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報 全媒體記者 柳楊
衛星地圖上看,在一條鄉村公路旁邊,有一神秘物體。其形态形似帶孔的冰錐,與鄉村公路并行,橫卧在農田裡,這是什麼呢?看圖:
并且這個地标離駐馬店市區很近,隻有42公裡。奇不奇怪?
呵呵,不賣關子了。今天我要說說駐馬店的“紅旗渠”。紅旗渠和紅旗渠精神,譽滿華夏,名揚五洲,可在駐馬店的上蔡縣,也有一項農田水利工程,雖然沒有紅旗渠的壯觀和聲譽,但說它是“駐馬店的紅旗渠”并不為過。近日,因駐馬店途經黃埠鎮到上蔡縣路段修路繞行此處(百度地标:駐馬店紅旗渠),再次勾起曾經的采訪回憶。
2013年11月,記者曾一度走進這一引水上崗工程和它的曆史,近距離觀看它的遺址風貌,探尋那段不同尋常的曆史故事(報道被本報全媒體采訪中心總監戶向陽同志新書《天中記憶》收錄)。
這段高出地面約8米的老幹渠由石頭、磚、水泥砌成,弓形門洞相連……在一望無際的農田裡,看似不高的引水渠,你會被它強烈地震憾。
為什麼要建引水渠?又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呢?
原來,上蔡縣黃埠鎮向東至邵店鄉一帶為崗嶺地形,東高西底,造成北汝河水流豐沛,而崗嶺東部農田灌溉和人、畜吃水困難。示意圖: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解決崗嶺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1974年,上蔡縣委、縣革委決定,動工興建引水上崗工程,直至1978年。
引水上崗工程包括引水蓄水工程和引水上崗四級提灌工程兩大部分。橫跨上蔡縣兩個鄉,源頭在黃埠鎮東邊方向北汝河,東到邵店鄉西約兩公裡的開龔路,共4894米長。這是源頭,位于汝河上的遺址,石頭牆上砌着: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近觀工程,全部為石料構成,可上蔡縣沃土平原,哪來的石頭呢?當年為解決工程的用料問題,上蔡縣委發出了到确山和遂平縣嵖岈山拉石頭的号令。時任上蔡縣委主要領導都親自參加了拉石頭。拉石頭的不僅有人力架子車,還有生産隊的大馬車,真可謂車水馬龍,浩浩蕩蕩,蔚然壯觀。
1974年秋,工程開始,先是建翻轉壩,于1975年汛期來臨之前成功完成了修建任務。就在一級提灌站準備開工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75.8大洪水襲來,工程擱淺。1977年春,工程重新上馬,開始修建一級提灌站。
那時條件差、困難多。總工程師和水利幹部、木匠、水泥匠等一起研究,搭起二丈多高的木架子,用10根粗麻繩子吊起一塊1000多斤重的鐵墩為夯,10名強壯的民兵聽口令:“一、二、拉”,将夯拉到頂端後,再聽口令:“一、二、放”。大家同時丢掉手中的粗麻繩,夯砸下去。就這樣反複多次,硬是把幾十根一丈多長的鋼筋水泥柱子給夯了下去,确保了根基穩固結實。
為修建這個工程,上蔡全縣總動員,各鄉的民兵團都來支援建設,陣勢很大。公社把民兵分團,以生産大隊為單位,統一夥食,統一住宿,一二十個人住在一個窩棚裡。今天通過老幹渠上面的印記,依稀能感受到當年建設的情景。老幹渠的牆上,每隔一段,相繼注有“百尺民兵團”、“城郊分團”、“無量寺分團”、“塔橋民兵團”、“西洪分團”、“大路李分團”的字樣,上面還注有時間,時間段從1977年到1978年。這些标注的是承建段的完工時間。
從一級提灌站到四級提灌站,工程耗資數千萬元,全縣20多個鄉鎮參與建設,曆經數年,數千人的艱苦努力,最終建成了四級提灌工程。今天看這組數字,仍能體會到上蔡人民為什麼要修建這條引水渠:
一級提灌水渠全長2760米,可灌溉農田約28000多畝;二級提灌站全長1090米,可灌溉農田約20000畝;三級提灌站是在1977年秋收之後開始興建的,水渠全長940多米,可灌溉農田30000畝;四級提灌站位于崗嶺的最高端,全長約500米,本可灌溉農田近2萬畝,但由于四級提灌站及水渠建成後,因資金短缺,未曾配套機器。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等,水渠上面的這些标語也見證着當年群衆的精神勁兒。
經曆過幾十年的風雨侵蝕,老幹渠現已廢掉,局部已經被破壞,但這些镌刻着特殊年代印記的建築,不僅記錄着當年的曆史,更像是一座精神豐碑,傳承着一種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