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用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為東吳大都督周瑜的一生畫上了句号。
在演義中,周瑜從那個“曲有誤,周郎顧”的風流儒将,變成了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宵小之徒。
從此,嫉妒、狹隘、高傲成了周瑜的标簽。
其實,曆史上的周瑜絕非如此。
他性度恢廓,心胸寬廣,人品極好;他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能力極強。
上司孫權贊他有“王佐之才”,粉絲蘇東坡稱他“雄姿英發”,就連向來與他不和的下屬,也不由得感歎道:“與周公瑾交往,如飲美酒,不覺自醉”。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周瑜都稱得上是“風度翩翩”,而一個人的風度,正是這個人最大的魅力。
始于才華: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在東漢末年,家世門第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世家望族和寒門庶族之間,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這點來看,周瑜可以說是赢在了起跑線上。
他出身世家大族,祖上三代,有兩人做到了三公高位,父親也曾擔任帝都洛陽的行政長官。
即使與号稱“四世三公”的袁紹比起來,也不遑多讓。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纨绔少偉男。”
老話雖如此,但總有例外。
周瑜雖家世不凡,但并沒有沉寂在安逸的環境裡。
他從小好學,詩詞經賦,刀槍劍戟,無一不精,而且還十分精通音律。
即便在酒過三巡後,也能清楚覺察到彈奏者的細小差錯,“曲有誤,周郎顧”一時傳為美談。
唐人李端曾在《聽筝》一詩中寫道:“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原來,有些人為了能得到周瑜的關注,竟故意在演奏時彈錯音律。
不為别的,隻因周瑜人長得帥且風度翩翩,所以很多人都渴望“見其風采”。
正所謂,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
長得帥,還遠遠不夠;帥而有才,方才經得起歲月摧殘。
對于周瑜的才華,蘇東坡則是一語道破:“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多才多藝,不過小道,運籌帷幄,方為大才。
赤壁之戰時,周瑜曾在一片投降聲中獨樹一幟,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為孫權分析曹操劣勢。并放出豪言壯語:
“曹操此來,自尋死路,為天下除殘去穢,正在此時!”
周瑜的一番見解,給孫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最終,在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于赤壁大敗曹操,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左傳》有言:“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一個人如果虛有其表,那是不會受到歡迎的。
繡花枕頭與絕代男神之間,差的便是這“才華風韻”。
美貌不過是人生的點綴,才華方是人生的依仗。
周瑜正因顔值與才華并存,才顯得那樣超凡脫俗,光彩照人。
敬于氣度:
與公瑾交,如飲美酒,不覺自醉
孫策病逝後,将“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其弟孫權,并留下了一個用人金句:“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在孫策的臨終授意下,孫權将周瑜提拔為大都督,而資曆最深的老将程普則擔任了他的副手。
從孫堅起兵讨伐董卓起,程普便追随孫氏一族南征北戰,若論年齡和資曆,整個江東無人能出其右。
但如今卻被這個“乳臭未幹”的周公瑾壓了一頭,這口氣如何能咽得下去呢?
于是,程普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後生晚輩。
據《江表傳》記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而瑜折節容下,終不與較”。
面對流言蜚語,一笑置之,才是最好的回應;遭到别人诋毀,淡然處之,才是絕佳的風度。
周瑜正是如此對待程普的。
周瑜的風度,讓程普自慚形穢,也徹底化開了他心中的怨氣。
程普不僅從此對周瑜“敬服而親重之”,還逢人便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飲醇香的美酒一般,不知不覺自己就陶醉了。”
《菜根譚》有言:“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氣度是仁者的德行,是智者的胸懷,也是令對手折服的無形利器。
當曹操聽聞周瑜的雅量氣度後,不由得起了愛才之心。
于是,他就派帳下幕僚蔣幹去拉攏周瑜。
周瑜一見蔣幹,便聞弦歌而知雅意,他知道蔣幹因何而來,但他并沒有對蔣幹表現出任何猜忌。
他隻是帶着蔣幹四處走走,美酒佳肴招待着,後來更邀請蔣幹參觀軍營。
試想一下,在雙方互為仇敵之時,周瑜竟然還帶着對手去參觀自己的軍事部署,這是何等氣魄!
參觀之際,他向蔣幹表明心迹:
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内結骨肉之恩,禍福共之,即使蘇秦張儀在世,也無法動搖我分毫啊。
周瑜的氣度,讓蔣幹十分佩服,于是他一句話也沒說,轉頭便回到了曹操那裡。
蔣幹對曹操說道:“周公瑾雅量高緻,非言辭所能動。”
曹操聽後雖感遺憾,但心中卻對周瑜更加高看了幾分。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周瑜的寬厚氣度,讓他活出了一個人真正的潇灑。
忠于人品:
昔年一諾,此生必踐
忠誠是一個人的品質,更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縱觀周瑜一生,其忠肝義膽之氣,實不亞于諸葛亮。
他年少時曾與孫策結為“總角之好”,在他眼中:孫策既是知己,又是明君。
當時孫策之父孫堅剛剛去世,此時的他正值用人之際,而周瑜的到來,無疑讓他欣喜異常。
孫策緊握着周瑜的雙手,豪氣幹雲地說道:公瑾遠來,我事成也!
也許就是孫策此時的真情流露,讓周瑜下定決心随他馳馬天下,成就霸業。
後來孫策為刺客所殺,在臨終前将軍國大事托付于周瑜。
孫策死後,周瑜算是江東最具名望和實力的人,他有足夠的能力獨領江東,坐擁一方。
就連劉備也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但周瑜沒有這樣做,他一直信守着對亡友的承諾,忠心耿耿地輔佐孫權。
孫權初繼位時,文武群臣都不把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當回事。
惟有周瑜和張昭二人言行恭謹、從不逾矩,始終以君臣之禮來要求自己。
正是如此,江東的基業才會漸漸穩定下來,最後步入正軌。
從平定江東到匡扶少主,從赤壁之戰到争奪南郡,周瑜始終盡心盡力維持着江東的基業。
權力的巅峰,周瑜觸手可及;忠誠的信條,周瑜永生不忘。
歌德曾說:“始終不渝的忠實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備最偉大才華的最高貴品質。”
忠誠就是一個人的責任感,心中有了忠誠,就好比有了解鎖人生密碼的鑰匙。
用忠誠為生活導航,人生才不會迷茫。
汪國真說:“美是一朵鮮豔的花,風度是一棵常青的樹;時間是美的敵人,卻是風度的朋友。”
人生風度,無需刻意,多一份努力,才華自來;存一份氣度,心自灑脫;守一份忠誠,前路自有方向。
在世複幾時,倏如飄風度。
我們讀懂了周瑜,也就讀懂了風度:多點風度,少點旁骛,匆匆百年,如是而已。
與諸君共勉。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三國》劇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