸線永聯村、永興村先後獲評國家、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憑借優質的生态環境、豐富的長江物産,每年吸引遊客100餘萬人次。立足遊客旅遊住宿選擇民宿客棧占比68.74%的市場調研,出台民宿規範發展實施意見,鼓勵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和售賣土特産等營生,實現在家門口創業增收。沿江鎮、村主動引進主題文化街區、萌寵樂園、水上休閑運動等特色旅遊項目,推進優質産業扶持,促進村民本地就業,每年解決村民就業近千人。主動拓展富民福民形式,加強“紅旅、文旅、農旅、綠旅”深度融合,永興村以“江村十境”為主題,創新推行“五個一”(一個長江大保護初心學堂、一堂現場教學示範課、一條精品旅遊路線、一個初心黨建項目、一個鄉村威尼斯)活動,使“最美江村”成為落實生态保護、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樣闆。
文旅現場調研
二、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的問題症結(一)長江沿線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基礎不平衡
長江沿線省區市對于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盡管都比較重視,但因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分布不均衡,投入力度相對不同,發展基礎參差不齊。張家港地處江尾海頭,擁有雙山島,建成張家港灣,并連續18年舉辦長江文化節,張家港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資源多、基礎實,具有較好的示範引領作用。但對于張家港自身而言,同樣受長江資源分布限制,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有側重,德積街道建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實踐行動優秀案例張家港灣和江蘇省鄉村旅遊重點村永興村,大新鎮建有濱江公園,其他沿江鎮區雖在長江生态保護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較好利用長江生态開發文旅項目,長江沿線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基礎不平衡。
(二)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開發存在矛盾
随着《長江保護法》出台施行,長江生态保護已提升到法律層面,這對長江文化旅遊開發必然産生一些限制條件,長江生态保護與文旅開發存在現實矛盾。就張家港而言,在推進長江生态保護過程中,投資建設的張家港灣已建成開放。按照A級旅遊景區創建标準,張家港灣已初步具備相關條件和資質,但對于景區創建必備的停車場、交通、娛樂及商業配套等受《長江保護法》相關規定制約,用地性質較難改變,文旅項目較難落地,餐飲住宿問題較難解決,文旅活動場地保障較弱,這就從源頭上限制了長江文化旅遊的發展。
(三)長江文化旅遊産品區域特色不夠鮮明
目前,長江文化旅遊多以年度節慶活動為主,展示頻次較低,傳播效果不佳,内涵挖掘不深,文旅融合不夠,部分活動同質化現象普遍,長江文化旅遊展示力不足,沒有圍繞長江IP形成系列産品服務。從全國範圍看,長江沿線城市由于線型旅遊資源曆史功能相同或相似,文化旅遊産品開發也呈現出趨同的特征,比如多地正在實施的各類長江博物館項目等。又如重慶、湖北及江蘇等地長江文化旅遊産品主要以水上遊覽沿線風光、曆史文化遺存為主。張家港盡管創新推出長江文化節系列活動,但對長江文旅産品開發缺少地域性文化特色,開發的文創産品層次不高,并隻停留在“櫥窗”層面,落地應用生産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高附加值的文旅産業效應。
(四)長江沿線文化旅遊協作機制有待完善
長江文化旅遊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縱向上需要在各級行政單元形成合力;橫向上,需要長江沿線城市文化、旅遊、水務等部門齊抓共管,同時還需協同整合各級社會力量。具體體現為長江沿線城市各自為政,同質化趨勢嚴重;長江涉及水務、環保、規劃、文物、宣傳等職能部門,多頭管理現象突出;宣傳力度不足,社會力量參與熱情與程度不高;區域協同還缺少必要的組織、制度與政策保障。張家港作為扛起長江文化大旗的縣級市,盡管在構建長江文化旅遊協作機制上進行了有力探索,也成立了長江文化基金會、長江文化促進會等機構組織,但對統籌長江旅遊發展能力較弱,機制也不夠健全。
長江生态旅遊
三、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的對策建議(一)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培養“全局化”視野
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以生态保護為媒,以長江文化為帆,注重頂層設計,将生态文明、文化藝術和旅遊發展相融合,組建區域範圍内文旅發展領導機構,定期舉辦長江經濟帶文旅融合高峰論壇,邀約長江經濟帶各省區市參與高峰論壇,共同推動長江文旅IP發展,以全局視角統籌謀劃長江生态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最大限度避免方向偏差、重複建設、層次不高、創新不足等問題,也更有利于破解矛盾,打造中國最具區域影響力的高品質文旅論壇。張家港作為18屆長江文化節的舉辦地,向上争取長江文化IP,并列入全市創新項目。圍繞基礎建設、活動創新、業态轉型等環節,全局謀劃長江文化與生态保護及旅遊開發的融合發展,擴大長江文化的品牌影響。拓展全域旅遊創建領導機構,組建市主要領導挂帥,相關職能單位組成的長江文旅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統籌謀劃長江張家港段生态保護與文旅發展,推進通洲沙江心島生态濕地、天生港區域以及西水道生态修複與保護等項目規劃建設。依托文旅集團平台,專題設立長江文旅發展的運營機構。同時,推進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和品牌營銷策劃規劃落地,細化出台長江文旅公共服務和品牌營銷的規範制度,從宏觀層面把握長江文旅的發展方向。
(二)發揮區域特色,深挖内涵夯實“全景化”陣地
長江流域文旅資源豐富,地域特色明顯,建強長江生态與文旅融合發展的陣地,需最大限度避免重複性、同質化建設,找準各自區域特色,全景化展現長江流域文旅發展脈絡和圖錄,起到優勢互補和相得益彰的作用。張家港地處江尾海頭,境内長江文旅資源較為豐富,依托承辦長江文化節的優勢,運用5G、VR(虛拟現實)、CG(電腦動畫)、全息影像、AI(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建設長江文化數字博物館,打造長江文化标志性展示平台,全景展示長江文化。對沿江1公裡核心區域實施“退港還城”試點,串聯雙山島、巫山、香山三大功能闆塊,規劃建設山島相連的濱江新城。在江海交彙第一灣張家港灣規劃建設長江文化主題公園,并争創國家和省級主題文化公園。在天生港區域規劃建設長江生态科普館、濕地圖書館等文旅陣地。重視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加快推進東山村遺址博物館和黃泗浦遺址公園建設。盤活優化雙山島資源,建設長江标志性建築明珠燈塔,推出精品民宿、特色餐飲、咖啡茶室、匠人工坊等特色建築集群,打造長三角區域“最美後花園”,全景構建張家港長江生态保護和文旅發展的精品陣地。
(三)創優活動品牌,因地制宜豐富“全時化”體驗
突出“生态優先、品牌文旅”,将“長江大保護”融入文旅發展,因地制宜用好、用活長江沿線生态和文旅資源,融入“最美風景在路上”系列活動,創新開展“文旅互融、美好共享”長江流域主題線路征集活動,同時全時化推出“江上遊”精品線路、長江主題情景演出、長江文化巡回展、沿線四季花海遊等文旅品牌活動,豐富遊客對長江的深度體驗。張家港依托長江生态和文旅資源,創優長江文化節活動内容及形式,赴上海等城市開展長江文化推介活動,擴大張家港長江文化品牌影響。整合優化張家港長江沿線生态和文旅資源,暢通完善沿江公路,按照不同時節,打造賞花騎行、最美馬拉松、江堤自駕等主題遊線路。同時盤活沿線沙鋼、永鋼、宏寶等工業資源,創新推出沿江工業旅遊線路。創新村村演、周周演等文化公共服務與長江旅遊融合的形式,定期在張家港灣等景點開展主題詩歌會、沉浸演出等活動。挖掘沿線滬蘇通鐵路、沙上文化等資源,創新推出望橋公園、時光記憶、湖畔集市、山林秘境、攝影創作、《沙洲情》情景演出、《沙洲非遺》音樂會、“五彩沙洲,等你駕到”自駕遊等項目活動,打造“新沙前廳、魚米江岸”品牌,讓遊客全方位、全時化體驗長江生态和文旅魅力。
(四)優化産業發展,對接需求拓展“全業化”供給
突出鄉村振興,以長江生态保護為基礎,推動長江“生态 文旅”産業融合提升,精準對接遊客和沿江群衆文旅需求,優化文旅産業結構,豐富文旅産品供給,拓展文旅發展業态,構建長江文旅品牌體系,在富民福民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張家港依托長江資源,推動長江文化節向文旅産業品牌轉化,帶動産業鍊發展,輻射旅遊、餐飲、購物、住宿、交通、廣告、娛樂等相關配套産業,吸引社會資本注入,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利用節慶賦能文旅消費升級,打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和旅遊産業帶,拉動和助力長江經濟帶大循環。聯合專業院校舉辦長江主題文旅産品創新設計大賽,深挖境内優質文旅資源,打造具有張家港區域特色和長江主題亮點的文創商品,争取更多“中國旅遊商品大賽”“紫金獎”等獲獎榮譽,并精準對接相關企業,做好文創旅遊商品設計的落地生産。借鑒各地“文采會”先進經驗,策劃舉辦長江流域文旅産品采購大會,促進流域内文旅産品展示交易。借助國家公共文化雲文旅産品交易平台,推行文旅産品線上展示、發布和銷售,實現更加精準的供需對接,切實讓群衆有收益、得實惠。
(五)完善協作機制,整合資源構建“全域化”格局
立足長江生态保護與文旅發展主題,推進長江沿線市域統籌,圍繞組織、機制、政策等環節,創新構建長江文化縣域旅遊示範帶,打造區域協同發展典範樣闆;推進長江流域區域統籌,将長江文化縣域旅遊示範帶建設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建設,助推長江保護利用與沿線地區經濟社會文旅協調發展;推進長江文旅學術聯盟,依托沿江城市人才資源優勢,集聚一批優秀專家,倡導建立長江文化縣域旅遊示範帶研究學術聯盟,建立人才智庫,推動“長江學”建設。張家港依托牽頭舉辦長江文化節的資源優勢,統籌建立長江文化縣域旅遊示範帶協作機制,整合長江特色旅遊資源,建設長江文化縣域旅遊廊道,打造長江文化旅遊目的地聯盟,豐富創意性文化旅遊産品,提升旅遊服務品質。同時發揮長江文化基金會、長江文化促進會等組織力量,加大區域聯動,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長江文化傳承保護,并與出版、影視、網站等領域合作,豐富活動形式,強化宣傳推廣,激發運營活力,培育樹立長江文旅IP形象,提升長江文旅品牌綜合效益,努力構建長江文旅發展新格局。
(攝影:楊振華)
記者:賈亭沂
責編:李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